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1月19日 這是饅頭說第 225 篇文章 我有時候挺喜歡寫一些公司的故事 尤其是那些給一代人留下深刻烙印的公司 雖然我們只是吃瓜群眾 但看他們的興衰起伏 應該還挺…… 慶幸我們只是吃瓜群眾的 【今日由頭】 2012年1月19日 柯達申請破產保護 1 1879年,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先生準備去南美洲的圣多明各進行一次旅行。 這一年,伊士曼25歲,經過多年的努力,出身寒門的他成為了一名美國的銀行職員,周薪超過了15美元。這份薪水使他躋身白領階層,可以有余力進行一些自己的業余愛好,比如旅游。 為了旅游,伊士曼花了94美元買了一套當時流行的照相器材——為什么說一“套”?因為那包括了照相機和顯像設備。 伊士曼發現,如果自己要拍一張照片,必須要完成這樣一系列步驟: 首先要把一個像微波爐那么大的照相機,安置到一個沉重的三腳架上,然后要通過自己攜帶的一個帳篷,在玻璃片上涂上照相乳膠,最后再費很大的功夫,將玻璃片曝光。 如果你要攜帶一套裝備在旅游時照相,那這套裝備需要一整輛馬車來運輸攜帶。
這讓伊士曼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研制一種更方便,更快捷的曝光照片的辦法。 1881年,伊士曼毅然決定放棄來之不易的銀行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希望做的事只有一個:盡可能地簡化攝影技術。 1886年,經過不斷的實驗和完善,伊士曼推出了一種全新的卷式感光膠卷,結束了用濕漉漉且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歷史。 同樣是在這一年,伊士曼還伸長了自己的觸角——他自己研制了一臺更小,更便捷的照相機,結束了攝影愛好者們用馬車裝載照相器材的歷史。 擁有了自己的系列產品,也到了該給它們起個名字的時候了。 伊士曼想了很久,最終決定用自己最喜歡的字母“K”來創造一個全新的單詞——既要抑揚頓挫,又要朗朗上口。 經過無數次的組合實驗,伊士曼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那個品牌名字: “KODAK(柯達)” 2 擁有自己獨特黃色標志的“柯達”,很快步入了快速發展期。 1891年,大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電影攝影機,用的就是柯達的膠卷,柯達公司由此進入電影膠片領域,并很快形成長時間的壟斷性優勢。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用柯達膠片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X光照片,柯達公司第二年就宣布進軍X光影像行業,之后涉足醫療領域。
很快,美國市場已經無法滿足柯達公司,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首先出現了柯達的銷售網點,隨后,遍及全世界的銷售網絡逐步成型。 在 1930 年,柯達公司已經占據世界攝影器材行業 75% 的市場份額,并獲得了約 90% 的行業利潤。在同一年,柯達公司被納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并在榜單上占據了 74 年之久。 在 1935 年,柯達公司推出了著名的柯達克羅姆膠片(kodakchrome),這是全球第一款成功投入商用的彩色膠片,也是柯達公司最為成功的產品之一。
在 1966 年,柯達公司的膠片被帶上月球軌道 1 號飛行器,記錄了宇航員約翰·格倫(John Glenn)的太空之旅。
1980年,柯達公司的雇員人數已經超過5000人。事實上,發展到后來,柯達巔峰時期在全球的雇傭人數超過了14萬人,而巔峰市值達到過310億美元(1996年,當年收入為159.7億美元)。 柯達曾經的輝煌大家有目共睹,已經不需要再連篇累牘,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那么龐大的一個帝國,為何突然之間就崩塌了呢? 最普遍的一個觀點是:柯達輸在了數碼相機。 3 說柯達輸給了數碼相機,可能很多曾經的柯達人都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滋味。 為什么?因為全世界第一臺數碼相機,就是柯達發明的。 早在1975 年,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史蒂芬·沙森(Steven Sasson)就發明了全世界第一臺數碼相機。 這臺相機以磁帶為存儲介質,雖然分辨率只有 1 萬像素,記錄一張黑白影像大概需要 23 秒的時間,成像質量非常粗糙,但是——這已經徹底顛覆了攝影的物理本質。
