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楷書不一定人人都要練成楷書大家,但行書是人人不需要學的。行書是介于楷、草間的一種書體。既可以寫得比較放縱,接近于草書的稱行草;也可以寫得比較端正平穩(wěn),接近于楷書的稱行楷。無論是行草還是行楷都是以行書為本體。行書發(fā)展到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達到了巔峰,至此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chuàng)立了光照千古的二王一脈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王(右軍)羲之 因此,書法學習行書是必學的書體之一。 書法學習無非從臨摹古人法帖開始,書法史上行書法帖非常多,究竟從哪個法帖開始,從誰哪里開始入手呢? 從王羲之及《圣教序》開始當代行書大家,二王書風代表人物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榮寶齋藝術總監(jiān)、榮寶齋書法院院長張旭光行書推出了一本學習行書的最佳教材范本《行書八講》,書中解答了為什么從王羲之開始,而又為什么從《圣教序》開始。因為東晉王羲之時期,行書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圣教序》是懷仁選王羲之行書而集成,字字優(yōu)秀規(guī)范,各個獨立,是經典中的經典,便于初學,又加上是集字,排列比較理性線條清晰可辨。《圣教序》全篇近2000字,如果吃透了,那么王羲之的行書筆法、部首、結構等各要素基本就學到手了。再《圣教序》是一長篇美文,讀懂了,提高文學水平,亦可領會哲理、佛意,對提高素質有益。 《行書八講》張旭光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是當代行草書代表人物,并且張旭光長期從事書法教學。他在中央數(shù)字電視書畫頻道推出的42集《行書技法講座》播出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著名書法教育家、書法大家歐陽中石行書極力推崇張旭光的《行書八講》,歐陽中石行書認為《行書八講》這本書的優(yōu)勢在于: 歐陽中石行書極力推崇張旭光的《行書八講》 一、《行書八講》提出的“行書學習之路”,是作者學習、研究、實踐王羲之行書30多年的心血和經驗的總結,很實用。學習行書自王羲之入手,學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符合循序漸進的認識論原則,適合初學,容易見成效。不少院校近年來在行書教學上參考了這一學習路線。 二、該書對王羲之行書筆法之“方與圓”的分析、應用,對結構之“形與勢”的分析應用比較透徹,概括比較準,分類比較細。尤其在與楷書筆法、結構的對比中,揭開了王羲之行書的密碼,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與享受的氛圍。 三、《行書八講》對行書的臨摹給出了一個好的、能見成效的方法,即“分析比較法”,帶領學書者分析起筆,分析“方與圓”,分析“形與勢”,然后下筆。這樣能保證學書者下筆有由,起筆自信,并且有了自己校正自己的標準,對于學書有成者亦有啟發(fā)作用。 張旭光行書以《圣教序》為例,講授行書學習方法 四、《行書八講》這本書提出的“創(chuàng)作三段論”,實實在在地解決了怎樣從臨摹轉向創(chuàng)作的問題,為臨摹日深者走向創(chuàng)作提供了參考,架起了橋梁,很有實用價值。 張旭光《行書八講》,學習行書的最佳教材
五、《行書八講》既通俗、實用,又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如對“為何在東晉時期出現(xiàn)了行草書高峰,以后再也未超越”的解釋,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如行書結構的“閉合性規(guī)律”,對于把握行書結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再如,行書的核心是“瀟灑”,人生的瀟灑;行書的神采主要來源于“變化”,姿勢、起筆、收筆、速度及墨色的變化等等,都很有見地,給人啟發(fā)。 總之,這部作品匯聚了作者幾十年的心血、經驗和才情,再加上作者本身行草書創(chuàng)作水平高,長期擔任國家級大展的評委,是中青年書家中的領軍人物,為當代書壇所公認。因此,他的體會和經驗管用、可信,值得重視和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