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作為一個系列,整理編撰“中國畫的標準”一文,與同道及各位師友共同探討。 如何的來評判一張畫,如何的把它們界定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如何的劃分上中下,而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及上中下的標準是什么,千百年來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如今,也沒有確切的拿出一個評判的標準,大家只是依據自身的學養、見識去評判。張三說此作是逸品,李四可能會說神品,王五可能說能品,王二麻子說:“什么呀,胡涂亂抹,純粹瞎畫”。 中國畫,包括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在淺層次的認知與辨識上,只是一個“像與不像、似與不似、好看與不好看”的問題,深層次的探討與認知中國畫與書法,絕非表象的像與不像、似與不似,更不是好看與不好看的問題。物象塑造,語言塑造,形式塑造,一切一切畫面的塑造問題,都是技法的范疇。而技法服務于主題。主題既是思想、既是意蘊,這既是易經“技進乎道”的道理,尚情、尚趣、尚意,是中國畫“技”的代名詞;以簡寓繁,以詩入畫,以儒釋道的哲學觀念為意蘊,成就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 說標準,其實藝術是沒有標準的,因為標準是衡定共享的。藝術有了標準,就是生產,就成為工藝。但是,沒有標準,我們如何的去評判、去鑒賞、去界定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所以,藝術還是需要有標準的。只不過這個標準因人而異,隨著一個人才學,修為的不斷提高而提高。如同登泰山,在山腳紅門看到的景致和登上中天門看到的景致不一樣,登上南天門看到的景致又不一樣。當年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臨泰山而小天下”即是此理。 一件上好的藝術品,必定是一個好的藝術家才能通透的辨識,客觀的評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更如修禪的不可思議,不可言傳,只有心知肚明。 中國畫,中國的書法,修到極高境界的時侯,已經脫離了具體的形象,只是依靠高度凝練概括的語言(筆墨)去傾訴?;蚍?、或簡、或雅、或俗、或具象、或抽象都不能超脫“心的書寫”。 無論美惡,不須雕琢; 只任現成,自然還璞。 ——明.德清老和尚【覺非銘】 我以為,一件好的中國畫作品,必須具備以下好的四個條件:好的筆墨 、好的塑造、好的構圖、好的意蘊。 一、 好的筆墨 毋庸置疑,如果承認是一件好的中國畫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筆墨;什么是好的筆墨呢?1、“筋、氣、骨、肉”,一畫之間,一筆之間,皆要以“筋氣骨肉”去比擬。中國畫是鮮活的人格化的藝術,以畫寓人,富于生命體征的筆墨語言,是中國畫的根本。無筋不可以健,無氣不可以活,無骨不可以立,無肉不可以為體。另外,筋氣骨肉的比例多少,抑或是風格,抑或是病態;唯筋健氣足,骨壯肉實為佳。 2、高韻、深情、堅質、浩氣,是鑒賞筆墨的唯一標準。如何是高韻?如何是深情?如何是堅質?如何是浩氣?這些,首先是從文學作品中得到認知,而后潛移默化,成為作者的氣格,再其后成為筆墨的一種修為。這種修為既是“形而上”的,不是“形而下”的,是典型的技近乎道的詮釋。 3、修為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筆墨的高低;如何是高低?孫過庭書譜里說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矣。”取法很重要。 我們以八大山人,吳昌碩為標準,去比對任何的寫意花鳥畫家,我們會漸次的得到一種客觀的認知。 我們以石濤,黃賓虹為標準,去比對任何的山水畫家,我們也會漸次的得到一些答案。 我們以宋元的工筆畫為標準,去比對任何的工筆畫家,我們也會得出漸次的答案。 當然,這種標準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顏真卿說過“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妙矣”。 