那么,柯達公司當初是怎樣對待這個未來會顛覆整個行業格局的新事物呢? 據史蒂文回憶,當時柯達公司高層拿著那臺數碼相機原型對他說: “這玩意兒很可愛,但你不要跟別人提起它。” (That’s cute but don’t tell anyone about it.) 于是,這臺被認為會沖擊本公司核心業務的數碼相機原型,被柯達雪藏了起來。直到1996年,柯達才開始認真推出自己的數碼相機產品——DC20和DC25。 但20年的時間,就被柯達白白浪費了。原本領先整整一個彎道——還不是一個身位——的柯達,發現賽道上忽然多了很多原本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手,他們都來自日本:富士,索尼,佳能……
本來可以把對手“套圈”的柯達,開始顯得步履沉重。 但柯達真的是輸在了數碼相機嗎? 數據統計顯示:柯達在1998年就開始正式生產民用數碼相機了,1999年,柯達公司生產的數碼相機在全世界的市場占有率為 27%,超過四分之一。直到2004年,柯達數碼相機當年還賣了871萬臺,在全球的銷售量能排到第三(第一名是佳能,也就1200多萬臺,第二名是索尼)。 2005年,柯達數碼相機在北美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應該說,最早擁有數碼相機核心技術的柯達,并沒有在一直沉睡,說他們完全錯過了數碼相機這趟列車,不公平。 那么,“柯達帝國”倒塌的更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4 柯達在2001年完成的一次收購,或許能說明一點問題。 2001年,柯達收購了一家名叫“Ofoto”的網站。這家網站是干什么的呢?是一家照片分享網站。 一說“照片分享”,很容易讓人們想到Instagram。沒錯,直到11年后的2012年,年輕的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才完成了對Instagram的收購。當時收購價格是10億美元(兩年之后,Instagram的市值超過350億美元)。
當時柯達提出的著名口號是“分享回憶,分享生活(share memories, share life)”——如果柯達真的是按照這個口號來規劃自己的公司發展,那歷史絕對會被改寫。 顯然,柯達并沒有那么做。 那么柯達用極具前瞻性的眼光收購“Ofoto”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有一個目的——鼓勵人們通過這個網站,把數碼照片沖洗為實體照片。 從這一點上來看,柯達的敗退似乎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被發掘了出來: 他們所有的規劃,都還是圍繞自己的傳統業務:膠卷和沖印。
即便是他們做的數碼相機,每一臺上都還留著接口,以方便消費者能夠使用柯達的沖印技術打印照片。 但這對柯達而言,又有什么不對呢? 他們每多賣出一臺數碼相機,就意味著少了一個使用柯達膠卷的消費者,以及大幅度減少了他去柯達沖印店沖印照片的可能。 這是一件何等殘酷的事。 更何況,對于曾經給柯達帶來巨大利潤的膠卷和沖印業務而言,數碼相機帶來的盈利實在太薄弱了(柯達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賣一臺數碼相機,利潤連做到2%都很困難),根本無法支撐這個龐大帝國的前行。 所以,如果再往深層分析一步,那么柯達的崩潰其實和當年的諾基亞原因非常相似: 傳統優勢太大,轉身缺乏動力,在面臨具有巨大沖擊力的創新時,根本就無法應對。 5 1998年,柯達與中國簽訂的“98協議”,可能是他們“拼死保住傳統優勢”的一個最好注解。 這一年的3月,柯達宣布: 投資10億美元,和除了樂凱膠卷外的中國膠卷行業全部七家企業成立合資公司。而作為回報,中國政府承諾在簽訂合同的三年之內,不允許其他外資公司進入中國的感光材料行業——當時柯達主要針對的就是富士。
