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文·感悟 -1- 王猛(化名)是某大院里的孩子,父母都是體制內的職工,文化程度在同齡人里較高,他是家中獨子。 他從小成績優異,高考時是四川某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考入了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本科后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大學的研究生…… 這樣的孩子,按理說應該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人生過得幸福而順利。 但現實卻是,12年前,王猛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 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從小,父母就包辦了他的一切,連穿什么衣服都要以父母的意志為轉移。 上了北大,父母托北京的大姨照顧他。他的大姨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系他的同學了解他的情況。 就算去美國讀研,父母還找了一位“老朋友”對他進行關心,雖然,他認為父母的那位“老朋友”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父母依然要求他與之交往。 近日,王猛寫下15000字的長文,訴說這些年父母的肆意操控”、“沖突”和“炫耀”,并發給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訴這些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2- 故事中王猛的例子或許有些極端,但“父母想控制,孩子想逃離”,這樣的現象確實在很多原生家庭中普遍存在。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兒。 在我們的眼里,她是一枚典型的乖乖女。 自小乖巧聽話,性格溫和,成績優秀,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長相漂亮可人。 人們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看著朋友有這樣一個小棉襖,讓沒有女兒的我們頗有些羨慕嫉妒恨。 而有著一子一女的朋友,也每每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甚至,他們早就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打算:兒子長大之后讓他闖蕩江湖,女兒則留在身邊照顧自己。 但出乎我們所有人預料的是,在高考完之后,他們的女兒不顧他們的強烈反對,報考了一所離家最遠的大學。 而且,孩子明確表示,這樣做就是想離父母遠一點。 原來,她早就下定了決心,她努力聽話的目的,就是為了逃離。 真的難以想象,那位柔柔弱弱的小姑娘,是在心里面積累了多少不滿,才有了這樣毅然決然的選擇。 -3- 有時候,我們的兒女真的像手里的沙子,你握得越緊,他們逃離得越快。 而如果握得太松,卻可能完全脫離我們。 其中的度,最難掌握。 這里面,其實說不清誰對誰錯。 或者說,雙方都有對的地方,也都有錯的地方。 或許,以第三方的視角進行觀察,可能更為客觀。 比如在王猛的初、高中同學小白看來,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 小白介紹,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 不過,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習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后門,“手上必備的就是一把雨傘和一雙雨靴,連續幾年都是這樣。” 而同時,小白也認為,王猛過于孤僻,不善言語,抗挫折的能力較差。 即便王猛不出國,在國內也終有一天會出現挫折,而他一樣可能難以適應。 顯然,王猛與父母決裂,既有王猛父母的原因,也有王猛自身的原因。 -4- 其實,凡是愛,都帶有盲目的性質,凡是反抗,都有激進的成分。 雙方沒有誰是百分之百正確,沒有一點毛病。 父母總是以為給了孩子最幸福的生活,最全面的照顧,可在孩子眼里,那可能只是無用的關心和重重的束縛。 孩子總是以為不用父母就可以掌控世界,孰不知沒有父母這么多年的事無巨細,自己可能邁不過人生當中那一個個溝溝坎坎。 父母總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卻不知道孩子本應也有自己的小秘密,有些東西我們本不必去探聽。 孩子總是覺得父母管得太多說話太煩問題太刁鉆,孰不知那是關心自己的人才有的正常反應。 …… -5- 所謂成長,就是孩子逐漸地進,父母逐漸地退。 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矛盾。 而面對矛盾,最正確的應對不是逃離,不是對抗,而是溝通。 坐下來,父母拿孩子當成大人,和他們平等的對話,孩子拿父母當成朋友,向他們敞開心扉。 這樣,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互相尊重,互相退讓,才能達到一種平衡。 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彼此才是這個世界上最親最近最可依賴的人。 千萬不要以愛的名義給對方帶來傷害,更不要以成長的名義給自己帶來遺憾。 作者:遺君明珠,教師,時評人,自媒體平臺作者。側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多篇文章創造千萬級閱讀。微信公眾號: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