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萬字長文刷爆了朋友圈、微博!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特征: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后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后,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他寫下萬字長文,并發給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訴這些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1 留學生發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兒子的萬字長信,“肆意操控”“沖突”“炫耀”… 15000余字記錄著放不下的過去 1月23日晚6點30分,北京海淀區的一棟圖書大廈前,王猛老遠叫出了記者的名字。“我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網站上查到了你,看了照片。”這是他見面的第一句話。 他背著雙肩包,包里的電腦裝著他至關重要的一封信。這封足有15000余字的長信,記錄著他從小學到北大,再到美國研究生畢業前后,與父母間的種種經歷,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順利等等。行文間,言辭激烈。 見到記者后,我們走進大廈后的一個糕點店,找了個靠窗的位置。他拿出電腦,打開了這封長信。對話全程,他的目光很少離開電腦,“要說的話都在信里寫了”。很顯然,相對于直面交談,他更善于文字表達,超出文稿外的內容,則常常需要思索許久,話語也十分簡短。他不避諱自己性格的“弱點”,“內向,敏感,不善交際”。 他認為,這正與父母有關。他的文字里,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沖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他說,“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這封長信,他于近日完成,也前后發給了多個朋友——不過二三十個人,更多的是一些同學。他希望給這些已是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同學一些參考,說說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給自己找到答案——在傷害已經發生后,自己還可以做些什么。 萬字長信的開頭部分文字 五六年級時,王猛參加完奧數考試,發現自己的文件夾被人涂抹、被人劃壞,滿腹委屈。但回到家后沒人給他安慰,母親反而說:現在你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了吧! 小時候,他因不會剝雞蛋遭到同學取笑,后來親戚知道了,自己又被嘲笑N次,父母的反應總是:這有啥大不了的。 但這些都成了王猛心里過不去的坎兒。 在外求學過程中,王猛有段時間總會想起這些事,注意力難集中,于是他去心理咨詢。 第一次咨詢,他足足講了6個多小時,“咨詢師說我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但父母一直不以為然。 從12年前開始,他不再回家過年;6年前,他寫了封“決裂信”給家人,并拉黑父母;他甚至準備去念心理學的博士,好解決自己因長期壓抑產生的心理問題。 在采訪中他說,自己的性格弱點“內向,敏感,不善交際”。“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父親也說,過去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一律以大原則來要求兒子,要求他對任何人都該與人為善,卻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有人在新聞的評論區說,現代教育的誤區是,體罰教育減少了,語言暴力卻增加了。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脫口而出的話,可能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2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這是父母強迫孩子的“黃金理由”。 