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樼鹋R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后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后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于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痹缒陱男l夫人學書法,后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博采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蓖豸酥疄闅v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圣”。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后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的《喪亂帖》、《二謝帖》與《得示帖》,合裱于一卷,《喪亂帖》 八行、 《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紙。總稱為《喪亂帖》或“喪亂三帖”。紙本,縱26.2厘米、橫58.4厘米,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有“延歷敕定”朱文印。喪亂三帖為唐摹本,由手卷改為軸裝。 “喪亂三帖”是王書中的精品,筆法變化莫測。唐太宗所謂的“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喪亂三帖第一帖為《喪亂帖》,摹本,白麻紙。8行,62字。行草書。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第二帖為《二謝帖》,摹本,白麻紙。5行,36字。行草書。釋文:“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耶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font> 第三帖為《得示帖》摹本,白麻紙。4行,32字。行草書。釋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font> 《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秵蕘y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于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4厘米。在圣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2006年3月于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名稱】喪亂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東晉 【書體】行草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雙鉤廓填 【形制】軸裝 【規格】縱26.2厘米 【字數】8行,62字 【收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3] 大意 羲之頓首:時局動亂不堪,先祖的墳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殘害,追憶之思之甚、哀號傷心之極,都痛徹心肝,面對悲痛如何是好!雖經立即修復,但無機會飛奔馳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來愈深,如何是好!面對信紙泣不成聲、悲不成言。王羲之頓首頓首。
注解 《喪亂帖》的“喪亂”是原意是指死亡禍亂,在文中謂形容時勢或政局動亂?!半x”同罹,受苦難或不幸?!拜倍尽保憾竞Γ瑲埡?。這段先寫形容喪亂之極,然后再敘原因,可見情悲意切?!白肺?,亦作追維。意味追憶、回想?!疤柲健保褐赴柛改钢畣?,表達懷戀追慕之情?!按萁^”:傷心之極。“奔馳”:泛指飛速前往。晉李密《陳情事表》:“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感哽”:感動得泣不成聲。
字勢
字勢如斜而反正,筆意形斷意連,原帖在中唐時期流入日本,現有影印本問世。----《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喪亂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余,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秵蕘y帖》神采外耀,筆法精妙,動感強烈。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側之風的代表作品,歷來為書法學習者所重。 章法 邱振中在《章法的構成》(1985年)一文中分析《喪亂帖》章法:“《喪亂帖》章法極為豐富:擺動幅度較大的折線軸線、奇異連接的重新出現、行軸線之間的微妙配合……這一切,使它們的軸線圖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動人變化”。 傾斜:“王羲之以前的作品中,單字軸線傾斜一般不超過6度,而以接近垂線者為多”,“王羲之《頻有哀禍帖》、《喪亂帖》中超過6度的單字軸線占73%,但是它們與其它單字軸線吻接良好,行軸線因此呈現為連續的折線,這樣造成了感覺上的強烈波動,又保持了作品的連貫性。如《頻有哀禍帖》一、三行,《喪亂帖》二、七、八諸行?!?/p>
