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曾經調查研究過全球300多位成功人士,包括比爾·蓋茨、喬布斯、沃爾瑪創始人、可口可樂創始人等,最后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這些人的成功首先始于自我認知的改變,認知是最高維度的競爭力。而“過不好這一生”的普通人跟“登上人生巔峰”的成功者之間,唯一本質的區別,就是認知的差距。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嗎?物理空間上我們的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精神層面上就不一定了。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由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它決定了我們對基礎材料的加工方式,指導我們的行為判斷。
這個算法,簡單說來就是認知。認知就像一副眼鏡,我們透過它來觀察世界作出反應。一旦眼鏡蒙塵,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反應就會出現偏差,很遺憾的是,人類的大腦有天生的弱點,很容易產生思維障礙和認知偏見,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認知升級,才是打造非凡競爭力、讓人生開掛的第一步。
寧波思維工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一站式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始人蔡壘磊的新作《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用平實睿智的語言重新認知6大關乎一生的重要命題,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弄懂世界:清醒認識自己、如何有效學習、建立恰當金錢觀、高效利用時間、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如何看待成功。
在他看來,要在當今的復雜時代做個明白人,必須要在認知上下狠功夫,突破思維定勢和認知障礙。
作者簡介
蔡壘磊,江湖人稱蔡叔,寧波思維工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高智商協會“勝寒”、“門薩”雙會員,一站式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始人。對人對事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力,總能用簡單平實的語言戳中你的認知盲點。
我們的大腦不靠譜。通常我們很少懷疑記憶的真實性,但實際上我們會在潛意識里去掉難以歸類的部分,補上無關緊要的缺失,創造一個“虛假但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所謂現實”。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全知全能,“不懂”本身是常態。但為什么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不懂?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總是構建在他人反饋的基礎之上。我們并不能通過“裝”來提升自己的價值。只有認清真實的自己,才不會活在他人的意念之中。
懶惰、放縱、拖延、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認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因此就無法產生足夠的動力。
勢利是刻在我們人類基因里的,在內心勇敢地承認自己勢利,更有助于你在重要關頭不被世俗的道德壓力綁縛,從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知識分為四個層次:信息知識,加工知識,體系知識,智慧。知識變現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雖然每個人的工作都是知識變現的過程,但并非每個人都能找到最優解。
閱讀分為系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區分二者的不是閱讀時間長短,而是閱讀對象。碎片化閱讀真真切切地提高了閱讀效率,是未來快速建立知識體系的主流。
學習與打游戲有相似之處,都是任務制,但收益反饋不同。學習的反饋是延遲反饋,因此很多人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學會目標分解,確定收益的短期目標,正確計算價值。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它能倒逼你完善知識體系,每一次分享過后,將各類反饋進行歸類和收集,能更好地查漏補缺。
并不是金錢奴役了我們,它僅僅是一個人性的放大器。吳曉波說:金錢讓深刻的人更深刻,淺薄的人更淺薄。人并非天生道德水準低下,而是他們受到的誘惑越多,保持道德操守的難度相對就越大。
省錢的初始動機不是美德,而是因為窮。無節制的省錢是錯誤的金錢觀,無節制的花錢也是一樣。
開源永遠大于節流。節流有上限,它受制于你的總體收入水平,而開源沒有。但開源和節流沖突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站在開源這一邊都不會有錯。
我們之所以可以掙到錢,是因為可以讓別人賺到比原來更多的錢。為他人提供稀缺價值,讓別人掙到錢,我們才能掙錢。學會用風險盈利,控制風險,增大贏面。
時間可以賺,時間是變量。這不僅是物理學上的概念,從人生哲學上看也是如此。我們將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時間在哪里,并決定了你是誰。
時間就是生命,并不是修辭,而是事實。經常操別人的閑心是一種病,叫做“注意力失償”,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花時間還是花錢?重要的是,不要盲目模仿他人成功后的行為模式,而是要先拿時間換錢,將自己的閑置時間盡量用來“換錢”,提升時間的利用率。
提升時間效率的方法:列出條目任務;尋找高效時段;遠離噪聲干擾;合理利用碎片時間;減少后臺運行;降低切換頻率;明確任務目的;擠擠,再擠擠。
行善或關心他人,本質上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不恰當、不顧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惡。
父母和“對子女好”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我們對凝結在其他東西上面屬于自己的那部分產生了情感,親子天性即是如此。刻意升華情感或自我感動是不正確的,一味地對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
我們往往把婚姻看得很神圣,因為那些海誓山盟終于要兌現成彼此的責任和義務,似乎人性得到了升華,但將一件事進行主觀的情感拔高就容易偏離事情的本來面目。
正確的社交方式是極少量的長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的組合。找準自己的社交定位,話說得再漂亮也改變不了等價交換的內核。
人生沒有起跑線,也沒有假想的跑道。我們人生的全部,是在過程中將客觀事物反映在腦子里的那些思想、記憶和情感。這些是我們活著的全部。
少走彎路不一定是好事,避坑本身可能就是就坑。一個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進坑里,才會知道坑有多深,對坑的理解也就越多一些。
幸福不是自欺欺人,幸福的唯一來源是比較:和他人比較,和自己比較。如果你想獲得幸福,只需要擺正自己對幸福的認識即可。這是大腦可以調整的。
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們在本質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懂得辨認格局的層次,學會擴展時空,升級你對事物的認知,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隨之改變。
寫在結尾
離2017還有最后100天的時間看完了蔡叔這本《認知突圍》,不得不說這是今年看的對我沖擊力最大的一本書。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認知上的改變,可能是往上走也可能就跑歪了,但只有當你明白自己蠢了,你才能開始變得聰明。
幫大家總結了書中一些核心內容,但依然推薦大家都來讀讀,親身挑戰/刷新下自己的三觀。不管書中的觀點你能接受多少,至少你開始去接受一些不一樣的認知,就是變好的開始。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