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的時候說周易,有的時候說《易經》,有的時候又說易學,它們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又是如何區別呢?帶著這樣的疑問。 周易、易經與易學 我們先從《易經》說起—— 一、易經概述《易經》是中國第一經,她是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是我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部巨著。所有中華文明都是從這里發源出來的,她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是道家、儒家共同的經典。被尊稱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 易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無所不包的終極原理來統攝萬物。通過對《易經》的研究,不但可以窮究天人之理,通曉古今之變,還可以學到最基本的處世法則,對指導人生有重大意義。 《易經》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深奧、最難理解的典籍之一。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她究竟有著怎樣的智慧和魅力呢?我們來一層層的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 《易經》研究的專家學者們歷來對它的定位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它是一本中國古代的占卜用書,有的說它是一本哲學著作,有的認為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書,還有人認為它是史前文明留給人類的無字天書……因此,《易經》又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百科全書。 嚴格來說,原始的《易經》有三種,即“三易”。 一是神農時代的《連山易》, 二是黃帝時代的《歸藏易》, 三是周朝的《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至今。 可以說“三易”雖有差別,但其核心內容是不變的。 ①“周”特指周期,“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②完整流傳下來的《易經》是由周文王演繹排序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為周朝之易。 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都特指“周易”。 二、《易經》是卜筮之書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問一下我們的祖先,依照《易經》的歷史發源,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原本的確是一部卜筮之書! 雖然,遠古的人類用它來占卜,預測。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通過數千年的實踐印證,從中發現了大自然的根本規律性。 并且將這些帶有普遍性、根本性的規律,總結、歸納寫成了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易經》哲學之書。 卜筮,是人們依據已有的對自然和社會存在變化規律的認識和經驗,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規律,對事態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從而使人在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中處于有利的地位,《易經》就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三、易經之易的解釋?我們要想學習易的知識,就必須,先弄清“易”的概念。最常見的有四種。 1、易,為日月說。 從字形上看,“易”字是“日”和“月”相合。表示日出月落的陰陽變化;易為鳥形象,表示運動的狀態; 2、易,為蜥蜴說 蜥蜴因環境而變色,也是取其變化之意。 3、易含三義說,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①變易。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無時無刻,變動不居; ②不易。變化之道永恒不變,規律守恒; ③簡易。雖變化之象紛繁復雜,但變化模式的道理卻表達至簡,只用陰、陽兩個畫符盡可包羅涵蓋。 4、“生生之謂易” 《系辭》曰:“生生之謂易”,這是最早對“易”做出的解釋,易言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易為生命哲學。是易的核心思想。 “生生之謂易”的定義精彩無比,達到了“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境界。不同的人,在不同階段,對易的理解是有差別的,所謂“千人千易”這是對易學最好的解釋。 易經八卦圖 四、“易經”有三易原始的《易經》有三種。一是神農時代的《連山易》,二是黃帝時代的《歸藏易》,三是周朝的《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只有 《周易》流傳至今。“三易”雖有差別,但其核心內容是不變的。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都特指“周易”。 五、《易經》的內容框架《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內容。 《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 一般認為: 《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著的。 《傳》則是后人積累并由孔子整理成篇的。 《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 每一卦由卦象、卦名、卦辭、爻辭組成。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 《傳》共有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 易學總結 六、“易”總結周易是周文王寫卦辭、周公寫爻辭,因其產生于周朝,故稱周易。 《易經》主要指周易的經文和孔子為它編纂的“十 翼”,漢代以后被尊奉為儒家經典,列群經之首,故稱《易經》。 易學的范圍非常寬泛,《易經》是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非全部。 易學研究還涉及到伏羲易、連山易、 歸藏易、河洛理數,包括后人的焦氏易、揚雄易、邵氏易等,還應包括干支學、生辰八字、紫微斗數、陰陽五行學、風水學、面相學、星相學等許多內容。 由此可見,周易是《易經》的一部分,《易經》是易學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而易學也僅是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王冠上的一顆寶珠。 以上開宗明義,我們從定義上、框架上、形象上對周易、《易經》、易學有了表面認識。 以后對于《易經》、《易學》知識,還要更詳細的闡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