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真詮》包括拳論、內功、拳法、對練、器械五大部分,內容廣博而嚴整。其中所最寶貴的內容有三項,即內功經、八字功、和上中下八手,因此我也僅就此三種絕學加以介紹,以飧廣大讀者。 一)、五行拳解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謂也 如人之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合,心屬火,脾屬土,肝屬木,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之隱于內者。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腎,人中通脾,此五行之著于外者。五行有相生之道存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義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夫五行見于洪范,而漢儒借之解經,后人每訊其于義無取,面生克之理,究不為不當也,拳因之以取名,用以堅實其內,整飭其外,取相生之道,以為平時之練習,強健其身體增長其氣力以強身祛病,取相克之義,以為技擊之應用。 二)、五拳之意劈、崩,鉆、炮、橫,五拳之名稱也 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鉆拳之形似閃,性屬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梁,性屬土,由相生之理論,故橫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鉆拳,鉆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橫拳。如萬物之生于土,故橫拳能生各拳。由相史之理論,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橫拳,橫拳能克鉆拳,鉆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三)、進退五行連環拳 1、混合五行拳法 混合五行拳法,連絡成組,能進能退式皆循環,光怪陸離,式皆連實,其進退也無定,故名曰進退連環拳式,今多簡稱謂之連環拳式。 2、連環拳法 連環拳法,以五行拳法為母,故五行拳法,其初步也,連環拳法其進退也,此法共為十式,進退各半,因其范圍稍小,是以有引長之法,實非小也,其引長法即前節不轉身,至崩拳式仍接二式,則往返至四十式之數。 3、拳法 拳法以應用為主旨,連環拳可以連實,五行拳應時措用,握之為拳,伸之為掌,故又可變為連環掌,此乃徒手之應用也。無論刀槍劍棍,皆能刺,劈、砍、打,以應用,此乃手勢之變化也,故各種器械,均可包括無遺,則變化之技擊,豈清淺鮮哉。 四)、四稍 四稍即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稍,蓋發力血稍,舌為肉稍,爪為筋稍,牙為骨稍,四稍用力,則可變其常態,能使人生畏懼焉。 1、血稍:怒氣填胸,豎發沖冠,血輪轉動,敵膽自寒,毛發雖微,摧敵不難。 2、肉鞘:舌卷氣降,雖山亦撼,肉堅比鐵,精神勇敢,一舌之威,使敵喪膽。 3、筋稍: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4、骨稍:有勇有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皆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惚。 五)、八字訣四稍而外,又有八字焉 八字即頂、扣、圓、毒、抱、垂、曲、挺、是也,拳式站定,此八須具備焉,皆所以蓄力養氣,使敵我者無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而八字又各有三種也,分述之如下: 三頂:頭上頂,有沖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吼獅吞象容,是謂之三頂。 三扣:肩扣,則氣力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是謂之三扣。 三圓:脊背圓,其力摧身,前胸圓,則兩肘力全,虎口圓,則勇猛外宣,是謂三圓。 三毒:心毒如怒貍攫鼠,眼毒知觀兔之饑鷹,手毒如撲羊之餓虎,是謂三毒。 三抱: (另一說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丹田抱氣,氣不外散,膽量抱身,臨事不怯,兩肘抱肋,出入不亂,是謂三抱。 三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肩垂則肩能摧肘,肘垂則肘能摧手,是謂三垂。 三曲:兩肱宜曲,曲則力富,兩股宜曲,曲則力湊,手腕宜曲,曲則力厚,是謂三曲。 三挺:頸挺則精氣實頂,腰挺則力達四肢,膝挺則有彈力,是謂之三挺也。 六)、開式九歌身 身:前俯后仰,其式無勁。左側右斜,皆身之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肩:頭宜上頂,肩順下垂,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隨,身力到手,肩之所為。 