無論要求有多過分,只要苦口婆心地說出這一句,就占領了道德的制高點。 大學不讓談戀愛,是為你好;畢業之后就催你結婚,也是為你好。 小時候,讓你努力奮斗是為你好;長大后,讓你回家找安穩的工作也是為你好。 父母認為的好和孩子認為的好,可能差了半個世紀。 傅首爾在《奇葩說》中講到,自己給兒子買兩千多塊的鞋,兒子說丑。還質問她為什么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那是世界上最帥的鞋,最帥的鞋35塊錢一雙。 教育專家孫德萱也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的母親成長在單親家庭,非常渴望家庭完整。 丈夫有了外遇,她堅持不離婚。 每當孩子不聽話,她都會把這件事拿出來說:“都是為了你,我才沒和你爸爸離婚,都是為了你,我把自己的愛好全放下了。” 聽到這樣的話,女兒總是很內疚,只能乖乖聽話。 怨懟和指責中成長的孩子,對別人愧疚、抱歉、自己卻沒有主見。 家長都會帶有這種邏輯: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為什么不領情? 孩子則想,我為你的要求努力了這么多,你為什么還不滿意? 3 你看看人家孩子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盡管心里總認為寶貝還是自家的好,言語上卻不肯讓孩子驕傲: 別人的孩子學習好、長得美、會樂器、會舞蹈,是完美的白天鵝,你看看你。 吃穿和差的比,學習和好的比; 自己這輩子沒多大成就,總讓孩子以后爭口氣。 從沒要求自己升職加薪,卻把精力都放在催促孩子年級第一。 考到第一也不茍言笑,更不會對外夸耀一句兩句,繼續保持不能驕傲。 在父母的比較中,孩子會自然地產生一種逆反情緒,為什么媽媽會更喜歡別人的小孩? 安徽的小韓非常不滿媽媽總是夸獎別人家的孩子小蔣。 “你看和你一起上學的小蔣,脾氣好、成績好,工作也好……” 媽媽本是想讓孩子增加一些緊迫感,沒想到小韓卻生氣地要到小蔣家里去鬧事,直到警察來了才攔住。 比較,是最容易讓人產生自卑感的行為。在一條育兒話題微博下,有無數網友的留言: “在外人面前父母從來不夸我,我爸媽總是對所有人說我成績一般,即使大家都知道我小升初全校第一。那時候我11歲,不理解為什么我的第一名在他們眼里屬于一般。” “他們只告訴我,人應該謙虛,萬一你讀中學的時候成績下降了,原來的第一就顯得丟人。” “沒錯,我的第一越來越少,最后永遠都不會得第一了。” 4 別聽你媽的,她不懂 性學專家潘綏銘在十多年的調查中發現,夫妻愛情在持續減少。過去那種“兩只小白兔相擁互暖”的夫妻恩愛,越來越多地走向“兩只刺猬被塞進一個洞”的“窩里斗”。 激情如同煙火般易逝,生活磨碎了所有光鮮亮麗后,剩下的就是柴米油鹽。 往往有人沉迷于愛情的亢奮,接受不了這種常態,開始互相指責、互相埋怨。 “晴格格”王艷帶著兒子球球,參加真人秀。球球對媽媽的無禮,叫人驚訝。 球球和媽媽頂撞,罵媽媽是豬頭,十一歲的孩子了,稍不順意還只會用哭鬧來解決。 球球說媽媽,唯一的優點就是長得漂亮。并且認為媽媽小氣,爸爸每次零花錢給到兩到三萬,媽媽卻只給一千。 這些話不像一個七歲孩子原創,更像是夫妻間相互指責的用詞。通過球球對媽媽的吐槽,不難想象王艷在家中的地位。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教育理念應該保持一致,當著孩子面指責對方,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久而久之,孩子能夠意識到家里誰說了算,而父母中稍微弱勢的那一方也會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權威。 5 我是你爸(媽)! 有些爸媽認為,家長的責任來源于父母的身份,權威也得來源于“父親大人”“母親大人”的身份。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林永健和夏克立要帶著幾個孩子排練節目,四歲的大駿沒有及時執行林永健的指令,林永健當眾訓斥了他。 大駿反問道:“你是魔鬼嗎?”林永健則更加高聲地批評道:“我是你爹。” 之后林永健憤然走出屋子,留下夏克立帶著孩子們排練。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許多道理他自己是不會懂的,需要父母去引導、去糾正,告訴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 但當偷懶似的喊出“我是你爹”,父親溫暖的部分已經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一個嚴厲冷酷的命令者。 中國式親子關系里講究“孝順”,“順”的精髓就在于父母無上的權威。 