字體 《喪亂帖》用筆已脫盡隸體,結體全失平正,以欹側取勢。其揮麗自如之態,更覺老練暢達,無一絲造作處。前二行有雄強、濃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種慘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變化。《喪亂帖》由行入草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隨著情緒,草字愈來愈多,最后兩行已不見行書的綜影,全部是草書。但觀其此帖,卻顯得和諧統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橫牽豎掣,或濃點輕拂,或將放而更流,或因挑而還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態發于毫铦?!瓱熁浼?,將動風采,帶字欲飛,凝神化之所為?!薄秵蕘y帖》是信手而書之珍品。 情感 《喪亂帖》為抒發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揮灑淋漓,流貫不羈,與《蘭亭序》的流暢與渾然一體不同,寫《蘭亭集序》時的心情以輕松歡快為主,《喪亂帖》中字跡潦草,時有滯頓的痕跡,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書寫這幅作品時的悲憤與郁悶之情,并感悟到書法是心靈和性格的表現這一藝術法則?!秵蕘y帖》面目近于《頻有哀禍帖》,然轉折更為圓活流縱,字側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間而出,至紙末行筆更為快疾??梢韵胍娮髡弋敃r啜泣難止、極度悲痛之情狀。 臨摹
] 《喪亂帖》鉤、填均極精妙,神韻氣格,纖毫畢現,是存世王字唐摹本中之代表?!秵蕘y帖》文字時草時行,間而有之,體勢間雜,但又和諧統一,絕無生硬造作。用筆之輕重緩疾,極富變化;而字勢略方,以見骨力。 臨習《喪亂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筆法的豐富表現——方筆、圓筆、中鋒、側鋒、直線、弧線、重按、輕提……極盡變化之能事。若仔細觀察并分析其間的線條粗細對比、速度快慢對比等相對面,會發現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線條中重者如“面”而非“線”,輕者則若游絲、細線,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間有大量的方筆,寫時須沉著痛快,而不可平庸板結。另一方面則是間架結構中的力度的體現,須通過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處理、疏密對比、正敧相映、前后呼應等方面的規律,進一步切入其結構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結體的一般處理方法。 韓玉濤《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一文:第一,《喪亂帖》是一篇優秀的雜文;第二,字勢雄強,是右軍真面目,是真正的右軍風骨;第三,兼備雄強和慘淡之美;第四,《喪亂帖》表現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過程。《喪亂帖》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
右軍風骨 在詩史上“漢魏風骨”后,就是晉人的玄言;但在書史上,漢魏風骨、張芝之后,就是右軍風骨的時代了。右軍風骨從漢魏風骨中出來,它還不脫漢魏的凝重與濃郁、不脫漢魏的莽蒼之氣;但王羲之又出以自己的風華,——這才是右軍真面。蘇軾說,晉人作字之旨就是“簡遠”,也未免不是偏見。右軍書有其“簡遠”的一面,但《喪亂帖》中的“追、絕、雖、即”諸字雄強濃郁,才是右軍真面。
行草杰作 在靜心揣摩、仔細品味王羲之《喪亂帖》、《平安帖》、《孔侍中帖》等行草杰作時,在其筆墨的變化中和線條的斂縱提按節律中,可以心會到“書圣”王羲之寫作時的情緒變化及其對用筆、結體與章法的直接作用。這種作用是一氣而下,無限的微妙由此而生,平時經意學書所造就的堅實基本功,此時隨著不經意的性情浪潮自由發揮,淋漓盡致。就是在這一點上,王羲之的這幾件作品具有深邃的藝術情境和崇高的藝術價值。 王羲之在行書的寫作中,合度地發揮了他的草書才華。在《喪亂帖》等帖中,今草的草法、草勢被王羲之引入到行書的書寫之中,不僅行書中雜糅今草體,而且出現了王氏今草書中筆勢貫通的“字群結構”。在行書中夾雜草字草法,似始于王羲之。王獻之創制兼行帶草、流變簡易的行草體勢,或受到王羲之《喪亂帖》等帖行書態勢的啟發。
歷史意義 “晉人筆法”或“魏晉筆法”是指書法由漢代簡帛書寫過渡到章草,再至魏晉時期演變成“今草”時期的一種書寫筆法。自宋代米芾提出“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后,有魏晉風范成為歷來書者終身所追求的目標。但由于魏晉時期的書法真跡保存無多,流傳至今的唯有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西晉陸機章草書法作品《平復帖》。東晉時期的“書圣”王羲之則無一真跡傳世,只有“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存世。其中為學界公認的有日本藏《喪亂帖》、《孔侍中帖》,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平安三帖》等。而日本所藏王羲之作品自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才見墨跡印刷品。2006年《喪亂帖》、《孔侍中帖》等作品于上海博物館展出。 《喪亂帖》于上海展出(2張) 陳振濂于2006年在“中日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演講“從唐摹晉帖看魏晉筆法之本相——關于日本藏《孔侍中帖》、《喪亂帖》諸帖引出的話題”。