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的80、90年代,中師生是從初中直接錄取的:初中畢業考中師。 那時,許多成績較好的初中生畢業時的第一選擇是考個中師或中專。每年一個縣的中師和中專學校的錄取人數大約在200多人。 所有的初中畢業生,在中師和中專選拔之后,余下的學生才就去讀高中,然后考大學。 有資料說,全國大概有接近三千個縣級區劃,77年高考錄取27萬人,每縣平均錄取90人。89年錄取60萬人,每縣平均200人。 可以想象,如果當時中考能考到全縣前一百名,只要把成績穩定住,上高中考上大學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第一年差一點,第二年第三年也能考上。 成績好,考大學沒問題,為什么許多初中畢業生愿意讀了中師和中專? 第一個原因,讀了中專或中師,就跳出了農門,成為國家干部,吃商品糧的人。這是立刻能夠達到的目標。如果棄之而讀高中,雖然收獲會更大一些,但是,那是一個遠期的目標,夜長夢多,變數太大。 第二個原因,當年,計劃生育政策剛剛實施,改革開放伊始,許多人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孩子比較多,考上中師中專,就可以盡快工作,補貼家用。 第三個原因,讀了中專或中師,拿到鐵飯碗,發展前景非常的廣闊。那時,中師中專畢業,即使分配到基層,因為有學歷的人少,發展不會受到局限。 如果高等教育沒有取得大的發展,錄取人數沒有增加,可以說,那些考中師中專的人,發展不會受到什么不利的影響。問題是學歷越來越不值錢,含金里越來越小。 所以,現在輕而易舉的就可拿到大專、本科學歷,讓那些中師中專學歷的人非常尷尬。至于,80年代的中專、中師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學歷?這一個還真的不好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