把“我是你爹”掛在嘴邊也是為了時刻保持這種不平等關系。 中國式孩子從小就很怕父親,聽到父親叫自己的名字,總是顫抖著過去,看到他發的微信和短信,心里會先一驚,做事情的時候首先會想到,會不會惹爸爸生氣。 有人認為,我養著孩子好吃好喝,他就必須聽我的話,不聽話,我就應該打他。 可仔細想一想,這不是馴化動物的邏輯嗎? “我是你爸(媽)”這句話隱藏的潛臺詞是,我是你的主人,你的老板,你的飼養者,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聽話。 6 近期上映的《神秘巨星》獲取了許多觀眾的眼淚,與其說它是一部勵志片,不如說它是一部溫暖的家庭片。 電影里愛唱歌的女孩,最后獲獎時,卻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真正的神秘巨星,是我的母親。 為什么這樣說? 女孩的父親和母親,恰巧是家庭教育的兩極,父親想立威,稍不順意,就要打罵家人; 母親讓家人快樂,給孩子自由,為了女兒的夢想,她敢挑戰丈夫的權威,偷拿他的錢給女兒買吉他,為了送女兒電腦,她賣掉了唯一的項鏈。 而許多中國父母,中和了影片中的父母親形象。 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卻沒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不敢鼓勵孩子去追求的自己的夢想; 舍不得打孩子,不敢輕易砸碎孩子的東西,卻常用語言作武器,每一句話都打在了孩子心上。 7 為了你,我放棄了什么! 曾經在豆瓣上看過一位網友分享身邊朋友的例子。 她的朋友曾經在著名高校讀研,畢業考上了公務員,每個月的工資八千多塊錢。男朋友也在當地工作,兩個人生活很幸福。 后來她父母非讓她回東北十八線小縣城。她回來后,沒有工作,跑到補課班工作,一個月累死累活賺三千多塊錢。不久后,和男朋友也分手了。 身邊的朋友知道后都特別震驚,問她為什么要回來。 她就哭不哭笑不笑地說:父母說要死,我能怎么辦? 后來這個姑娘再也受不了父母的控制,考上了博士,一走了之。 相信很多人身邊都有這樣的朋友,大學畢業后本來有自己的打算,自己的追求,但是拗不過父母。聽從安排回到身邊,做著父母托人找關系得到的工作,和父母看好的對象相親。 稍微有一點點不順父母的意,就會有多樣的窘境考驗你。 頭疼腦熱高血壓,親情殺各個都足以促使你慚愧自責,放下一己之念,否則就是不孝、自私、白眼狼。有些父母會鬧個天翻地覆,甚至跑到公司單位去大吵大鬧,完全不顧及面子。 父母說是愛你,為你好。其實這是一種以愛的名義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控制,讓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非愛行為”。 這樣的父母最愛說的話就是,“為了你,我放棄了什么,犧牲了什么,你為什么不聽我的話?” 因為沒有安全感,連個人的安全感都建立在“孩子聽話,懂事”的基礎上。 這樣等自己老了,他們認為孩子才會如他們所期望地一樣贍養老人。一旦有一天孩子違逆了父母意志,其安全感就被打破,不安就轉化為一種更加強烈的控制欲。 而他們恰恰忽視了,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8 孩子長大后,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不愿回家,不愿常和父母聯系,內心落寞。 他們殊不知,這是孩子在抗拒讓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拒絕給父母插手自己生活的機會。 每次面對父母,不變的是父母對自己的荼毒式語氣。而變了的,是此刻孩子具有了自己的想法。 當父母再次重復起對孩子的數落, 孩子想的不再是父母為何否定我,而是父母二十幾年來的否定對我的人生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他們化為被怨念充氣的氣球,他們害怕自己當著父母的面爆炸。 他們不愿和父母進行深入地對話,害怕父母問:養育你二十年為什么等不來一句道謝? 因為他們怕在那一刻,會卸掉偽裝二十幾年的溫順,歇斯底里,“二十年來我等的是你們的道歉”。 每一次談論父母、家庭、教育,都會有這樣的留言: 我不敢讓父母知道我的想法,不敢讓他們看見這樣的文字。他們已經老了,我嘗試理解,心疼在精神和物質上飽受摧殘的他們,很心疼同樣被粗糙帶大的他們。我能做的只有體諒和理解,努力改變成長經歷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我要做一個好父母,在未來,讓我的孩子有個健康的童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