陳振濂認為:“忠實派”的亦步亦趨刻意模仿,摹搨的技術手段,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晉帖”原有線條魅力的:即是在平推平拖之外的“釁扭”“裹束”“絞轉”之法。正是收藏于日本的唐摹本《喪亂帖》《孔侍中帖》《二謝帖》以及《初月帖》(遼寧省博物館藏)、《行穰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忠實派”唐摹本,為后世留下了最真實的“晉帖古法”“魏晉筆法”的線條形態。 關于“晉人筆法”,邱振中在1981年所著的《關于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一文中談到:“東晉,在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等作品中,章草發展為今草,同時絞轉筆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王羲之《頻有哀禍帖》、《喪亂帖》、《孔待中帖》等作品同《初月帖》一樣,都是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杰作” 。假使不把作品中的點畫當作線,而是書作各種形狀的塊而來觀察,便可以發現這些塊面形狀都比較復雜。塊面的邊線是一些復雜的曲線和折線的組合,曲線遒美流轉,折線勁健挺拔,同時,點畫具有強烈的雕塑感,墨色似乎有從點畫邊線往外溢出的趨勢,沉著而飽滿。這種豐富性、立體感都得之于筆毫錐面的頻頻變動。作品每一點畫都像是飄揚在空中的綢帶,它的不同側面交迷著、扭結著,……它仿佛不再是一根扁平的物體,它產生了體積:這一段的側面暗示著另一段側面占有的空間。這便是晉人筆法,它是絞轉所產生的碩果。 法帖研究 寫作背景
《晉書·荀羨傳》載:“及慕容俊攻段龕于青州,詔使羨救之??⑼躜v、趙盤寇瑯琊、鄄城,北境騷動。羨討之,擒騰,盤并走。軍次瑯琊,而龕已沒,羨退還下邳,留將軍諸葛攸,高平太守劉莊等三千人守瑯琊,參軍戴遂、蕭轄二千人守泰山。” 韓玉濤在考證后認為王羲之在瑯琊臨沂的先墓,是由燕軍荼毒的,而作為王羲之好友的荀羨在斬了王騰之后“即修復”,也就順理成章了。因此認為:“《喪亂帖》所寫的,是永和十二年八月的事”。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王羲之先墓被一毀再毀,而自己卻不能奔馳前往整修祖墓,遂寫作信札,表示自己的無奈和悲憤之情?!安粌H漢代,即使是'禮玄雙修’的東晉,這也是至苦至痛,不可容忍的。表現在《喪亂帖》中的一片哀呼,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關考釋 容庚在1936年所寫《王羲之及其墨跡》一文中介紹《喪亂帖》的紙張為“柳條白麻紙”。日本學者內藤乾吉介紹《喪亂帖》書帖用紙類似白麻紙,縱向有條紋,系用雙鉤填墨法所摹。在帖文第一行末“之極”右側,有“僧權”二字左半部分押署。帖幅右端紙縫處,鈐有“延歷敕定”朱文御璽三處,鈐印的形式與《孔侍中帖》同,中間一璽中正,上下二璽右斜,顯示曾為日本桓武天皇內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購于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后獻為帝室寶藏。” 帖中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復”事,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陽,其修復之事,在351年(永和七年)和352年(永和八年),或在356年(永和十二年)桓溫收復洛陽時。韓玉濤認為先墓在瑯邪,修復之事,在356年8月。劉濤根據《喪亂帖》書風與《十七帖》距離較大,認為是王羲之五十歲時所寫。
修復研究 《喪亂帖》修復研究(2張) 三之丸尚藏館所藏的《喪亂帖》,于2001年(平成十三年)、2002(平成十四年)越兩年修復完畢,2004年太田彩發表修復報告。富田淳與東京國立博物館島谷弘幸、正倉院事務所杉本一樹在揭裱修復時,對《喪亂帖》進行了研究。
紙張研究 1、雙鉤填墨不單單是先勾輪廓,然后再填上墨色。而是由許多細微如頭發絲般的線條重合而成,每一個點,每一根線條,都像用絲線織繡出,技術相當精致。 2、《喪亂帖》的紙料是雁皮55%、楮45%的混合紙。黃蜀葵淀粉粒子得到確認。南宋周密(1232-1298)在《癸辛雜識》中提到:“凡撩紙,必用黃蜀葵梗葉新搗,方可以撩,無則占粘不可以揭。如無黃葵,則用楊桃藤、槿葉、野蒲萄皆可,但取其不粘也”。黃蜀葵是手工抄紙重要的輔料之一,特別是雙人或多人抄紙時,紙藥是一種阻慮劑,也是起到懸浮紙漿、分張、掌握厚薄等作用。 3、紙張厚度平均0.064毫米。考察唐代唐高宗時期長安宮廷寫經紙張的厚度,多為0.07毫米左右。 4、《喪亂帖》和《孔侍中帖》所用的紙張都可以看出有縱向紋理。在富田淳等修復前,多認為是“縱簾紙”,但通過此次修復時發現,縱向紋理是折痕?!犊资讨刑芬嗳绱?。 實際上出現折痕,是為了保護字跡而采取的“勒成行道”方法。中田勇次郎曾于1984年提出米芾《書史》所謂“勒成行道”說。米芾在書中介紹唐人裱褙方法時說:“古人勒成行道,使字在筒瓦中,乃所以惜字?!边@是唐人保存古法書的方法。
勒成行道 古人對于珍貴的書跡,為使其不受因舒展開合時與紙背摩擦而漸漸使得字跡磨滅,乃使“勒成行道”之法加以保存。具體方法是,在紙背按一定間距勒出格線,置字跡于格線之中,于是紙面就會出現有如波浪形(筒瓦狀態)的起伏狀。這樣舒展開合卷子時,會減少字跡與紙背的摩擦,減輕墨跡的磨損度。古人“惜字”,苦費心機,但“勒成行道”之法已不傳。根據《喪亂帖》原物得以驗證,實中國文化之一幸事。 在傳世的唐代真跡中,凸狀折痕得到確認的有孫過庭《書譜》、智永《真草千字文》。傳賀知章書《草書孝經》也可看出。不過孫過庭《書譜》所見的“白界”折痕,明確是為方便書寫。正如西川寧認為的那樣,是用一種竹片壓出紙張的縱向折痕來代替墨界(烏絲欄)。但《真草千字文》、《草書孝經》的折痕,并不是為了書寫上的方便,作為保護上的措施而加上的。
