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腹診的內容包括腹部形態、腹部皮膚及血管、腹壁脂肪、腹部肌肉及綜合表現的腹力和腹部各處的按壓反應。 腹診是診察患者胸腹部的征象,結合其他診察信息,來判斷疾病內在病理變化,從而指導臨床選方用藥的方法。中醫腹診,源遠流長,以《內經》《難經》為代表的“醫經學派”重視診察胸腹間動氣,將腹部分區與臟腑相配。“經方學派”腹診由仲景集大成。然而由于封建倫理的束縛,這一重要的診察技術在我國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和運用。腹診還流傳到日本、韓國,尤其為日本漢方醫所重視而得到了一些發展。黃師繼承了仲景腹診技術,結合經方臨床實踐拓展經方醫學的腹診,將這一簡潔客觀、重復性強、可靠性高的診察手段作為處方用藥的重要依據。 腹診的內容包括腹部形態、腹部皮膚及血管、腹壁脂肪、腹部肌肉及綜合表現的腹力和腹部各處的按壓反應。腹力包括腹肌的彈力、厚度、加壓的抵抗感、皮下脂肪等綜合情況,是反映虛實的重要指征。 黃師(黃煌)腹診將腹部按九分法劃分,常采取坐位或站立位,可以估測體內某些病理改變,對于確定和鑒別一些方證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黃師創造性地將腹診的客觀體征與方藥緊密聯系起來,現簡介如下: 1.心下痞 心下部自覺有阻塞、憋悶感,通常疼痛不明顯。以瀉心湯類方證多見。 2. 心下痞滿 心下部憋悶、脹滿感較明顯,持續存在或間斷出現,按壓無疼痛及抵抗感。有氣脹、痰阻、瘀血等病理形成的可能,如心下部有振水音者為水飲證。 3. 人參腹 形瘦膚枯,肌肉萎縮,上腹部扁平而硬,腹壁較薄、按之無底力,為人參體質狀態者的腹證。 4. 大柴胡湯腹(按之心下滿痛) 按壓上腹部有比較明顯的疼痛和抵抗感,重者拒按,輕者可出現噯氣。常伴有脅下按壓不適。 5. 心下軟 心下部軟而無抵抗,多見于虛證患者。 6. 梔子腹 中指或中指、食指并攏貼緊劍突下用力向胸腔內方向沖擊性戳動1~2次,患者面露不適、表情緊張,且醫者可感受到抵抗明顯,為梔子證。 7. 心下振水音 胃下垂、胃擴張、胃壁松弛者,醫生輕叩其腹部能聽到胃內的水液振動或流動的聲音。為胃內蓄水的腹證。 8. 胸脅苦滿 患者胸脅部有較明顯的脹悶感,醫者沿肋弓下端向胸腔內按壓有抵抗感和患者訴說脹痛不適,為柴胡類方的腹證特點。如果右側脅下按壓疼痛,類同西醫的墨菲征陽性,常見于膽囊炎、膽石癥。 9.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腹 上腹部腹肌偏緊,兩胸脅下輕觸即可感覺,用力按壓則腹肌快速收縮抵抗,并有不適或疼痛感。黃師將該腹形容為“豹腹”,胸脅下腹肌呈高度緊張、硬實有力感。 10. 桂枝腹 腹部肌肉不發達,腹壁多較瘦薄,腹部扁平,腹直肌攣急,按之有繃緊感,重按有空虛感,如紙糊燈籠,或如按鼓皮。又稱為“燈籠腹”。 11. 黃芪腹 腹部按之松軟如棉,沒有彈性,按之無不適及抵抗,甚者如棉花枕頭,為黃芪體質者的典型腹。 12. 防風通圣散腹 腹部飽滿,腹壁脂肪厚且腹肌有力,以臍為中心膨滿,按之充實有抵抗感。該腹在日本漢方醫稱為“太鼓腹”。 13. 八味腎氣丸腹 下腹部松弛、按壓松軟??砂橛行「拱l冷、小便無力,或臍部以下的小腹突然變小。為少腹不仁的表現。 14. 甘姜苓術湯腹 多見于老年婦女,下腹部松弛、按壓松軟,可伴有腰腹及腿部發冷。亦為少腹不仁的表現。 15. 瘀血類腹 下腹部飽滿緊實,腹肌偏緊張,按壓不適和疼痛通常較明顯,或還可摸到硬塊、條索狀物(但要排除糞塊),均為瘀血證的腹證。如下瘀血湯證常在腹下區,大黃牡丹皮湯證常在右髂區,桃核承氣湯證可在腹下區、左或右髂區,桂枝茯苓丸證可在左或右髂區。 16. 心下悸、臍下悸 是腹主動脈搏動的腹部動悸,患者能明顯感覺到或被診者觸及,多為大虛之證。臍下悸多見于肉桂證,而臍上悸多伴見精神不安為龍骨證。 小腹拘急、少腹不仁和臍下悸均為先生用桂的腹證。此外,臍下體毛、腹部皮膚血管的異常等亦為腹診的重要診察信息。 (掃碼下單) 本文內容選自:《經方實踐得失錄·跟師黃煌學用經方130案》。關注中醫出版,每天都有9折書,滿99元包郵。 ……以下是廣告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