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是山東省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規劃占地 2500 畝,目前建設占地 750 畝,建筑面積 20 多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 2 億多元, 80多個學科實驗室。學院現有教職工 462 人,其中專職教師 255 人,雙肩挑教師 26 人;教授 7 人,副教授 79 人;已經取得博士、碩士學位及脫產、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共 58 人(含 10 名研究生同等學歷、 2 名雙學士學位)。有兼職教師 78 人,其中高級職稱 17 人。聘請客座教授 15 人。 2003 年 10 月,中科院院士陳達受聘為該院名譽院長。 學院設有機電工程系、計算機系、醫學系、護理系、文法系、外語系、經濟管理系、旅游系、畜牧獸醫系、基礎部、繼續教育中心等 11 個系部、 23 個專科專業,在校生 6760 人。招生范圍不僅覆蓋全省,而且已擴至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湖北、內蒙古、廣西、甘肅、寧夏、黑龍江等 10 多個省份。 學院突大力推進出高職教育辦學特色,十分重視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性教學,教育創新,走規模、質量、特色協調發展的路子。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攜手建立了 70 多處實習、實訓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基本實現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要求的零距離對接。 學院教學手段現代化,建立了完善的校園網絡信息平臺,與中國人民大學等 5 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教學信息網絡,與超星圖書館、聊城大學圖書館鏈接并實現資源共享,擁有多媒體網絡教室 10 座,電子閱覽室 5 座,多媒體教學微機 2000 余臺,多媒體教學課件 1000 多門,有力地支持了遠程教學和學術信息交流。 學院采取開放式辦學,注重與國內外學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科羅拉多洲紅巖社區學院、臺灣忠信學校結為友好學校,實行專業共建,信息互通,師生和學術交流范圍穩步擴大。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聯合開設了研究生班和 15 個本科專業。 學院不斷創新就業工作思路,以就業拉動招生,以招生促進發展,在發展中提高辦學質量,開辟了在全國各地和國外就業的渠道,使學院煥發出勃勃生機。近兩年來,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一直保持在 95% 以上;專升本率名列全省前茅,有些專業專生本率達到 50% 。 學院先后承擔和主持省(部)市級課題 35 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課題 2 項,山東省科技攻關計劃 1 項;教育廳立項課題 2 項,市級課題立項 23 項,院級教改課題立項 5 項。獲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5 項,三等獎 6 項;主編和參編教材 105 部,其中國家規劃教材 50 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 260 篇,其中教學教改論文 138 篇。有 75 人次擔任主編、副主編,有 86 人次擔任編委。 學院先后被教育部等六部委定為“全國技能緊缺人才培訓基地”和“高職專科試點單位”,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專升本連讀試點學校”,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創辦你的企業”培訓課程試點學校。被中國調查所教育調查部確定為“社會滿意學校”,獲得省高校“文明校園”稱號,被山東省教育廳確定為“軍訓工作先進集體”,聊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集體”和“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校訓 厚德”乃“德厚”,出自《易經》、君子厚德載物,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厚德載物,源遠流長”是人人皆知的中華美德。告訴大家技能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德育。以德治國。 “博學”出自《禮記》廣泛的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意謂: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君子之道了。 “求精”出自《論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要求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力求上進,努力做得更好,更精。 創新,要突出精神狀態,要有一股沖勁,一股創勁。但要重在“新”,新是終點的超越,平衡的打破,動態的延伸,高度的提升。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以“厚德博學求精創新”作為學校的校訓,以此為警策,要求全校每一個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都要注重道德修養,追求廣博學識,崇尚學術,探求真理。 校徽 主圖案為“L”和'V',即“聊”字的第一個字母和“職”的第一個字母的變形,又似海鷗展翅飛翔。圖案的下半部分有兩條波浪線,突出體現“水城”的地域特色。寓意聊城職業技術學院座落在江北水城,在全國高校中展翅飛翔、鵬程萬里、蒸蒸日上。 |
|
來自: 生如夏花222k9b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