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存在感最低。秦楚燕趙魏齊的國號,都曾經被后世政權借用過,唯獨“韓”沒有。 假如沒有法家名士韓非子和謀圣張良等杰出人物,韓國的人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究其原因,韓國太弱了。韓國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是吞并鄭國,更多時候是跟在列強后面撿漏。 ▲ 韓非 韓國雖不能與其他六雄爭鋒,卻比中山國、宋國、衛國、周國、魯國等二流諸侯強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都是第七名。 韓國如此尷尬的原因并非韓人不努力,實在是歷史沒給韓國多少出頭的機會。 缺乏強軍傳統的建國之路 ▼ 先秦時代是個全方位混戰的大亂世,能從春秋存活到戰國的諸侯都不是泛泛之輩。韓國的建國之路充滿了血腥斗爭,卻偏偏沒形成強軍傳統。 韓氏先祖被封于韓原。韓原在今陜西韓城市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公元前645年,秦軍在韓原大破晉師,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與晉大夫韓簡。韓氏一族為遠離戰禍而大舉東遷到晉國內陸,多次遷都。 ![]() ▲ 韓氏的封地,春秋時期秦晉多次交戰于此 晉國設六卿時,韓氏首領韓厥憑借戰功躋身其列。韓宣子在位期間積極擴張地盤,先與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盤,又跟趙簡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終,韓氏和趙氏、魏氏從激烈的斗爭中脫穎而出,三家分晉,獨立建國。 三晉起初的地盤大體相當,但沒過多久,魏國就率先稱霸。魏國衰弱后,趙國又強勢崛起,在戰國后期成為唯一能與秦國爭鋒的山東首強。韓國從未改變自己的跟班角色。 盡管韓氏做過晉國首席執政大臣中軍將,卻沒有出過名將。而魏國先祖魏舒首創中原步兵戰陣,趙國先祖趙簡子和趙襄子威震北狄。 進入戰國后,兵家亞圣吳起利用魏國的軍事傳統打造出令群雄生畏的魏武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軍也成為秦國最忌憚的善戰之師。 大縱橫家蘇秦在游說時聲稱,韓國的強弩劍戟名揚天下,裝備精良的韓卒能以一當百。可是,韓軍的戰績完全配不上這個客套話式的贊譽。哪怕是申不害變法錘煉出來的新軍,也被魏將龐涓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求救于齊國。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倒數第二弱的燕國還有過大破東胡和差點滅齊的壯舉。韓國的勝績不多,而且幾乎都是靠強國的軍事支持才打贏的,被其他六雄當成弱雞也在情理之中。 比周天子還糟糕的地理區位 ▼ 如果說缺乏強軍傳統是韓國弱小的內因,那么地理區位是制約韓國壯的主要外因。 吞并鄭國后,韓國主要由上黨郡(在黃河以北)、三川郡以及新鄭首都圈三個地區組成。 ![]() ▲ 上黨、三川和新鄭首都圈構成了韓國 在戰國七雄中,韓趙魏都是四面受敵的“四戰之國”,一不留神就會被兩面夾擊。 但是,魏國的河東地區有黃河與大山拱衛,這一半國土易守難攻。而趙國大部分地盤都是分布于深山之間的盆地,邯鄲平原也有黃河與巨鹿澤做屏障。與趙魏相比,韓國是位置最差的“四戰之國”,甚至比周天子所處的環境更惡劣。 以洛陽為核心的成周之地被譽為“天下之中”。周朝強大時,四方諸侯來洛陽進貢很方便;周室式微后,四方諸侯來洛陽搞事也很方便。周地簡直就是一群大鯨魚之間的小蝦米。周赧王時,周又分裂成東周國和西周國,更加衰落,飽受諸侯欺凌。 ▲ 春秋時的士兵 秦軍東征常借道于周,諸侯攻打函谷關也路過此地。兩周力量弱小志氣短,只能低聲下氣討好列強,盡可能說服各國不在周地附近開戰。 不巧的是,周地(緊挨著韓)之于韓地,正如梵蒂岡之于羅馬。列強東征西討、南進北伐,必然經過韓周之地。也就是說,兩周吃過的苦頭,韓國會翻倍吃一遍??紤]到戰國諸強交戰的頻度,韓國幾乎就沒有喘息的機會。 由于缺乏安定的外部環境,韓國也無法安心搞建設,于是放棄了自強自立,依附大國謀求出路。 見風使舵的生存策略 ▼ 韓國的外交技能遠高于軍事技能。早在晉卿時代,韓氏就善于借他人之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 春秋戰國攻城 三晉同盟的奠基人是韓厥。他保護了著名的“趙氏孤兒”趙武,讓已經衰敗的趙氏成為六卿之一。他的兒子韓宣子把成為上軍將的機會讓給趙武。這兩份恩情讓韓趙兩家長期保持盟友關系。而韓宣子做中軍將主持晉國大政時,堅持結好趙魏的方針。 此后,韓氏屢屢借魏趙兩家的軍事勝利來擴張自己的地盤。哪怕是一度被強橫的智伯裹挾攻趙,最終也再次聯合趙魏共滅智氏。