中國畫,中國之書法,是玄之又玄的藝術,真正登堂入室的很少,能窺見玄微的高人更少。 4、簡約而不簡單 。筆墨貴在簡約,以簡約的筆墨語言去表述龐雜的物象關系,是為寫意,是為高級。以繁復細密的筆墨技法去塑造物象的客觀實在,是謂之匠人,是謂之技術。與藝術無關,與筆墨無關。 5、難度。高超的筆墨關系,看似平常,其實,內蘊都極其的大,難度都極其的高。不易看透,不易上手。一即一萬,一萬即一,是兩個概念。一即一萬是簡約是寫意,一萬即一是細密是工匠。像石濤、八大、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此類大師的筆墨,看后讓人驚喜,讓人敬畏,讓人頂禮膜拜。大家如果都能上手臨摹的、學的像的,基本上都是俗品。當代自齊白石之后,堪稱筆墨大家的也只有一個半人:李苦禪,筆精墨妙,得傳統之正果;黃胄,融速寫于畫面,中西合璧,但用筆不好,只是以墨取勝。如此評說,可見難度。 6、畫意。畫貴有畫意。何謂畫意,畫意就是趣味性和豐富性。好的筆墨必定是理性的把握與突發生機的有機結合。直白的、純設計的筆墨關系是僵死的。無意識、不可把控的筆墨只能是臟、亂、差;“味道”,是我們對筆墨通常的理解,味道逾深,,越經久難以琢磨,越耐人尋味。 7、氣韻生動。氣韻生動是撲面而來的一種鮮活的韻致,是中國畫“六法”中的第一法,也是所有藝術作品最重要的核心要求;自然、生動、親切、感人、鮮活、靈性等等,這些健康的生命意象稱之為氣韻。 8、講究,到位。大畫看氣勢,小畫看筆墨。講究與到位是一件作品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如何是講究,得法即是講究;什么是得法,“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的筆墨形質,既是得法;什么是到位,到位就是要完整,要有始有終,有開有和,做到極致。藝術如此,生活如此,道亦如此。 二、好的塑造。塑造,是所有造型藝術的基本要求。但是,塑造,并不是以“像不像”“準不準”為標準。如何的合乎畫面的要求、合乎“形”的要求,才是塑造的標準?!斑m合的,才是最好的”,也適用于塑造的要求。中國畫的塑造,不同于西畫對形的要求。西畫對形的要求,是嚴格的自然再現,是科學的數字結構。中國畫則不然,中國畫講求“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講求“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以形媚道”“以形寫神”,講求“形而上”的精神塑造。 形而上,是所有藝術終極的塑造追求。 寫實,超寫實,只是一種技能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升華到精神的層面,使作品更具有深意,具有深層次觸動靈魂的感動,才是最好的塑造?!耙杂星闉橹行?,以中道為根本,是諸佛教”?!爸居诘溃烙诘?,據于仁,游于藝”。有情、中道、道德、仁藝,這才是藝術的根本。中國畫是直指人心的精神圖騰。寫實不錯,寫意亦佳,關鍵在一個“寫”字?!皩憽?,非書寫之寫。寫,一定是緣于內心實在的傾訴。而傾訴的形式與技巧,便是塑造。 良好的塑造,是中國畫家一生的努力與追求。 三、好的構圖 構圖,是西方美術的詞匯,中國人講“經營位置”,“置陳布勢”,大體意思相同,但核心思想以及藝術理念則相去甚遠。 1、 勢:勢,是中國畫區別于西方繪畫最為根本的地方。無論山水、人物、花鳥、在景物的經營安排上,首先要考慮“勢”的存在,因為“勢”才能產生動的意象,動則活,活則美矣。唯有勢才能產生氣韻生動。一畫之間有勢,一筆之間亦有勢。勢勢相敵,勢勢相加,在對立統一中筑成大勢,稱為佳構。 2、 境: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塑造方法不同,最大的區別是“境”與“景”的不同,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心的能動性,所以說中國畫不是寫實的,是寫意的,意者,心也。造景,是一種技藝(比如說園林)。造境,是一種詩意的獨白,含蓄、內斂、深邃、雋永、礦達、超然物外,等等,這些即是境的表述。一張畫無論如何的好,沒有意境,就等于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藝術,徒有形式、徒有語言、徒有技法,只是制作或稱之為雜耍。 