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6年,唐朝著名詩人王勃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經洪州,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了千古名文《滕王閣序》,序末附《滕王閣詩》,全詩以凝練、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內容,氣度高遠,境界宏大,與《滕王閣序》真可謂雙璧同輝,相得益彰。 滕王閣 全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注 滕王閣: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贛江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佩玉鳴鸞:身上佩戴的玉飾、響鈴。 物換星移:形容時代的變遷、萬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滕王閣 高高的滕王閣靠著江邊,有著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早上,彩繪的棟梁上飛來南浦的云霞,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飄過來的雨。悠閑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著;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與轉移方位,度過幾個春秋。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欄桿外的長江空自流淌不息。 滕王閣 《滕王閣詩》作于《滕王閣序》之后,用含蓄、凝練的筆調,營造出一個變換無際的時空。 此詩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一個“臨”字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氣勢。第二句遙想當年興建此閣的滕王,坐著鸞鈴馬車來到閣上,舉行豪華繁盛的宴會的情景,可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頷聯借景抒情,詩人用“畫棟”“南浦云”“珠簾”“西山雨”營造冷落凄涼的意境,描繪了滕王閣昔盛今衰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易逝,繁華難再的感慨。“飛”“卷”化靜為動,賦予靜景以動態,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性和靈動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錯落有致,緊承首聯,營造了冷落凄涼的意境,抒發了盛衰無常的感慨。 頸聯突出時間的滄桑。水中云影悠悠,風物換季,星座移位,已過多個春秋。由空間描寫轉為時間描寫,詩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襯托了人生的短暫,抒發了珍惜光陰、積極進取的感情。 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更進一步抒發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此詩為唐詩中的精品,寫作手法對后代詩人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對時間和空間辭章的有序排列,對實詞的得當運用都表現出了詩人高超的作詩技藝與獨特的匠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