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原文: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金匱要略》原文: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傷寒論》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水邪在胃里,已經(jīng)變成水飲,用苓桂術甘湯:茯苓20桂枝15白術10炙甘草10 水在脾里,已經(jīng)變成濕邪,用澤瀉湯:澤瀉25白術10 體內(nèi)濕邪重,導致胃里的水代謝慢,水停在胃里,一晃嘩嘩響。胃中有水,還沒變成水飲。用茯苓澤瀉湯:茯苓50 澤瀉20甘草10 桂枝10 白術15 生姜20 坐車暈車開車不暈車合方: 茯苓50 澤瀉30 炙甘草5 桂枝15 炒白術30 生姜30 陳皮25 半夏25 紫蘇子30 大棗12枚 口苦加柴胡12 黃芩12 白芍15 五味子15 ;口臭者加藿香25 ; 腹脹加厚樸40枳實30蘇梗30 大便不通加大黃9 芒硝8(沖服) 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三袋,早、晚飯前各一袋。 |
|
來自: 冷暖自知wqpy0o > 《李鳳軍老師課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