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雙旦檔剛剛過去,在整個12月,馮小剛、陳凱歌、徐克、成龍等大牌影人一一回歸,新興導演們也不甘示弱,粉墨登場。各路大片激流勇進,各種類型你來我往。那么為何最終只有《芳華》和《前任3》,沖破10億?它們作對了什么?其他的片子又忽視了什么?本期“畫外真言”,我們來聊一聊雙旦檔。 對話人:喬峰&段譽(化名,資深從業者) 票補攪局熱門檔期,市場走向“口碑為王” 《妖貓傳》在元旦檔,突擊追加了不菲的投入,卻只維持住了6%排片;《芳華》在上映15天之后,被中老年觀眾推上了票房大盤的17%;《機器之血》映前留給宣發的時間非常緊張,靠大規模的票補促銷,獲得預售票房第一,卻只堅持了一天;《前任3》以相對較少的票補投入在上映當天便反超至第二位。在越來越多的影片利用票補在熱門檔期搶占市場的當下,“口碑”反而成了最后的門檻。 喬峰: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票補,你理解的票補是咋回事? 段譽:我覺得是面向觀眾促銷費用的統稱,歸屬發行口,最終還是花到了購票網站或者影院這個環節上。 喬峰:也就是說現在已經不僅僅像以前那樣,只是通過購票網站做的買票貼補了,是嗎? 段譽:是的,預售鎖場,購票網站的資源包,和影院談場次的激勵,給到觀眾的折扣甚至贈票,有時可能還會包括一些院線的排片買斷費用。所謂的“票補”在每部電影中的結構都不一樣,要看一部電影合作的購票平臺或者院線、影管是哪家,合作模式是怎樣的,以及在發行這個環節上的利益共同體都是怎么分工的。 現在開一個場次,片方就可以隨時買斷,排片這件事對制片方來說,事實上是掌控力加強了。這像是房地產行業的招拍掛,影院是賣土地的,價高者得,至于你買過去干嘛,影院也不操心,只要能有一個高的上座率就可以。不過我還是覺得今年的12月份有點夸張,第一天的票房,很多是等于被自己買掉的。像《妖鈴鈴》《二代妖精》都是通過遠超同檔期其他電影的促銷投入,最終獲得一個比較好的開口。 喬峰:所以票補就是用來占排位的,是不是已經跟觀眾實際的購票意愿沒啥關系了? 段譽:說無關也有關,票補其實是整個宣發過程中的最后一招,目前也是資源投入最重的一招,這招下得狠不代表回報一定就會大,但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拉平你跟優勢項目之間的排片差距。票補最大的作用就是通過直接給費用,給資源,僅從排片上把機會給砸出來,再看觀眾反應好不好,其實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商業邏輯。只是在國內,電影宣傳的問題還比較多,大部分觀眾的立場是不堅定的。因此在臨門一腳時,圍繞著排片和上坐的臨時促銷,對觀眾的影響就會被放大了,現在這個部分基本會吃掉市場上一半的宣發預算,有時候還更多。 喬峰:那怎么衡量這些費用的效果呢,比如什么電影該投多少票補? 段譽:當下無法衡量,主要靠感覺以及看票房目標,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從預售到映后能拿到多少排片,以及最后的上座情況是否超過平均。 比如《妖貓傳》在元旦就追投了3000萬維護住市場6%的排片,北京文化在12月份為《二代妖精》追加到了9000萬宣發預算,不清楚具體用在上映當天的有多少,但首日是控住了22%的排片?!堆忊彙窙]有《二代妖精》那么多,差距也不大,但應該投入也是3000萬以上?!肚叭?》和《解憂雜貨店》這種預期目標沒那么高,自身對成本回收也還比較有把握的電影,也幾乎在上映前幾天投入了1500萬。所以,現在大的檔期,第一天的排片基本都是依靠票補砸資源來鎖定的。 《妖貓傳》 喬峰:那為何這么多電影努力貼補,最終卻是《芳華》和《前任3》跑出來呢? 段譽:票補這種在終端上的促銷投入,大部分情況下搶的還是市場的存量,不是增量人群,就是原本就打算走進影院的部分觀眾??雌饋硭坪鹾苡行В珔s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容易被大家所忽視。 第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在降低票價,鎖定排片時,也促使一些本來對這部電影興趣度不高的觀眾率先走進影院,對這部分觀眾來說,他們未必會喜歡這部電影,也不會有好的口碑;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我們在圈定場次時控制不好,有可能會導致上座率變得非常難看,反而會被影城經理迅速拋棄。