作品流傳 《喪亂帖》是包括《二謝帖》《得示帖》在內的摹寫于一紙的三件王羲之手札之一,收藏于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到2006于上海展出時,《喪亂帖》流落日本一千多年,一直藏于深宮之內?!秵蕘y帖》上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于中國唐德宗時期(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時期(公元805年永貞元年),由此可以斷定是從唐代傳入日本的。 《喪亂帖》早年流入日本,與當時日本國派出“遣唐使”的歷史事件相關?!扒蔡剖埂敝穼嵤⒂诠?30年(唐貞觀四年),止于公元894年(乾寧元年),其間派遣大使、副大使、執節使、判官以及畫師、醫師、僧人、留學生等各類有身份有技能者,總計二十批五千余人,往來長達二百六十多年。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唐代僧人鑒真(公元688-763)應邀東渡時。不過從時間上看,雖不致相悖,但缺乏確切可信的依據。 自從《喪亂帖》流至日本之后,未見諸著錄。1892年,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日本搜訪古籍圖書時發現。后經重新描摹勾勒,于1893年編入《鄰蘇園帖》一書。
出版展覽
1934年,有墨跡印刷品傳入中國國內。 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載錄。 2006年1月11日-1月29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展覽中展出。 2006年3月12日-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展覽中展出?!皢蕘y三帖”回到中國展出,是時隔1300年后首次回國“省親”。
《二謝帖》為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唐代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抖x帖》的書法風格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用筆的輕重緩疾富有變化,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中國書法全集》19卷)。《二謝帖》與《喪亂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9厘米。
【名稱】二謝帖 【作者】王羲之 【書體】行草 【時代】東晉 【材質】白麻紙墨跡 【形制】立軸 【規格】縱28.7厘米 【字勢】5行,36字 【收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宣和書譜》卷第十五錄有《二謝帖》帖目。
釋文 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 大意 與二謝近來未能常會面,(為此我)等待責備并深感不安。我攜女再叩拜。想來邰兒等全都好吧。前些時間憂擔憂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議應當考查并予以省察。(我身體)左部(時而)仍劇烈疼痛。 注解 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岸x”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氨让妗苯鼇沓R娒嬷猓豸酥骸吧袝欣芍T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來不常見面。 ②文中“遲諑良不靜”的“遲”謂等待,在王羲之尺牘中習見,如“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罢帯弊?,《廣雅》:“訴也,責也”。一作“詠”或“承”。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 ④文中“所送議當試尋省”的“議”為古代文體,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如奏議?!霸嚒保嚎疾?、考試?!皩な 保和魄笫〔?。 ⑤末句“左邊劇”,《右軍書記》有“仆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句。
書法賞析
用筆
節奏 《二謝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此帖書法自然灑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盤,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 《二謝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開頭的“二謝面未比面”可以說是行楷筆意,用直線條比較多,字比較挺?!斑t詠(諑)良不”行筆較快,開始有粗細和大小變化。而“靜羲之女愛再拜”則完全是草書,并極盡夸張之能事,如“羲女愛”三字都寫得很長,每一個字的長度相當于第一行“詠(諑)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個字的長度。第三“想耶(邰)兒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細秀,行草雜揉?!八妥h”點畫雖然也細秀,但更為草化,更簡省。“當試尋省”線條粗重,和頭三個字形線強烈的對比。最后的“左邊劇”用筆粗細變化更大,更豐富。“左”字的粗線抵得上其他細線條的十倍。短短35個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種書法語言,變化豐富,對比強烈。 