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驍勇善戰,騎馬射箭,英姿颯爽。一說起草原兒女,腦海里就會不自主的浮現出這些詞語,就會不自主的出現他們騎著駿馬,拿著弓箭,塵土飛揚的畫面。但是,就算他們實力強勁,也還是被南宋人民磋磨了將近半個世紀。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蒙古和南宋這場長達五十年的戰爭。
在西夏國和金國沒有滅亡之前,蒙古和南宋朝廷一直沒有正面交手。但是,沒有正面接觸不代表沒有戰事,實際上,在西夏和金國沒有徹底消失之前,蒙古和南宋朝廷之前就已經兵戎相見了。
那么,這具體是怎么回事呢?
一二二七年,蒙古軍進攻西夏,在圍困西夏首都銀川的時候,成吉思汗去世,蒙古人秘不發喪,繼續圍城。由于成吉思汗的死,銀川如果再堅守幾個月,蒙古很可能退兵。
然而銀川地震了!!!
于是銀川投降,國王被殺,西夏國滅。這之后,金國更加難以抵擋。
原來是,蒙古想要收拾金國,多次派遣使臣去和南宋交涉,想要結成盟友,共同抗金。一開始,南宋猶猶豫豫,不敢答應。后來,蒙古便提議,讓南宋借他們一條路,這樣就可以避開金國的重兵把守之地,從后路包抄,一舉拿下金國。
南宋朝廷再三思考之后,便將此事應承下來了。
原來以為就是借條路的事,沒成想,當蒙古軍隊從南宋地界經過的時候,十分霸道的要求南宋人民給他們準備糧草,并且,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南宋軍隊那里。一怒之下,宋軍就殺死了蒙軍的先鋒,并且火燒棧道,明確表示路不借了。
這下蒙古的王子拖雷就不干了,帶著大軍浩浩蕩蕩的殺進了四川,占領了一百多座城池,同時,殺掉了很多頑強抵抗的人民。
雙方糾纏一番之后,簽訂了協議,決定先聯合起來攻打金國。并且,在消滅金國之后,南宋朝廷就想趕緊收回被金國侵占的土地。蒙古得知此事,很是惱火,雙方再次兵戎相見。由于南宋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最后蒙古大勝,兩國再次簽訂了協議,決定和平共處,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好景不長,才不過三四年,蒙古就坐不住了,這次將魔爪伸向了南宋。他們兵分三路,有目的有計劃的攻打南宋朝廷。
這次侵宋,蒙古所有宗王的長子負責西征,蒙古可汗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和侄子攻打四川,前前后后殺掉了一百多萬四川人,三次全面性進攻讓南宋軍隊叫苦不迭。攻打四川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另外兩個戰場就有點不盡人意了。
因為,在另外兩個戰場,是南宋的幾個得力干將做統帥,三下五除二,就打得蒙古軍隊屁滾尿流,還殺掉了蒙軍的王子,最后,蒙軍只能灰溜溜的回老窩了。
第一次大規模攻打南宋失敗之后,蒙古要選舉新的大漢,忙著內斗,無暇顧及其他,便很少主動挑起戰爭了,一直到新的統治者蒙哥上位,才著手再次發動戰爭。
蒙哥讓他的二弟和心腹大將一同攻打南宋的外圍地區,他的三弟則負則進攻西亞。一二五八年,蒙哥又一次發動戰爭,這次他親自率兵攻打四川,最后喪命重慶。之后,二弟忽必烈便停止攻打南宋,帶著人回到了蒙古。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汗歸西,勢必要選舉新的領導者。
所以,忽必烈此次回撤,就是為了和弟弟爭奪大汗之位。
四年的奪位內戰以忽必烈登上王位的方式宣告結束,和蒙哥一樣,剛登上大汗之位就忙著攻打南宋。他集中主力攻打襄陽,在此處和宋軍糾纏了六年才獲得勝利。拿下襄陽之后,一鼓作氣直逼長安,抓獲了南宋皇帝和太后。南宋的幾員大將誓死不愿投降,負隅頑抗,直到崖山戰敗,南宋才徹底土崩瓦解。
并且,南宋也因政治腐敗,治國、治軍方針迂腐,奸相當權,排斥異己,任用庸才,賞罰失律,致使朝野上下,離心離德,最終,這也是其招致敗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過分析得出,南宋和蒙古糾纏了五十多年,細說南宋能夠抵抗那么長時間的原因:
一是因為蒙古幾次爆發奪位內戰,讓南宋有了休養生息,屯糧練兵之機。
二是因為南宋自身防御能力足夠強大,像是蒙古人曾經很快就攻破襄陽城,入城為主,但是,后來南宋朝廷收復襄陽之后就精心改造,所以,后來忽必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發明了新式武器才拿下襄陽。
三是因為宋人發明了一套獨特的戰術,專門用來對付在馬背上打天下了草原騎兵。并且,在兩淮地區和蒙軍交手的時候,宋軍統帥利用此處河流湖泊眾多之優勢,命人挖掘了很多水道,蒙古戰馬便無法奔跑馳騁。
除此之外,雙方在四川對戰之時,宋軍統帥余玠就下令將所有的城市都搬遷到山上,利用天然的地形條件對付蒙古戰馬。也就是在此戰中,殺死了蒙古可汗蒙哥,狠狠打擊了蒙古軍隊。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7年-1279年。與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處就是蒙古對南宋戰爭曾因中間內亂與南宋時戰時和,而蒙古騎兵也并沒有像對西夏一樣在南宋長江淮河邊疆一帶進行不斷地洗劫或襲掠。
不過傳統上,仍認為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對一個政權最持久的戰爭。
參考資料:
『《宋元戰爭》、《蒙攻宋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