這就是屬于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得不償失。 喬峰:貌似你還沒有談到,為什么是在大家都投入的情況下,只有《芳華》和《前任3》能夠沖出來? 段譽:很簡單,他們沒有碰到上面兩個問題。電影本身的觀眾群比較清晰,宣發過程不冒進,準備周期也比較久。《芳華》都宣傳大半年了,改檔事件更是添了一把柴。臨近上映,兩部電影的促銷做得也比較精準?!斗既A》和《前任3》一個沖著年長觀眾,一個瞄向二三線城市女性,通過各種媒介有意的去觸達到了這些人。再加上《芳華》本身就是年長觀眾的菜,《前任3》在今年的愛情喜劇中有著不錯的完成度,因此上座,口碑都比同檔期電影更加良性。通俗一點說,在一個大家都在犯錯誤,搶時間的檔期內,他們做對了更多的事情。 創作者與觀眾距離太遠,只有理解觀眾才能獲得認可 電影行業是普通觀眾在付費,精英人群在把持,因此語境和理解往往有差異。僅有一部分導演可以平衡好兩種群體,大部分創作者都必須要有所取舍,才能變得更加純粹。寧浩導演將電影分為三類:第一種是給社會精英看的;第二種是給知識分子看的;第三種就是給廣大觀影群眾看的。 如果從觀眾角度來看,也可以分為三種觀影訴求:精神獲取層面的訴求;文化消費層面的訴求;以及娛樂的訴求。 喬峰:說到口碑,我們來聊聊電影本體,12月份的電影你最喜歡哪部? 段譽:《心理罪·城市之光》,完成度非常不錯,但是很可惜,宣發太倉促,口碑也沒有沖出來。 喬峰:那和《前任3》相比,同樣是完成的還不錯的電影,也同樣有IP支持,但為什么口碑沒有將票房撐起來呢? 段譽:口碑這件事情很復雜,有自發也有引導的因素,每個項目的情況都不同,本來是不能放在一起比的。如果說非要比較,那我覺得有一點是比較關鍵的,就是《前任3》比《城市之光》更適合這個檔期?!冻鞘兄狻窇摲旁谑钇跈n,哪怕放在清明檔也好過12月份。12月份看一個犯罪片,特別是在臨近圣誕或者新年節日的時候,這對普通觀眾還是有一些挑戰的。 喬峰:所以檔期的作用是幫電影找到更適合的敘事環境,可以這么理解嗎? 段譽:是的,一部電影在創作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敘事的語境,你可以理解為是假設的輿論環境。如果這個語境和上映階段的檔期環境非常不匹配,在喚起情感的共鳴上就還挺困難的。 喬峰:恩,認同,每個檔期都有它不同的氛圍,那你覺得從創作的角度,該怎么理解氛圍這件事呢? 段譽:寧浩導演有一種解釋電影的表述,我記得應該是在《心花路放》的時候說的。他把電影分成三類,第一個類是價值觀探討,給極少數的社會精英看; 第二類是給主流知識分子看的,考量的是創作者的技巧和手法; 第三種基本就是面向普通觀影群眾,娛樂為主。創作者在表達的時候,必須要反向思考當電影上映時,這些人分別都會怎么聊電影,最終會形成什么樣的討論氛圍。如果真正的理解了可能會出現的輿論環境,便也會洞徹了自己的電影到底想要表達什么。 喬峰:感覺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創作者往往離觀眾比較遠。 段譽:所以真正的好導演才那么少,像李安導演這種既能讓社會精英有所觸動,又能讓普通觀眾極其感動的人,基本就是大師了。 《前任3》 喬峰:能用12月份的電影舉個例子嗎? 段譽:比如凱歌導演的《妖貓傳》就在精神訴求層面挑戰了大部分觀眾,導演很難理解普通觀眾對沙門空海和白居易的認知,以及是怎么看唐朝歷史的。最終導演在其他方面都滿足了觀眾,但是回到電影最核心的敘事上,卻把多數觀眾給拋棄了。 喬峰:這是不是也可以用來理解《芳華》和《前任3》市場結果的差異? 段譽:是的,整個電影市場在2014年之后,就是屬于普通大眾的,但是創作者大部分是社會精英。他們的生活環境和觀察理解世界的角度都是有差別的,電影本來是很好的溝通路徑,但創作者們暫時還不能利用好這個路徑。因此你可以明顯的看到,口碑是分兩種的,一種是圈內口碑,一種是觀眾口碑,大家在意的事情完全不一樣。 喬峰:那么宣傳中可以做多一些的鋪墊嗎?如果《妖貓傳》在上映前多做一些解釋,會不會好一些? 段譽:很難,對圈內比較容易能做到合理管控,但對觀眾就比較難了。電影中的完整性少一分鐘,宣發中就得跑斷腿100個小時,最好的辦法當然還是從本體入手。 渠道分散定位不準,大制作未能完成大宣發 紙媒時代,大導演專訪加上官方媒體覆蓋,就完成了宣傳;新媒體時代初期,通過發布會促成娛樂媒體造勢,利用微博KOL引爆話題,誘發觀眾搜索和討論電影信息,最終形成覆蓋;2015年之后,影片制作成本不斷攀高,宣傳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各類網絡內容,長短視頻層出不窮,但電影的宣傳動作卻越發保守。