3、 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畫面。各種錯綜復雜的對比關系,制造了畫面的豐富性;豐富不是物象的堆砌,而是語言的有機結合。黑白灰是對比,點線面是對比,濃淡干濕,皴擦點染,輕重徐急,提按頓挫都是對比關系。其它如開合、虛實、大小、參差、正反、曲直、疏密,等等。 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是畫面構成的核心。 4、 起承轉合:一個好的構圖關系,好比一首優美的曲子,又象一首詩,一篇散文。章節大意中心思想,起勢,承勢,收勢。一部交響樂如此,一件大的中國畫作品亦如此。平鋪直敘的文章讀來讓人乏味,簡單、荒率、毫無創意的構圖關系,也不能讓人賞心悅目。所以畫面忌平,忌板,忌直,忌亂。 我們不妨看看蘇州的園林,無論大小,無不是曲徑通幽,無不是起承轉合。 5、 玄虛:開門見山,直白的畫面關系,直白的人生態度,都不是中國人所欣賞的。筆墨如此,畫面關系也如此。故而,構圖要留白,要留有余,要玄虛,要藏,要使畫外有畫,意外有意,最妙處在于“不可思議”和“意想不到”,方是妙境。 中國畫最難的地方是就玄虛的處理,沒有高深的美學理念和高深的畫面修養,玄虛無立身之地(玄虛,不一定在空白的地方)。白石先生小品《他日相呼》,只是簡單的畫了兩只小雛雞,爭搶一條小蟲子,他日相呼,可能是兄妹,可能是夫妻?!八铡?,便是玄虛的地方;《蛙聲十里出山泉》,幾只蝌蚪從悠然的山泉上游下…,十里之外的上游,蝌蚪的爸爸媽媽們可能正在熱火朝天的鳴唱,“十里”是玄虛的所在。所謂意境,全賴于斯。 另外,把“形”的問題,亦即常人說像不像的問題,與大家探討一下。無論東方,西方,凡造型藝術,“型”的塑造與準確是首要的,而藝術再向前發展,再往縱深發展是什么?無限的細化,無限的具象,只是一種物理層面的技法研究,所以,無論如何的細化,如何的寫實或超寫實,都與藝術沒有半點的聯系。無論東方,西方,在藝術的深層問題上大家都發現了她本質的屬性,即藝術的精神所在。佛家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西方圣人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藝術需要語言,語言就是一種知識,無論東方,西方,藝術游走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只是中國人明白的早了一千多年。 “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全在以形寫神,形是手段,神是目的。 四、 好的意蘊 意蘊是什么?意蘊是畫面的美學追求和語言訴求的精神指向。什么是好的,真善美是好的,仁愛是好的,溫良恭儉讓是好的,善是好的,雅是好的,凡低級趣味的,庸俗的,反自然的,反人類的,肯定是不好的。 真、善、美是三個詞,“真”是首位的,唯真才能顯見自然,流露本性,自然謂之道,本性謂之佛。只有本真的去做一切事情,原無好壞,并無是非;善是宅心仁厚,不欺,不爭,不霸,能忍能讓,能謙能和。美是吉祥,美是仁善,美是和諧,美是圓融。好的意蘊給人以啟迪,給人以遐想,給人以哲思。 1、真,藝術貴在真誠,真誠而自然的流露最能打動觀眾。我們看有些兒童畫,技法非常稚嫩,但其童真無邪的意蘊卻深深的觸動了我們。這既是“真”,這即是人本初,本源的東西,老子稱之為“道”,釋迦稱之為佛?!罢妗背蔀槿祟愃枷胧飞献顬榭少F的東西。好的書畫,好的藝術作品,必須是作者才情、學養、品格的自然流露。那種做出來的,裝出來的粉飾出來的,都是假的,做人如是,做畫亦如是?!皩懸狻?,寫的解釋應是真心的表達,意,當然是精神意蘊。“寫”貴乎存真。 2、善。善是一種境界,善是一種修為,善是一種品格。仁愛,寬博,能容,能忍,能讓,不爭,不搶,不霸。善是所有正教的核心思想。中國畫是人文的意識形態,幾千年飽受善思想的浸淫,所謂“成教化,助人論”,成為繪事的功用。 所有邪惡的、陰毒的、骯臟的東西,不堪入畫,物象塑造不可以,思想意識亦不可以。人品即畫品,畫格即人格。做人如是,作畫亦如是。 人間正道是滄桑,甚是,甚是。善莫大焉…… 善的本意,即好的意思,所有合乎于自然的,親近于生命的,都是好的。畫亦是親近自然,合乎于生命的,故謂之好,謂之善。 3、美。美是至善,至善為美。所以,大家要記住,漂亮和美不是一個概念,所謂至善的事和物,一定是圓滿的、和諧的,合于自然、親近于生命的,但什么是圓滿與和諧呢?圓滿在畫面中就是起承轉合的關系,講究,到位。