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那數量眾多,類別豐富、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的金銀器時,一定會聯想到唐文化藝術的雄健、華美和自然秀穎。
唐代金銀器在器物成型方面,除了鑄造成型外,唐代主要使用錘擊成型的方法和澆鑄成型的方法。這種工藝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工藝。但在西亞地區,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掌握了錘揲技法。因此,瑞典學者俞博、英國學者海瑞·霍吉斯都先后指出:由于接受了西方輸入的錘揲技術,從而使唐代金銀器制造工藝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唐代工匠純熟的掌握了捶揲技術和鏨花炸珠工藝,大唐宮廷之器,達到了很高水平,在我國金屬工藝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在器物形制及裝飾紋樣方面,國內外學者認為,唐代金銀器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波斯薩珊、印度、索格德(粟特)等多種風格影響。譬如薩珊式的立鳥紋、聯珠紋是唐代Ⅰ、Ⅱ期器物的主要裝飾紋樣,臨潼慶山寺鳳頭人面壺,摩羯紋是明顯的印度作風。蓮座等神話宗教紋也常在金銀器上出現。中國工匠把它與鴛鴦、鴻雁、孔雀等瑞鳥結合起來,轉變為祥瑞的象征了,反映了中國古代藝術以圖行文的傳統。唐代碗底也有焊接浮雕式的附加裝飾圖片,這在西格魯吉亞的伊伯利亞王國顯貴墓葬的銀碗中也曾發現。關于外來風格傳入的問題,近年來國外學者力主粟特風格(索格德)影響最為顯著。法國學有悶沙杜拉·蘇衡·麥里幾顯——希爾瓦尼在《伊朗銀器及對唐代中國的影響》一文中,認為帶把圈足杯、八棱圈足等器物,“反映出某些東方的屬性,其產地很可能是中亞索格德地區?!币驗楣?世紀到9世紀,索格德與中國關系甚密,中國的金銀器深受索格德貴金屬工藝的影響,同時,中國的貴金屬工藝對索格德也有影響。 在我國的文化藝術史上,唐代是一個典型時期。其穩定的環境和發達的經濟為文化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這時期的金銀香爐見證了唐代金銀器的發達,也承載著香文化的思想特征。唐代金銀香爐裝飾的發展,依托于唐代發達的政治經濟和思想背景。一些帶有唐代特色的裝飾形式被用在了金銀香爐上,產生出精美絕倫的視覺效果。金銀香爐的加工工藝、造型形制和裝飾紋樣的巧妙組合,使得原本單調孤立的金銀香爐美輪美奐、精巧別致,也展示了唐代裝飾藝術的興盛及審美思想的前衛。
絲路的暢通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并在開放自 由的唐代達到鼎盛的階段。精益求精、擺脫窠臼、自 由創作的器物大量出現,充分反映出大唐盛世的極度繁榮。這種繁榮在唐代金銀器領域里也得到了淋 漓 盡 致的體現。 唐代金銀器在內陸可以流動,但若從更大的地理視角來看,它們大體分布在三條絲綢之路上(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南海絲綢之路)。外來器物的傳入為早已技藝熟練的中國工匠提供了模仿的樣本;來自粟特、波斯等地的外國工匠遷入中國,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這些外來元素激發了唐代金銀器爆發式的發展。
唐代金銀器中有為數不少的各種帶把杯。帶把杯不見于中國傳統器形中,其造型當源自粟特地區。出土的唐代帶把杯,一部分系直接從粟特輸入,另一部分是仿粟特器物制造的。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韓森寨出土的金銀帶把杯,把手呈圓環形,上部有寬寬的指墊,頂面刻胡人頭像,把手的下部多帶有指鋬,有些器體還呈八棱形,是典型的仿粟特器物。當然,唐人在模仿中時有創新。如有的帶把杯取消了指墊和指鋬或把指墊變成葉狀,杯體也由八棱折腹變為碗形、花瓣形。不少器物,造型雖取自粟特器形,紋樣卻是典型的唐代本土特點,驟視之恰如外國器皿,細審之卻又純粹是中國風味。 唐初,百廢待興,經濟尚待恢復,故初唐至高宗時期(公元618——683年)實行“去奢省費”政策。此期的金銀器出土數量少,種類單純,僅有碗、盤、杯、壺、鐺等,裝飾多分瓣,且多在九瓣以上。紋飾有海獸紋、云紋、鹿紋、鴻雁銜綬紋、雙獅紋等,器底為雙層。此期的金銀器皿受西方影響較多,故多見具有波斯薩珊風格的金銀器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