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賜稿 作者:王璟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 耳朵位于頭的兩側,和眼睛、鼻子、嘴巴相比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小小的耳朵里蘊藏著和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兩大功能---聽覺和平衡。
耳朵由三部分構成:外耳、中耳和內耳。 外耳包括了耳廓和耳道。耳廓前凹后凸,主要作用是收集聲波。隨著人類直立行走,以及頸部的靈活性增加,可以更好更快的發現周邊的危險,所以人的耳廓已經退化,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大而靈活,可以動來動去。但當聽力下降時,把手放在耳廓上能夠提高聲波的收集功能,所以會聽得清楚些。外耳道呈不規則的彎曲,長約2.5厘米,直徑約為8毫米,是外界聲波傳入中耳的通道。
外耳道的終末端是中耳的外側壁---鼓膜。鼓膜為橢圓形半透明的薄膜,將外耳道和中耳分隔。中耳是位于鼓膜后的含氣空腔,主要由鼓膜和與之相連的三塊聽小骨組成。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形成的聽骨鏈與內耳相連。在聲波的作用下,鼓膜能產生振動,并經聽骨鏈將振動傳遞給內耳。中耳的前壁有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可以調節中耳腔的氣壓。由于炎癥或者占位等原因發生咽鼓管梗阻,會導致中耳腔負壓,引起鼓膜內陷、中耳腔液體滲出,誘發分泌性中耳炎,表現為耳悶、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
內耳為復雜曲折的管道,故又稱為迷路,包括耳蝸、前庭和半規管三部分。耳蝸的外形像個蝸牛殼,主要和聽覺功能有關,起著聲波的傳遞和轉化作用。耳蝸內的毛細胞將中耳傳來的聲波振動轉化為神經電沖動,再由蝸神經將此沖動傳遞到中樞聽覺通路,最終傳至聽皮層產生聽覺功能。
前庭和半規管與人體的平衡功能密切相關。前庭是個橢圓體的腔,內有球囊和橢圓囊,合稱為耳石器官,其內含有感受位置變化的囊斑,囊斑毛細胞的頂端有許多像小石頭一樣的碳酸鈣結晶,稱為耳石,主要感受直線加速度的刺激。隨著頭位改變,耳石會發生移位,刺激下方的毛細胞,使之興奮性改變,從而將相關的頭位信息以電沖動樣的信號經前庭神經傳遞給相應的中樞系統產生位置覺。耳石器官病變會引起位置感覺的變化。
每側耳朵各有三個半規管呈“C”形且互相垂直排列,位置最高者稱為前半規管,大致呈水平位者稱為外半規管,位置靠后者稱為后半規管。半規管感受角加速度的刺激(也就是感受空間任意平面的旋轉刺激),并將頭部位置信號經前庭神經傳遞到相應中樞感受頭部位置。半規管的病變會引發天旋地轉的感覺。比如,目前最常見的眩暈疾病耳石癥,就是位于前庭腔耳石器官毛細胞頂端的耳石脫落至半規管,刺激了半規管的感受器從而誘發眩暈。 耳朵的功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耳科疾病常常會導致聽力下降、平衡障礙及眩暈等,這些都會引起交流、溝通及社交生活的障礙,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嚴重者還會誘發各種心理疾病。故了解耳朵結構和功能、普及護耳的重要性,應該從科普工作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