多一筆不行,少一筆也不行。任何的邊角關系,空間關系,以及物象塑造的大小、參差、向背、虛實、疏密、開合、顧盼、等等,都要合乎于畫面的需求。和諧即是變化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無論尺幅大小,無論物象多少,亦無論山水,人物,花鳥,在語言、形式、意蘊上,一定要合于美的藝術規律,是謂一張畫,一件藝術作品。反之,即為涂鴉。涂鴉不用學,人人都會。 4、哲學的境界。中國畫是人文的藝術形態。并不以真實的物象塑造為目的。如何的在畫中表述自己內心的真實實在,使性靈得以圖解,使心得以平復與安逸。是中國畫本真的功用所在。而這一切,均來源于哲學的理解與反思。畫,只是一個載體,一種有別于文字的語言。所謂“以文載道”,“文者,畫也”。儒、釋、道,對中國畫的意蘊影響最大,猶其是佛教里的禪宗,其中空幻自由、獨立自主的意境,頗合中國畫的意蘊關系。再往深入里去探求,我們發現“道家“的學說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東西,泱泱五千年的文明,無論受到何種外來文化的侵擾,又無論變異演化出何種文化現象,它們的根,他們的理念,均來源于“道”。 相對于“道”而言,無論是釋迦,無論是孔子,無論是文學,無論是藝術,皆不能出其左右。 “道”是一門哲學,也是是一種理念,“道”是解開萬事萬物的金鑰匙。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學習中經常遇到各種的困惑與不解,解了又惑,惑了又解,如此的反復無常。只有充分的理解了“道”的精神,一以貫之,所有的困惑便會云開霧散,歸于自然。只有“道”能更好的詮釋藝術,而且是從技法形式到深入骨髓的意蘊。 5、 人生的啟迪?!八囆g來源于生活”,只有從生活中發現的美,才能更好的打動觀者,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和物,不斷的維系著,發展著,演變著,人們在生活中發現了藝術創造了美,反過來,藝術又使生活變的更加美好。。。。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好?什么是藝術?人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人為什么活著?活著又為了什么?這種種的疑問恰恰啟蒙了藝術與哲學的形成。 6、詩性的啟迪。我們談論中國畫,最熟悉的莫過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詩性的意蘊與表達是中國畫最耐人尋味的地方,“耐人尋味”是四個詞,“耐”是長久,“人”當然是觀者,“尋”是尋找,“味”是畫面背后的故事。一幅畫,能夠讓讀者長久的去欣賞,必定在技法、意蘊、形式上有非常高的難度,這種難度,畫家難作,賞者難知,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那神秘的一笑從十四世紀到如今,人們還是不能完全的讀懂。其實,我們對西方藝術完全是一種時髦的迷信,在中國畫的經典作品中,這種案例比比皆是。區區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集序》,自公元353年至今大家也沒說清楚。明朝的遺老朱耷先生,自號“八大山人”,是“哭之”還是“笑之”,大家也沒弄明白,這玄之又玄,即黑又白,無中生有的東西,我們的祖先,早在西方圣人誕生的一千多年前已經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盲目的求新,盲目的崇拜西方,盲目的否定傳統,其實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一句話的問題,嘮嘮叨叨講了半天,也不知大家聽明白了與否,還是那句話“道可道,非常道”。沒吃過蘋果,如何的詮釋它的美味,都可能是荒謬的。對盲人說日,無論如何也講不明白。這就是禪的意義。所以,大家要拿起筆來,認真的面對傳統,認真的面對生活,認真的面對自己,不要整天的只問一句“您吃了么”?要有深度,有廣度。發展與弘揚先進文化,首當其沖的是需要學習,大處如是,小處如是,你我皆如是。 大家共勉 劉懷勇 2013-1-7于凹齋。2018.1.26日又補 |
|
來自: 四爺9343m45xxh > 《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