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整理 | 自然 今天,“北大關”在天津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地名,這個地名還衍生出了“關上”、“關下”等其他地名。那么北大關到底是怎么得名的呢?說起它的由來,和運河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個“關”就是設立于清代的天津鈔關,負責征收水陸出入貨物稅銀,其主要征收對象就是來往于運河上運貨的船只。 上圖:《津門保甲圖說》中的天津鈔關 天津地區的鈔關本來位于武清北運河畔的河西務。河西務鈔關設立于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這個時候的天津剛剛建城四十多年,只是一個普通的衛所。但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優勢,天津的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北門外至三岔河口一帶,在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就已經出現了數個繁榮的集市。到了清代初年,雖然天津建制仍然是衛,但已經成為北方的貨物集散中心,具備了一個大都市的雛形了。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將鈔關由河西務遷到了天津。 道光年間出版的《津門保甲圖說》清晰地標明了天津鈔關的位置。它位于北門外南運河北岸,河北大街與甘露寺之間,也就是今河北大街南口的西側。因為這個鈔關規模很大,又位于天津城北,所以天津的百姓給它起了個別名,叫做“北大關”。北大關旁邊有一個渡口,人稱“北馬頭”,這塊地方也是大有來歷的。早年間,這里是行人來往南運河兩岸的咽喉要道。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就是從這里渡過南運河南下,攻下南京,奪取皇位的,在此之前,還曾秘密派人到此地建造浮橋。朱棣登上皇位以后,沒有忘記這塊福地,特地于永樂二年(1404年)在南運河南岸設衛筑城,并賜名為“天津”,意為天子渡河之處,并建了一座“龍飛踱蹕”牌坊,以示紀念。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這里又建起了一座浮橋,名為北浮橋,因為在鈔關旁邊,所以又叫鈔關浮橋。這座橋可以隨時開啟閉合,以控制來往船只入關交稅,可以說是是鈔關的門戶。清代 “天津八景”中的“浮梁馳渡”,就有鈔關浮橋的身影。 上圖:民國時期的北大關 天津鈔關的稅收項目包括按出產地征收的正稅、按物價征收的商稅和按船只梁頭大小征收的船料三項。乾隆中期,北大關的年收稅額是七萬四千余兩,而此時的臨清關收稅額僅有四萬多兩,遠遠低于北大關。到了清朝后期,北大關的年稅收額已經以數十萬兩計了。然而北大關并不是常年都能大筆收稅。《津門雜記》中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津關高設在河干,一到河冰收稅難。只盼新秋風色好,洋船廣到百憂寬。”原來每到冬季運河結冰的時候,沒了船只,稅官稅吏們就只能眼巴巴看著光溜溜的冰面,盼望著來年。為什么詩里說“只盼新秋風色好”呢?因為秋天是北大關收稅的黃金時節,來往商販云集,出入貨物數量巨大,民間稱之為“秋頭子。” 詩里所謂“洋船”,不是外國船,而是福建、廣東商船,因為是經外海北上至天津,遠涉重洋,所以被稱為“洋船”。他們每年從南方運來糖、米、茶、水果、竹木以及各種經過香港進口的雜貨,然后又滿載著北方的山貨、藥材、豆類、棉花、布匹等貨物回去。閩粵商船的數量是很龐大的。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有一批北上天津的廣東人和洋人在煙臺停船避暑,準備七月后即赴天津,這批人的數量竟有一萬四五千人之多。據此就可以想象來津粵商的規模了,他們所交的稅占了天津鈔關的很大比重。“洋船廣到百憂寬”,天津鈔關的稅吏們這么想一點都不奇怪。 上圖:天津解放時期的北大關 北大關在天津造成了一大批專門靠關吃飯的人。鈔關稅收的一個特點,就是每年的稅收額都是固定的,稅官們只需要將這個定額上交,余下的就大家分紅。收稅收得越多,稅官、稅吏所得分紅就越多,所以他們恨不得把過往船只扒下一層皮來。咸豐年間的天津舉人楊光儀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關吏來,鈔關開,榷算弄威福,雜坐半輿臺。長堤歸去飛塵埃,歸去對妻孥,妻孥笑相索,珊瑚枝大蠙珠白。”關吏們在鈔關作威作福一天,回家的時候手里拿著的是珊瑚、珍珠,無怪乎妻兒都笑臉相迎了。這是對這些稅吏們貪索情景的真實寫照。根據歷史檔案,到清末天津鈔關歸并海關的時候,正式的雇員只有260人,但靠鈔關吃飯的人竟有不下萬人之多。這其中有數百人是“世襲”的,靠祖上花重金買來的收稅資格,坐享天津關的厚稅,久而久之成為大戶,名為“大關戶”。天津有名的大關戶有胡家、馬家、劉家等。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被稱為“大關丁”的丁家。 丁家祖籍浙江紹興,明初燕王掃北的時候遷到天津。天津鈔關成立后,丁家謀得了收稅的差事,從此算是捧上了金飯碗,錢財滾滾而來。傳到光緒年間,16歲的丁伯鈺繼承了差事。這是位典型的富家公子哥兒,講究闊氣,揮金如土。他還喜歡新奇的玩意兒,當時自行車剛剛傳入天津,價格奇高,幾乎沒有人買。丁伯鈺發現了這個“玩意兒”后,好奇心大發,專門托人從英國買了一輛,又請了個洋人教他騎車。車技還沒練好,他就迫不及待地騎上,一頭沖進租界,在大街上橫沖直撞,結果被外國巡捕罰了一百塊大洋。丁伯鈺就以這樣的方式成為天津第一個騎自行車的人。不過這位公子哥也做過一件好事,就是出錢給北大關附近的道路安上了油燈。這是天津租界之外街道照明的開始。 上圖:1935年3月15日《北洋畫報》上的丁伯鈺照片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鈔關改稱“常關”,以區別于天津海關。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常關的稅收成為償還賠款的財源,并且歸并到了海關。北大關作為天津稅收重地的歷史終于宣告結束。這樣一來,最受影響的是那些大關戶們。他們丟掉了金飯碗,只好自尋別的出路。丁大少丁伯鈺也未能幸免,庚子國變后,他不但失去職業,而且家財被焚掠奪一空。但也許是歷史的機緣,這反而導致了天津一個有名的小吃——“丁大少糖堆兒”的誕生。原來這位丁大少爺最愛吃北京的糖葫蘆,曾經把一位曾在御膳房當差的師傅請到家里來,為他制作糖葫蘆。丁伯鈺在一旁邊看邊偷偷學,最后竟然掌握了全套的技術。失業后,為了養活家人,他不得不放下架子,賣起了糖堆兒。他的糖堆兒是得過真傳的,用料精,味道美,所以很快就打響了名頭,人稱“丁大少糖堆兒”,不僅紅遍了天津,而且揚名于北京、唐山等地。 北大關的繁榮持續了差不多整整一個清代。由于這里是南北商船集中停船榷稅、裝卸貨物的地方,因此帶動了其周邊地域的繁榮。北大關一帶是天津最早、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這片區域以北門外大街為中心,包括河北大街、估衣街、鍋店街、侯家后、洋貨街、竹竿巷、針市街等,有無數的商戶店鋪,生意興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至今不絕。所以,北大關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它的生命仍然流淌在天津的歷史血脈中。 點擊查看精彩推薦文章: 1、 2、 3、 4、 5、 6、 7、 關注我,帶你了解天津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 …… 投稿交流郵箱:lidekun@qq.com QQ群:3078844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