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后,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諸侯數量大幅減少,其中齊、楚、韓、趙、魏、秦、燕七國被后世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中,齊、楚、趙、魏、秦、燕六國,至少都有過一時輝煌,都曾是一時最強之國,唯獨韓國僅有一個“勁韓”之稱,卻幾乎一直備受挨打、從未強過,堪稱倒數第一。 既然如此,韓國為何還能夠名列“戰國七雄”? 01戰國時代,齊、秦、楚三國一直都很強大,燕、趙、魏三國則是部分時段強大,而韓國是一直不強。 魏國是戰國第一霸主,吳起組建的魏武卒,橫行半個時代,直到馬陵之戰中被孫臏、田忌打敗,魏國才淪為二流強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趙國成為抗秦主力,但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桂林之戰的爆發,原因就是魏國攻打趙國,并攻破趙國的邯鄲,之后齊國派田忌孫臏圍魏救趙。 燕國存在感一直不強,但卻出現一次輝煌,即在燕昭王時期,樂毅率領燕軍連破齊國七十城,對剩下的兩座齊國城池圍而不攻。簡而言之,燕國差點就滅掉了齊國。 戰國時代,六雄皆有一時風光,但唯獨韓國特別寒酸,幾乎沒有一絲出彩之處,相反出處備受挨打,根本就與“雄”無關。 當然,韓國有過二次“輝煌”,即滅鄭與申不害變法。鄭國是春秋小霸王,戰國之初被韓國滅亡,此后韓國遷都新鄭,這是韓國唯一一次亮眼的勝利。戰國前期,韓國曾有一次申不害(法家)變法,以“術”治國,但也只是暫時的“諸侯不來侵伐”。 02我們常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苦難史,而縱觀韓國歷史會發現,韓國也是一部苦難史。不過,在苦難之余,卻又夾雜一些黑色幽默。 公元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公元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于洛陽。公元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于澮。公元前358年,秦敗韓師于西山。公元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爆發馬陵之戰。公元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公元前317年,秦敗韓師于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于觀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韓亡。 韓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戰敗的歷史,誰都能欺負的歷史,超級魚腩。 最后慘到何等程度呢?作為關東六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秦始皇只在韓國疆域上設置了一個穎川郡,因為韓國其他地方,都在歷次戰敗中被吞并,只剩下一郡之地了。 不過,韓國不斷戰敗之余,卻有一絲黑色幽默,即坑強國。戰國前期,魏國是第一強國,為了補償桂陵之戰的損失,就發兵攻打韓國,于是齊魏爆發馬陵之戰,結果孫臏殲滅魏國十萬精銳,魏國從此淪為二流。戰國晚期,韓國將上黨之地送給趙國,導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國從此淪為二流。 03所謂“雄”,本義指公鳥,逐漸被引申為其他雄性動物、強悍過人的男性,最后升華為英雄、稱雄、雄壯、雄險等。戰國七雄,即為戰國七個強悍的國家。 以韓國歷史來看,很難與“雄”相聯系,反而與“弱”很契合。既然如此,為何韓國會成為戰國雄主之一?因為韓國雖然弱不禁風,卻有四大優勢。 一,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史。后世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認為晉國占了四席,即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春秋時代,晉國不僅是霸主,還引領了時代思想潮流,簡而言之晉國是最先進、最具活力的國家。脫胎于晉國的韓國,政治地位自然遠超一般諸侯國。 二,韓國兵與甲并不弱。《戰國策》記載韓國“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三家分晉后,韓國繼承了當時最大的鐵礦產地——宜陽鐵山,蘇秦曾說:“韓地方九百馀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史載,當時韓弩最大的射程達到了六百步,可見韓國有兵工廠的身份。 三,韓國地理位置突出。韓國屬于四戰之地,七國中國土最小的一個,東北臨魏國、西瀕秦國、南接楚國,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國家。秦國崛起之后,列國聯合抗秦,由于韓國地理位置緣故,聯盟中往往必有韓國一席之地。由于韓國地理位置原因,其他國家反而一直不敢輕易滅掉韓國。 四,韓國存在的時間長。韓國盡管一直屢戰屢敗,但卻存在到了公元前230年,戰國時期其他強國如宋國、越國、中山國等,要么滅亡、要么分崩離析,而韓國卻一直存在。在出身晉國、獨特地理位置、兵工廠的身份等加持下,韓國自然要讓人高看一眼。 因此,韓國的戰國七雄身份,靠的不是軍隊戰斗力,而是綜合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實力。 縱觀戰國最強的五國,除了魏國被列國包圍之外,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都偏居一隅,無后防之患,可以集中兵力對付前面的敵人。與之相反的是,韓國需要四處防守,別說侵略他國了,能做到“諸侯不來侵伐”就不錯了,所以后來韓國國君自暴自棄也就可以理解了。 戰國七雄之中,最不容易的是韓國!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