持續多代的世交關系,讓三晉在戰國前期同氣連枝。 魏國稱霸后屢次率領三晉同盟大戰諸侯。韓國不僅從聯軍對齊楚秦宋等國的戰爭中獲利,還趁機兼并了鄭國。 可惜,韓國在魏國內亂時拉上趙成侯攻魏,招致魏惠王的仇恨。為了對抗咄咄逼人的魏國,韓昭侯入朝秦國,與秦孝公聯姻,又與齊威王結盟。在齊秦的夾擊下,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韓國也擺脫了亡國危機。 ▲ 戰國步兵 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誰控制了韓國就能進一步打擊各個方向的敵國。因此,諸侯間的合縱連橫,往往以拉攏韓國為重要步驟。而韓國周邊都是強鄰,過于依賴一方就會被另一方打擊。 在多方作用力的綜合影響下,韓國的外交變得越來越反復無常。朝秦暮楚這個詞,簡直就是為韓國發明的。 秦國擊敗五國合縱聯軍,韓軍傷亡最多。韓國臨時決定聯合秦國伐楚,通過瓜分楚地來挽回自己的損失。結果楚國一說愿意幫忙擊退秦國,韓國馬上翻臉跟秦國絕交。憤怒的秦軍在岸門打得韓軍滿地找牙。 后來楚懷王派兵圍攻雍氏,韓國又厚著臉皮向秦惠文王求援,引發了秦楚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就在秦楚惡斗之時,韓國伙同魏國入侵楚地…… ▲ 秦弩兵 由此可見,韓國是顆墻頭草,哪邊勢強就往哪倒。誰也說不準韓國什么時候會反咬一口。這種沒節操的外交方針令列強都感到頭痛,但韓國居然因此一度中興(中興之前,韓國相對最強是申不害變法時期)。 短暫的中興:韓襄王時代 ▼ 公元前311年,太子倉登上韓國王位,史稱韓襄王。 此前,太子倉因韓國輸掉岸門之戰而入秦為質。他能回國即位則是因為秦國想扶持一個代理人。正當韓襄王想繼續抱秦國大腿時,秦惠文王去世了,新即位的秦武王改變對韓國的拉攏政策,轉為武力征服。 韓襄王四年,秦武王前腳剛跟韓國會盟,后腳就發動了宜陽之戰。按照秦人的標準,宜陽之戰打得很不漂亮,圍攻五個多月才拿下來。但對韓人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慘敗。六萬韓軍陣亡,秦軍擴地至洛陽以西。 而原本說好來救韓的楚軍,竟然趁機跟秦國達成協議,奪取了韓國新城并設立邊郡。隨著宜陽和新城兩大城邑的淪陷,韓國失去了三川郡,只剩下原先三分之二的地盤。 ▲ 秦戰車兵 好在秦武王突然身亡,剛上臺的秦昭王跟韓國講和,給了韓襄王喘息之機。當秦國復攻韓時,韓襄王很快得到了第二個好運。 入秦為質的楚太子在私斗中殺了一個秦大夫。秦國君臣勃然大怒,舍棄了聯楚攻魏韓的方針,轉而聯合魏韓伐楚。齊國恰好也在策劃合縱攻楚。 韓襄王立即跟兩個超級大國結盟,加入了齊韓魏聯軍,聯軍大破楚師,韓國分到大片楚地。秦國攻克了新城后,將其歸還給韓國。就這樣,韓國報了楚懷王奪地之仇,基本上彌補了宜陽大敗造成的損失。 ▲ 秦騎兵 誰知天下形勢突然又變。秦昭王在攻楚期間得罪了齊國。孟嘗君怒而號召韓魏合縱攻秦。秦國剛幫韓國奪回楚國搶走的新城,韓國要恩將仇報嗎? 在韓襄王看來,楚國奪新城之仇要報,秦國占領的河外之地也要拿回來。齊國此時如日中天,連強秦都忌憚三分,諸侯皆背秦朝齊,韓國干嘛不跟風呢? 齊韓魏聯軍猛攻函谷關整整三年,打得好戰之君秦昭王不得不向韓魏割地求和。韓國終于在秦國面前揚眉吐氣了一回,只要再收復宜陽這座大城,就能拿回整個三川郡了。 ![]() ▲ 秦步兵 時過境遷,韓國式狡詐變成了韓國式作死 ▼ 韓襄王還沒高興多久就去世了,但他的勝利讓朝野以為收復宜陽指日可待。 不料,秦國君臣已經重振旗鼓,吹響了戰略反攻的號角。秦相魏冉分化瓦解諸侯,韓魏孤立無援。三位秦將司馬錯、向壽、白起連番出擊。其中,向壽攻取韓國武始城,白起攻下的恰恰是新城。 韓國和魏國不甘示弱,集結了24萬聯軍駐扎伊闕,準備奪回新城。結果卻被戰神白起以少勝多,打得全軍覆沒。韓國的中興戛然而止。 ![]() ▲ 白起 白起挾戰勝之威,接連吞并韓國更多土地。更糟的是,在秦國的外交阻擊下,韓國求援無門,被動挨打,只好割地求和。 韓國好不容易等來了一次五國合縱,卻是蘇秦用來激化齊國與諸侯矛盾的詭計。韓國只得臣服于秦,在諸侯伐齊戰爭中稍微補回一些損失。 隨著時間推移,秦國獨霸天下的趨勢越來越明朗,韓國在列強之間反復周旋的手段失去了施展空間。 白起為了擊敗趙國,先后攻取韓國的汾河河谷、南陽之地,把韓上黨郡與新鄭的聯系徹底切斷。韓上黨郡突然投降趙國,想讓趙秦爭個兩敗俱傷。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元氣大傷,秦國一統天下已成定局。 到了戰國末期,韓國剩下的地盤連秦國一個郡都不到。韓國君臣絞盡腦汁地拖延秦滅韓的進度,甚至派水利專家鄭國幫秦國修渠。 秦國因鄭國渠建成而國力大增,作死的韓國在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國滅掉。 |
|
來自: 昵稱48006392 > 《冷熱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