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脈
任脈是諸陰之海,督脈是諸陽之會。武俠書里描寫的打通任督二脈,就是指任脈和督脈。
任脈和督脈都是奇經八脈,并不屬于十二正經,所以沒有井榮俞經合五俞穴。
氣脈的流注是后升前降,背后的督脈上升,前面的任脈下降。人的氣血從會陰沿點明上去,從身前下來。
任督二脈交會在人中穴,所以道家練氣的時候上下牙輕叩,舌尖頂在上顎(人中穴),任督二脈就是通的。
道家在練氣的時候,寄心于關元。內視的時候要四閉:耳目口鼻,耳朵閉起來,眼睛閉起來,嘴巴閉起來,然后慢慢把氣息降下去鼻子閉起來。當心很定的時候,最后鼻子氣息慢慢閉起來的時候,可以內視看到身體內部,嘴巴里產生的津液統統吞下去,都是最好的津液。這是最基本的練氣。
任脈有獨立的寸法,跟前面講的同身寸不太一樣,是等分法。從曲骨和神闕(肚臍)的距離五等分,分別是曲骨、中極、關元、石門、陰交、神闕。石門和陰交中間是氣海穴。
1、會陰穴
會陰穴的位置:男人是肛門和陰囊根部連線的中點;女人是大陰唇后聯合和肛門連線中點。
道家練氣的練氣的時候要升提會陰。溺水急救的時候,可以扎會陰,病人采趴跪的姿勢,用三寸針對著心臟的方向下針,一針下去病人就會噴水出來。
會陰穴不灸,也很少下針。
對稱治療:百會和會陰是相通的,如果會陰痛可以針百會,會陰痛有可能是前列腺炎、外傷。
2、曲骨穴
曲骨穴的位置是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曲骨穴一般不灸,可以下針,作為近取穴,可以治療赤白帶,膀胱、尿道發炎。下針時不管虛實寒熱,都可以治。
平補平瀉,針進入穴道后左轉右轉就可以了。病人有“酸、麻、脹”這三種感覺都是氣至。針下去了以后氣會到,病人會產生酸麻脹的感覺,這都是正常的。在下針的周圍可以看到一圈粉紅色,這個粉紅色就是氣。扎到血管出現瘀血就是青黑色。有人扎下去沒有紅色,因為氣很虛。扎下去紅一大圈說明身體很好,氣很旺。
3、中極穴
中極穴是膀胱的募穴,任何膀胱的問題都可以在中極上治療。針灸都可以,下針不要太深。
中醫是一個平衡的觀念,小便不利用中極穴,小便太多也用中極穴,針和灸都可以用。用灸的時候一般是寒癥。
寒癥的癥狀就是小便清淡,舌苔白,脈比較沉。寒癥我們就用灸。
熱癥就是小便赤黃,舌苔黃,脈數。
中極是足三陰任脈之會,小便頻數、失精絕子、月經痛、產后胎盤沒有下來都可以用。
4、 關元穴
中極再往上一寸為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的病可以在關元上治。
中醫很重視小腸,小腸和心臟互為表里,相當于第二個心臟。
所有腹部的病都可以取這個穴,痛經是因為寒,灸關元馬上見效
平常保養身體男女都可以灸關元。女人如果月經痛,灸關元、中極,當場熱氣一進去就不痛了。因為痛是有寒。痛經都是因為寒,灸到雙腳一熱,血塊就去掉了。
心臟把熱傳給小腸,小腸的熱下沉到腳。簡單講心臟就是管動脈,小腸管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就要靠小腸。沒有小腸的熱,沒有辦法下達到腳。所以血液系統分成兩個,一個上面心臟在管,而從四肢流回來的是小腸在管。
所謂的丹田就是關元穴,意守丹田就是意守關元穴,經常做腹式呼吸會讓小腸的熱更強,氣下透到腳上也會讓腳更溫熱。腳熱的人不會有心臟病。
心和小腸互為表里,心臟病急救(動脈血管堵塞)先下關元穴,心律不齊的時候針關元也很見效。
沒事的時候可以灸關元穴,最好是隔姜灸。灸關元能助孕,男人精子少也可以灸關元。
孕婦關元禁針。
5、石門穴
關元上一寸是石門穴,石門穴是三焦的募穴。三焦的病可以在石門上面治。
石門,《針灸大成》說婦人禁針灸,犯之絕子。顧名思義,門像石頭關住了,從此不生小孩,其實這穴道還不是很強。在石門穴和關元穴的中間有個奇穴,叫做絕孕穴。
灸關元是助孕,灸石門就是絕育,因為石門和關元靠的很近,所以穴道要認準。
石門穴一般婦人禁針禁灸,因為會絕育。
6、氣海穴
氣海穴是臍下一寸半(陰交和石門中間)。
有的說法認為丹田是氣海,其實按中醫來看還是關元更合適,關元是小腸募穴,代表第二個心臟。
7、陰交穴
臍下一寸是陰交穴,“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又是三焦之募,任脈少陰沖脈之會”。怎么有兩個三焦之募呢?因為三焦是油網遍布全身,在石門下針,陰交下針通通可以,募是開口的地方。
像“陰汗濕癢” ,陰部有很多汗就會癢,可能里面有寄生蟲,可能濕熱很多。都沒關系,灸陰交穴就可以了。
8、神闕穴
神闕穴就是肚臍,神闕穴禁針。一般在神闕穴上用隔鹽灸。中風、腸炎、腸鳴都可以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