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權威的回答吧:篆,隸,草,行楷。 當然,我不是權威! 可以參考《中國書法史七卷本》、王鏞《中國書法簡史》、劉濤《中國書法簡史》、黃惇《書法篆刻》,朱天曙《中國書法簡史》等,寫的詳細,有文物為證!
長夜漫漫,不如隨便嘮嘮! 書體到底是誰發明的,那就不知道了,但是,從書體的整個演變史來看,任何一種書體的出現,絕對不是單單靠一人之力就能搞定的,比如倉頡造字,史籀造大篆,李斯造小篆,程邈造隸書,楷書鐘繇,行書劉德升等等,與其說他們是文字的創造者,倒不如說他們是文字的整理者,和規范者,王國維也說:“凡既有文字之國,未有能以一人之力創造一體者”! 然也!
小篆的快寫,就有了隸書。秦時,用竹簡作為書寫材料,你想啊,篆書那么長,筆畫那么多,寫起來得多費勁啊,隸變以后,隸書扁而方,同樣的竹簡,寫的字數更多了,也寫的更快了。 當然啦,有了隸書后,民間的一些俗書,把隸書再加快了寫,就有了章草,這個時候在西漢早期就已經初露端倪,到了西漢末,已經有了純粹的草書啦,不過,整個漢代,是章草。 東漢中后期,才形成“行狎書”,即行書。 到了東漢末期,楷書出現。
明白書體的順序,對于學書法還是有幫助的,你會發現,漢人沒寫過楷書啊,可是漢代有隸書大咖,草書大咖,篆書大咖。這就推反了“學書先學楷”的說法! 還有人說,篆書都是中鋒用筆,這句話又不太嚴謹了。漢代的篆書《袁安碑,袁敞碑》,用筆就不全是中鋒。 你也會明白,黃庭堅說的草篆同法是什么意思。 其實,明白這些,并不能幫你把字寫的好,但是,你要弄明白,不是嗎? |
|
來自: 紫嫣雅閣 > 《我的精美圖書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