臨習 《二謝帖》文字時草時行,間而有之,體勢間雜,但又和諧統一,絕無生硬造作。用筆之輕重緩疾,極富變化;而字勢略方,以見骨力。臨習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筆法的豐富表現——方筆、圓筆、中鋒、側鋒、直線、弧線、重按、輕提……極盡變化之能事。若仔細觀察并分析其間的線條粗細對比、速度快慢對比等相對面,會發現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線條中重者如“面”而非“線”,輕者則若游絲、細線,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間有大量的方筆,寫時須沉著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則是間架結構中的力度的體現,臨習時,須通過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處理、疏密對比、正敧相映、前后呼應等方面的規律,進一步切入其結構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結體的一般處理方法。
帖文考釋 文章句讀
對于《二謝帖》文章句讀,研究學者多有不同,例如李廷華將句讀定為:“二謝面未比面,遲詠,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耶耳悉佳。前惠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文字摹搨 關于《二謝帖》中第七字,學者多認為是“詠”字,并認為是摹搨之誤。 徐邦達認為《二謝帖》“有幾個字點劃糾纏舛錯,象'遲’字下的'詠’字,中間一點毫無依傍”。(《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31頁)劉濤也認為《二謝帖》中“第一行'詠’字筆畫承接交待不清,第二行'女’字有改筆”(《中國書法全集》362頁)。徐邦達在所作《書畫的作偽》(載《中國書畫》2010年09期)一文中又說道:“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書的寫法,有時會將牽絲的筆畫搞錯。例如唐摹王羲之《二謝帖》中的'詠’字,《奉橘帖》(按,應為《平安帖》)中的'余’字,等等,很容易明顯看出來?!?/span> 啟功認為,《二謝帖》共五行,其文斷割,難以卒讀。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為一帖;末行為“左邊劇”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屬平抬內容,當為另一帖;三四兩行之中,筆跡仍有不合?!彼?,《二謝帖》“為摭拾諸帖摹搨而成?!保ㄞD引自彭礪志著《尺牘書法——從形制到藝術》)
關于二謝 《二謝帖》起首的“二謝”,徐邦達與劉濤均認為是謝安和謝萬。徐邦達說:“在王羲之的尺牘中,經常提到'二謝’,可能是謝安、謝萬兄弟,雖則當時姓謝的人還有很多,但是與王氏交往最密的,總要算到安、萬兩人?!队臆姇洝分杏钟?尚書、中郎’并稱的,更明顯是他們二人了”(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31頁)。 劉濤也指出二謝為“指陳郡謝氏兄弟,或指謝安、謝萬,或指謝尚、謝奕,難以確指。就謝氏中與王羲之關系密切者,是謝安和謝萬。在《王羲之傳》中,均有記載。王、謝皆東晉門閥世族,亦有姻親之好。王羲之卒后,謝安看重王獻之,先后兩次征引王獻之為司馬”(《中國書法全集》362頁)。 容庚考“二謝”實指一人,“二謝姓袁,右軍帖之屢言之,如《閣帖》卷六:'得二謝書,一一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又'二謝在此,近終日分歧,同此嘆恨’是也”(《王羲之及其墨跡》載《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考識辨異篇》,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12,58頁)。
法帖考證 多帖合一 啟功曾經撰文,以《淳化閣帖》卷九王獻之《廿九日帖》和卷三王洽《不孝帖》二帖為例,證明古代摹刻前代法書,常只保留完整的字,而刪去有殘缺的字,造成“古代法帖中晉人書札多難句逗”的現象。其實,這在唐代的摹本中已經存在了。如《二謝帖》不僅前后文字捍格不通,而且至少包含三帖不同內容(轉引自彭礪志著《尺牘書法——從形制到藝術》)。 西川寧《〈喪亂帖〉年××》也認為《二謝帖》包含了《二謝帖》(二行)、《邵兒帖》(二行)、《左邊帖》(一行)三通尺牘和斷簡(西川寧著《〈喪亂帖〉年××》,載《中華書道》64期)。
形制押署 《二謝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由手卷改為軸裝。共十七行,起首八行成一通尺牘(《喪亂帖》),第九行至第十三行,每一行為一斷簡(《二謝帖》),第十四行至最后一行另成一通尺牘(《得示帖》)。內藤乾吉介紹《二謝帖》用紙類似白麻紙,縱向有條紋,系用雙鉤填墨法所摹。帖上引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為日本桓武天王年號(公元782至805年)。《二謝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側,有一“珍”小字押署?!罢洹奔戳撼b賞家姚懷珍。 從《二謝帖》“當考尋省”的“當”字的“蟲蛀”之跡,被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可以看出唐人的雙鉤技術很精妙。
