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吳華實習生王佳敏)將83年的精彩濃縮在短短兩個小時里,昨天上午,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上海交通大學菁菁堂“圖說”自己的生平。這位科學家娓娓道來的故事,加上投影在大屏幕上的幾十幅珍貴圖片,幾乎就是一部精彩的“口播”回憶錄。 在演講中,楊振寧深情回憶了影響自己一生的恩師,自己崇敬的前輩,激揚青春的同學朋友,還有自己生命中的兩次愛情。為此,他連連感嘆:“我真是非常非常幸運。”這位83歲的物理學家非常喜歡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出七幕戲,第七幕就是最后一幕,“返回童年,返回茫然,無牙齒,無眼睛,無味覺,無一切。”楊振寧感慨地說:“而我實在十分幸運,今天我‘有牙齒,有眼睛,有味覺,有幾乎一切。’” 兩位恩師沒有恩師就沒有楊振寧 1957年,年僅35歲的楊振寧憑借《宇稱不守恒論》與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當年16歲的楊振寧考取西南聯大的時候,報考的卻是化學系。 “考試前我借了一本物理教科書看了一個月,發現原來物理比化學還有意思,因此考取西南聯大后我馬上轉讀物理系。”在西南聯大的6年對楊振寧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特別是兩位恩師。 大學四年級做學士論文時,楊振寧遇到了對自己產生最大影響的恩師:“后鈾元素之父”吳大猷。“我請他做我的導師,吳先生便給了我一篇英文文章———《群論與分子光譜學》。吳先生當年就把具有革命性的‘量子力學’帶到中國,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我非常幸運,在大學還未畢業時就經吳先生鉆到這里頭來,這對我后來的研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沒有吳先生,就沒有后來的楊振寧。” 兩年后,著手寫碩士論文的楊振寧又遇到了另外一位恩師,物理學家王竹溪先生。“王先生把我引到統計力學的領域,這也成為我后來自己研究的主要領域。”楊振寧表示,他統計了一下自己一生所發表的論文,其中三分之二的文章跟對稱有關,三分之一的文章跟統計力學有關,兩位恩師對他的影響可見一斑。 三位偶像愛因斯坦費米和狄拉克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奠定了楊振寧對物理學價值觀的基礎。“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我喜歡的。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當時非常欽佩三位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費米和狄拉克。” 一提起愛因斯坦,83歲的楊振寧頓時成為了一名超級“粉絲”,他還特意展示了一張自己的兒子三歲時與愛因斯坦的合影。“在普林斯頓時,我們和愛因斯坦住得很近,但我們這些年輕人卻很少去打擾他。不過我知道他每天散步的路線和時間,所以有天下午我帶著我的兒子,在路上等待愛因斯坦,請他與我的孩子合影。” 在楊振寧看來,這三位大物理學家研究方法不同,風格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能夠在非常繁雜的現象中發現背后的精密定律,并且把它們寫成非常簡單的方程式。“這些方程式就像詩歌一樣,短而內涵深刻。我那個時候就希望能像他們一樣,能為人類的發展做一點事情。非常幸運,這三位我后來都有很多接觸。” 愛因斯坦曾經特意把楊振寧和李政道請到自己辦公室談他們的論文;費米是世界上第一個做出核反應堆的人,1949年后,他開始與楊振寧合作,研究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個復合模型。而狄拉克則在1928年寫下了狄拉客方程式,就是這個方程式,醫院里才能有“核磁共振”技術。 關于愛情生命中兩次“重要事情” “在普林斯頓還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見到了這位女士:杜致禮。”楊振寧對著大屏幕上投影出的照片回憶道:“那天我和同事去一家中國餐館吃飯,忽然發現鄰桌有一張似曾相識的女孩子的臉。”這就是楊振寧在西南聯大附中教課時的女學生杜致禮。 楊振寧幽默地說道:“我不知道國內叫什么,在美國叫date,在香港叫拍拖———”在臺下一陣會意的笑聲中,楊振寧繼續說道:“然后我們就結婚了,我們生了三個孩子。那個時候,我專心搞研究,家里的一切太太都幫我打點好,讓我沒有后顧之憂。” 在報告的最后,楊振寧又展示了自己與翁帆領取結婚證書時的照片。“2004年12月24日,又發生了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事情:我跟翁帆女士請求結婚。”隨后,他對一直坐在臺下和交大學子一起聽完全場講座的翁帆溫和地說道:“翁帆,可不可以請你站起來?” 身著淡藍色西裝的翁帆隨即微笑著站起身,大方地向大家致意。講座就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成功秘訣找研究方向就像炒房子 “我覺得自己最幸運的是,找到了自己喜歡,自己有能力,而又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領域。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昨天的演講中,楊振寧反復告誡臺下的大學生,要掌握這個成功的“秘訣”。 楊振寧舉例說:“大家都知道上海的房地產前幾年漲得很厲害,如果10年前在閔行這里買房子就是一個重要決策。做學問也是一樣,如果發現哪個方向有發展潛力,而且是你喜歡,有能力研究的,就鉆進去。這就是最重要的成功秘訣,這種機會來了千萬要認識而不要錯過。” 楊振寧表示,國內很多學生不懂得這一點,簡單認為熱門的學科就是好的,卻不考慮這些學科是不是已成強弩之末。“我當時就是恰恰走到了一個領域,叫做高能物理學,這是當時剛剛開始的一個領域。與之一起成長,就是我最大的幸運。” |
|
來自: xiashuyinxia > 《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