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越來越多有志向、有能力的員工選擇離職創業,這種“群虎歸山”的行為,會從根本上動搖大企業的人才基礎。 伴隨著雙創運動的深入開展,社會化協作平臺的成熟以及創業環境的持續優化,企業面臨越來越嚴重的高端人才流失問題。 這次人才流失的本質,是“做一個雇員”和“成為一個創業者”之爭。 毫無疑問,相比較做一個大企業的雇員,創業能夠讓人獲得更大的自由、更能發揮潛能、更充分地實現自我價值。因此,離職創業成為越來越多有志向、有能力雇員的選擇,這種“群虎歸山”的行為,會從根本上動搖大企業的人才基礎,加速大企業的衰亡。 但大企業在這樣的群虎歸山趨勢下,也并非無可作為。大量的優秀員工離職創業,是為了脫離傳統企業營造的牢籠,去追求“山中”的自由。 而企業如果自己打破牢籠,營造一個比“山”更有吸引力的環境,就不僅可以遏制人才流失的趨勢,甚至創造強大的逆流——大量優秀人才紛紛前來加盟或合作。 這樣的環境是存在的。 離職創業的創業者,獲得了大企業難得的自由,但也將自己放在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 大多數創業者,都因為無法整合到創業早期所必要的資源,無法實現想法的落地,導致創業失敗,而這樣的資源,是大企業的天然優勢。 問題是,大企業能夠創造這樣一種自由的創業環境,并開放自己,為創業者提供充分的創業資源支持嗎? 或者說,大企業能夠成為一個創業者的賦能平臺嗎? 大企業當然可以這樣做。事實上,我們已將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企業。 谷歌公司的兩個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從創立公司之初,就立志打造一個擁有濃厚研究院氛圍的組織,而不是傳統企業,尊重員工的自由是公司非常重要的價值觀。 谷歌鼓勵員工利用20%的時間自由思考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通過公司評審的項目,可以正式立項,并利用公司所有的資源平臺進行開發。本質上,谷歌整體就是一個賦能平臺,讓員工自由創業,并給予巨大支持。 國內企業如韓都衣舍、視源電子等,都在打造內部賦能平臺。韓都衣舍有近400個創業小組。視源電子從2009年啟動內部創業,目前,有些創業項目已經超越主營業務,成為新的主營業務。 現在,很多超級平臺不僅給內部員工賦能,還給外部創業者賦能,從而打造巨型生態圈。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平臺都在推動這一類的開放式創業平臺,這些平臺未來會吸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優秀人才。 說到底,這些企業開放自己的供應鏈、技術平臺、客戶資源、數據資源、流量資源,為創業者賦能,就是要創造一個比“群虎歸山”更好的氛圍,那就是為虎添翼。 傳統企業如果不能快速轉變自己的管理模式,不能快速實現賦能平臺的構建,就會在“群虎歸山”和其他賦能平臺的競爭下,被釜底抽薪。 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更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擁抱它。 理解這件事情沒有難度。問題是,傳統企業的企業家們,過去是攜資本以成就自己的事業,現在要攜自己多年積累的資源去成就別人的事業,這樣的成人達己行為,這樣的先給后得思維,是真正高難度的挑戰。 正如耶路撒冷的那道窄門——門總是有的,駱駝也可以過去,但要放下所有的負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