肱:左肱前伸,右肱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曲則不遠,直則力少。| 手:右手在肋,左手齊胸。后者微拓,前者力伸,兩手皆覆,用力宜勻。 指:五指微分,其形似鉤,虎口圓滿,似剛似柔,力須到手,不可強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在后,似直不直,似弓不弓,雖有直曲,每見雞形。 足:左足直前,斜則皆病,右足勢斜,前踵后脛,二尺距離,足趾扣定。 舌:舌為肉稍,卷則氣降,目張發聳,丹田氣壯,肌肉如鐵,力堅腹臟。 臀:提領臀部,氣貫四稍,兩腿相隨,臀部內收,低則勢散,故宜稍高。 七)、八拳之法 一打法定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方為真,神似炮形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二頭打去意占中堂,兩手外撥人難擋,腳踩中門搶他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三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四手打起意沖胸膛,其勢好比虎捕羊,站實用力須展放,兩肘只在肋下藏。 五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得之難,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上步變式還。 六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了籠,渾身轉動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 七肘打三節不見形,用法全憑蛇出洞,拳打三節亦如此,連續使用莫要停。 八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后足登,蓄意須防被敵覺,起式好似刮地風。 八)、六字解 1、采:鷹捉也; 2、撲:虎撲也; 3、裹:肘打也; 4、絕:刮地風也; 5、束:起也; 6、藏:落也(藏身而落)。 九)、內家拳之十八力 永力:動久不變,如張弓然。 反力:忽然全變,如弛弓然。 攝力:[柔中含剛]挽之使近,如右手控弦然。 拒力:[吸化勁]推之使遠,剛柔不入,如左手持弓然。 總力:能任辟重,如杠桿之倚點然。 折力:能分條段,如尖劈之斜面然。 轉力:互易不窮,如滑車然。 銳力:曲而能入,如螺絲然。 速力:往來飛疾,如鼓琴而震顫然。 動力:阻制馳散,如游絲之節動然。 擰力:兩短相違,如絞鋼而成繩然。 超力:一瞬即過,如屈鋼條,而使躍然。 鉤力:逆深至隱,如弭釣魚,時擒時縱然。 激力:強異爭起,如風浪鼓,乍生乍滅然。 彈力:驟起擊壓,無堅不摧,如弩括突矢,突矢貫扎然。 決力:臨機立斷,自殘不恤,如劍鋒宜陷,劍身亦折然。 偏力:不低即昂,不令相平,所以居已于重也如錐杵然。 平力:不低不昂,適劑其平,所以息物之爭也,如懸衡然。 四、《形意真詮》內功 形意拳是內家拳,它首先看重于內功意念的練習,故它具有理明,易悟,易成的特點。 形意拳的內功練習與一般的靜功是相似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樣的,它也是從站樁開始。形意拳的樁是三體式,在三體式中要求做到外三合和內三合。在外形姿勢上要體現出十二形來,要有熊頂,龍頸,猴眼,烏嘴,燕膀,鷹瓜,蛇腰,虎胯,雞腿,馬足,龜尾,蛤蟆肚之勢。 熊頂是指頭部的后腦骨(即百會穴后一寸左右的發圈處)往上頂,象站立的熊似的,重心穩重。龍頸是脖子向上伸直,有青龍出水升天之勢。猴眼是指眼睛在站樁時,其精神狀態象猴子似的,要外精內靈。在內要內視丹田,要跟隨或領著意念精氣走,要隨著或領著精氣,意念進行穴位間的開合或經絡的運轉。在外要看對方的三尖。 重力線的兩極(三尖指兩肩和頭頂)。烏嘴是指嘴巴象烏鴉的嘴巴似的,要舌頂上鄂,氣沉丹田。燕膀是指肩膀象燕子似的沉肩墮肘。鷹爪是指手型象老鷹的爪子似的,虎口要撐圓,有擒拿姿勢,小指和無名指要自然彎曲,可起攜帶作用,中指要伸直有點穴的功能。蛇腰是指腰椎要垂直中心,腰關節要自然松開,活動起來要靈活,快捷有力,象蛇飛行時的腰椎一樣。虎胯是指坐胯象老虎在縱跳山澗之時往下胯一坐的姿勢。雞腿是指前腳下為平直,后腳與前腳成45度角。后腳的內側腳跟在前腳的內側線的延長線上,有雞走一條線之勢,用以保證自身的重力線落在兩腳支撐點的邊線上。馬足是指兩足象騎馬時一樣:上馬時,打開兩胯,坐在馬背上奔跑時,兩足要用力夾緊馬肚,以防被摔下來,也象一把打開的大鉗子,兩足的意識直插地下,緊抱地球球心,兩胯的意念要通過兩膝蓋,兩足的涌泉穴直指地球球心。龜尾是指我們的脊椎尾骨的形態要象烏龜的尾骨似的,尾閭骨往里收提,谷道內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身體中正,任督二脈暢通。蛤蟆肚是指小肚子要象青蛙,蛤蟆的肚子鼓起,氣沉丹田。 形意拳的三體式樁在內的要求完全是氣功的要求,氣功主要是精氣神的練習,使精氣神達到飽滿旺盛的目的,達到健康身體的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和掌握我們自身精氣神活動興亡規律,并有意識地去控制和調整它們,使之有得于增產節約,使之有利于儲存,轉化。使我們盡量不得病,使我們精氣旺盛,使我們長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