這個協議從戰術上來看,無疑是柯達的一次巨大勝利。當時在歐美市場已呈頹勢的柯達膠卷業務,通過這一舉動,一舉把當時大約占據70%中國市場的富士踢出局,獨享中國市場三年的巨大利潤,為自己的膠卷業務續了一口真氣。 但從戰略的角度回看,柯達當年因為要死守自己的支柱產業,等于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這并不僅僅是指柯達要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在中國建廠,進而形成日后的包袱,而是指他們在相機技術即將產生爆炸式革命的前夜,用鐵鏈再一次將自己牢牢捆綁在傳統業務上,錯失了擁抱新時代的動力和機會。 而競爭對手富士和樂凱,雖然遭遇險境,但反而逼得他們甩下以前的包袱,率先進入光學薄膜、生命科學、印刷、文件處理、光學元器件和高性能材料等新的領域。雖然這兩家公司后來的轉型之路也走得不平坦,但至少,沒有遭遇柯達之后的命運。
6 柯達的厄運,終于還是來了。 2000年之后,全球的數碼相機市場開始迎來了爆炸式增長,而全球的彩色膠卷需求以每年10%的速度開始急速下跌。 2002年,富士宣布自己旗下的產品數字化率已經達到60%,與之相對的,柯達的數字化率只有25%。 2003年,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當年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41.8億美元,跌幅達71%。 2006年,已經撐不住的柯達開始出賣自己的資產,首先把自己所有的數碼相機制造業務出售給新加坡偉創力公司——他們退出數碼相機競爭了。 2007年對柯達來說是重要的一年。 一方面,他們生產的膠卷總計長度已經達到了350萬公里,連在一起大概已經可以繞地球 88 圈。而另一方面,他們再下狠手,把自己原來四大業務之一的醫療成像部門,以25.5億美元出售給加拿大資產收購公司OneXyi。同年,其持有的樂凱股份也以3700萬美元低價轉讓給廣州誠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再加上裁員50%,這一年,柯達終于實現了全年盈利。 但好景不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柯達僅第四季度就虧損1.33億美元。 2010年,柯達財報顯示,持續經營業務虧損5800萬美元,而他們主要的營收來源,居然是出賣專利。 2011年,柯達的市值從1997年的310億美元降至21億美元,14年蒸發99%。柯達的高層開始紛紛離職。 2012年1月3日,紐約泛歐交易所對柯達發出警告:柯達的股票價格連續3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低于1美元(巔峰時是80美元)。已不適合繼續交易。 1月19日,已有130年歷史的柯達公司,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7 有人可能會問:柯達就此消失了嗎? 并沒有。 柯達雖然破產了,但留下了一根救命稻草:得益于過去幾十年來對研發的大規模投入,柯達擁有了超過1萬項的專利,這也使得他們售賣專利業務成為可能。 在申請破產保護前1個月,柯達宣布將以5.25億美元出售約1100項數字成像技術專利。事實上,從2008年以來,柯達就開始出售自己的各項專利,從中獲利20億美元——雖然杯水車薪,但至少給柯達留下了最后一絲喘息的機會。 2013年9月3日,柯達進行了破產重組,依靠還剩下的一些膠卷和沖印業務以及幾千項專利,艱難地生存了下來——雖然絕大多數公司股份已歸屬各類債權人。 在被逼到絕路之后,柯達終于可以放下自己原來的包袱了,哦,事實上他們也沒有任何包袱了。 柯達開始和當初自己的競爭對手富士一樣,開始多方面的嘗試創新。他們做投影儀,也做打印機,他們復活了著名的Super 8 攝影機,也涉足手機行業,在2016年推出了一款名為Kodak Ektra的安卓手機。
當然,在創新之路上,柯達的步子還邁得挺猛:就在剛結束的2018年CES展上,柯達還展示了自己研制的用來挖比特幣的“柯達挖礦機”,并且居然推出了自己的“柯達幣”。 可以查到的兩個數據是: 2015 年第四季度,柯達公司的凈利潤為 2400 萬美元,在這一季度實現扭虧為盈。 2016 年 6 月,柯達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共同投資影像業務。 目前,柯達公司的市值大概在10億美元,而當年被他們驅逐出膠卷市場的富士,市值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 不過無論如何,柯達還沒有倒下。 他們還在繼續前行。 【饅頭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