諸多媒介,什么樣的渠道才是最核心的,零散的觀眾,又該通過哪些內容去接觸,或許是這個檔期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喬峰:宣發在12月份有什么事情值得聊一下的嗎,除了剛才聊了半天的票補之外? 段譽:沒有,唯一的特點就是沒特點。現在制作成本跑的飛快,宣發成本也不低,但市場這塊的費用都花在促銷上了,浪費比較嚴重。和前幾年相比,這兩年從物料到宣傳動作,以及發行中的操作,大家都在搶時間,決策周期非常短。有時拉開陣勢到上映,也就一個月兩個月時間,大家根本沒時間琢磨,能夠把流程順下來就不錯了。這就使得很多大片根本沒有什么像樣的宣發聲勢,現在內容這么多,本來一部電影的宣傳就容易被淹沒,時間再卡的那么緊,那就更沒有什么聲浪了。 《機器之血》 喬峰:那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吧,12月份有哪些電影在宣發中,可能明顯做錯了什么? 段譽:點映,《奇門遁甲》《解憂雜貨店》這兩部是不應該提前點映的。點映本來是一個最有效的傳播路徑,宣發做的再多,都不如提前看點映的十萬或者幾十萬觀眾的口碑作用大。但一部電影如果本身完成的沒那么好,點映的城市和場次,以及人群又都不做針對性的管理,那么結果就是災難性的。哪怕就是像《前任3》這種電影,首批看的要都是糙老爺們,或者最初一批看《芳華》的都是年輕學生,我相信這兩部電影也都很難有后面的口碑。 喬峰:還有沒有其他電影也讓你覺得有問題的? 段譽:《妖鈴鈴》的定位也有一些問題,傳遞出來的信息是喜劇片,但影片中的驚悚成分其實并不弱。本來這么多喜劇明星,就容易拉高觀眾對喜劇的預期,但走進影院看到的和想象中不一樣。當然,這里也很矛盾,如果映前釋放了太多的驚悚信息,也有可能在元旦這個時間,觀眾就不會走進影院了。 喬峰:恩,是啊,你看12月份,我們好幾部電影都很“妖”,《妖貓傳》《妖鈴鈴》《二代妖精》,在這個檔期放這么多“妖”趕著上映也挺奇怪的,所以電影在做營銷策略的時候是不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 段譽:是矛盾,但促使矛盾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宣發費用的使用貌似是精準的,比如各種類別的大號啊,通過購票網站給到觀眾本人的促銷信息什么的,表面上看是精準了,但實際上內容并不精準,因此使得大家很猶豫,不知道該怎么控制給出去的信息。另外太過分散的渠道其實也有一定的問題,比如《妖貓傳》是和京東合作促銷,用于導購是沒問題的,據說前三天出了將近200萬張票,但是如果是品牌向的營銷,時間就有點晚了,應該更早上線。 《解憂雜貨店》 喬峰:那再說說渠道的問題,你覺得電影宣傳最有效的渠道是什么? 段譽:影院,這是最好的渠道,只是我們現在基本沒做好。影院這個渠道的影響力至少要占到電影的40%,然后才是購票網站什么的,大概20%,這兩個加在一起就達到60%了,剩下的才是那些散落的渠道。但是現在我們用在大號上的錢,光投放上就可能要占到宣傳費用的15%~20%,如果僅以渠道費用來計算的話,可能要達到50%,這部分費用基本是無效的。一部電影如果有價值,有口碑,各種號自己就會推。如果沒有賣點,沒有口碑,推了各種大號也沒有用。 喬峰:那電影行業為什么不投硬廣呢?我看票補動則幾千萬,明顯是投得起的。 段譽:主要是現在大多數人看不到廣告和票房之間的關系,不像投在票補上之后,能看到數字蹭蹭的往上跑,不管跑的快跑得慢,你總算能看到有的動。中國除了股市之外,就只有電影行業有一個適時的大盤,這還是蠻牛逼的,因此在焦慮的時候,大家自然就會把錢往上映的那個口徑上砸,投在馬上就能見效的地方。而媒介的購買和組合是需要花很長時間去談去準備的,多數人沒有耐心。一個電影項目里面,決策方又很多,如果有一方沒耐性,那么就會導致大家心態都會有問題,就更沒有心思去用心組織了。 喬峰:所以你是悲觀的? 段譽:短期悲觀,長期看好。這個行業有一個特點,當大家都覺得某些方面有問題的時候,轉變會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生的,但當某些事情還沒有形成共識時,解決起來就比較麻煩。對宣發環節的效率問題,我覺得慢慢快到那個臨界點了,大家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意識,在尋求改變,我覺得可能需要某種刺激吧。具體的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某部電影,也可能是某種現象?但長期來說我還是樂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