遞藏展覽 作品遞藏 《二謝帖》保管于日本皇室正倉院,是圣武天皇喜愛之物。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間)流失民間,其后遞傳迭而不明。后水尾天皇時期(1611-1680在位),外部進獻王羲之書一卷。水尾天皇把進獻書卷分割成三部分,將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庫,另一幅贈給了第八皇子后西院。后來原存官庫及置于身邊的兩幅失火,唯贈與后西院的一幅傳世,即如今傳世的《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后西院駕崩后,為堯恕親王所購得。堯恕親王是妙法院的教皇,于是經該院保存。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妙法院奉獻給皇室,收藏于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購于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后獻為帝室寶藏。”
出版展覽
1934年,有墨跡印刷品傳入。 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載錄。 2006年3月12日,“中日書法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二謝帖》得以在中國國內展出,是時隔1300年后首次回國“省親”。
《得示帖》為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或響拓而形成的唐摹本。《得示帖》與《喪亂帖》、《二謝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9厘米,稱為“喪亂三帖”。收藏于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名稱】得示帖[2]【作者】王羲之 【年代】東晉 【書體】行草 【墨拓】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雙鉤廓填 【形制】軸裝 【規格】4行,32字。 東晉王羲之行書法帖。唐代響拓本。 “喪亂三帖”共8行,計62字。鉤填精良,神態奕奕,可謂下真跡一等。帖子中唐時流入日本,《東大寺獻物帳》中有著錄。今有影印本行世。
釋文
喪亂三帖[4]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大意 收到您的來信,知道您的病情還沒有好轉,我非常擔心。因為不能接觸霧氣,我的狀態也非常不好,明天日出后才能出發到您那里去,(現在還在)等待(五石散)藥性發散(身體恢復)。王羲之敬上。
書法欣賞
《得示帖》、《喪亂帖》與《二謝帖》三帖是王羲之行草書的代表,忽簡為草,忽繁為行,或連成一片,或字字獨立,興之所致,變化無窮,感情收斂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結體,更能顯出王羲之思緒的起伏跌宕。[7]2、《得示帖》中“得示”
3、《得示帖》在處理字結構方面的手段豐富且精彩,總體上呈現收左放右姿態,細節處理微妙多端,“示”之下主上次,左下點與豎厚重緊密、右下點輕靈空蕩;“猶”之左主右次,左部雙撇凝而相聚,右部虛化簡約;“觸”之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蟲”之中軸;“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實右虛;“霧”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務”部中段濃墨重畫緊接,整字虛實變換、松脫靈動。以上五字通過點畫關系的巧妙調整均形成視覺中心點,即字眼,呈現變化與統一、靈動與安穩、形散而神不散的結體妙構。[10]4、《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10] 作品收藏 “喪亂三帖”保管于日本皇室正倉院,它在奈良時期是圣武天皇生前的喜愛之物,到了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間)流失到民間,其后遞傳迭而不明。江戶時代初期后水尾天皇時期(1611-1680在位),史料記載當時有王羲之書一卷從外部進獻,水尾天皇把此書卷分割成三部分,將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庫,另一幅贈給了第八皇子后西院。后來原存官庫及置于身邊的兩幅失火,唯贈與后西院的一幅傳世,即如今傳世的《喪亂帖》。后西院駕崩后,為堯恕親王所購得,他本來是妙法院的教皇,于是經該院保存至今。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由妙法院奉獻給皇室,并一直被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收藏。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購于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后獻為帝室寶藏?!?/span>
出版展出 《喪亂·二謝·得示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余年。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曾任駐日欽使隨員(任期為1880年至1884年任期)的楊守敬搜集散出的書籍字畫并將《喪亂帖》摹成書跡摹勒于《鄰蘇園帖》,方為國內學界所知,沒有想到世上還有勾摹如此精良的王氏墨跡。 1934年,有墨跡印刷品傳入。 2006年1月11日-1月29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展覽中展出。 2006年3月12日-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展覽中展出?!皢蕘y三帖”回到中國展出,是此帖時隔1300年后首次回國“省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