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了六經辯證中,里部包括了陽明和太陰,實則陽明虛則太陽,我們根據陽明病和太陰病的虛實和寒熱的狀態,從實熱到虛寒的不同階段,身體實熱的陽明病,到濕多熱少的脾困痰濕證,再到脾胃虛弱,最終到了脾胃虛寒的階段,從實到虛,論述了每個不同的階段脾胃病的體質狀況和疾病特點,到了最后的虛寒階段,脾胃虛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脾胃這口鍋,水少,火力也很弱,這時,身體虛寒,脾胃虛弱,則脘腹脹痛,肢體倦怠,手足不溫,或腹滿下利,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脈象沉細或沉遲。 脾胃虛寒的人,體質多面黃肌瘦,面色黃白暗無光澤,腸胃癥狀有吐利腹痛,不欲飲食,怕冷喜熱、手腳發涼等寒證,還有情緒方面的癥狀,如疲勞無力、少氣懶言、精神不振,尤其飯后特別疲倦,就想找個沙發一躺不起來,自己有事沒事就想睡覺、不想動,給人一種消積怠惰的感覺,由于脾胃的虛寒,不但會引起很多脾胃系統的疾病和癥狀,還會引起身體其他系統的疾病,其他系統的疾病也會影響到脾胃。 在過去物質和飲食貧瘠的年代,身體黃瘦,營養不足,脾胃虛寒的人很多,一是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生活環境寒冷,使人體的正氣、抵抗病邪的功能下降,再者當時人們補養不足,身體虛衰,正氣不足,一旦受到寒邪的攻擊就會形成虛寒證,也有的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形成脾胃偏虛偏寒的狀態,關于脾胃虛弱和脾胃虛寒,并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身體的一種狀態,無論那種疾病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虛弱的狀態,脾胃為后天之本,我們改善這種脾胃虛弱或者虛寒的狀態時,調理脾胃后天之本,是我們的重中之重,這時候我們就要用建中法、或補中法、或理中法調理和改善脾胃虛寒虛弱的狀態。 建中湯建中,就是建立中州的正常功能和秩序,就是以中焦脾為核心,中焦的氣血不足,運化失常,就需要甘溫、甘緩、酸柔的藥來補,說到建中,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小建中湯,用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小建中湯看似簡單,是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桂枝湯的藥效是作用在太陽肌腠之間,針對的是表虛證,作用是解肌,而小建中湯是將桂枝湯中的芍藥加重,芍藥主收斂,芍藥一加重,本來作用在肌表的桂枝湯就變成了深入到中焦的小建中湯,作用于中州之府,處于身體更深的層面,所以小建中湯完全是治療中焦虛勞里急,小建中加入飴糖這味藥,其味甘甜,有很強的緩急補虛作用,而且甜味的入脾,飴糖吃下后,能夠很快的轉化為脾陰,補充脾津比其他食物要快,這就像是給脾臟增加了能量,脾胃能量足,能夠正常運化吸收。 當人體出現虛勞里急諸不足時,也就是虛的程度比小建中更甚,加入甘溫益氣的黃芪,增強益氣建中之力,就是黃芪建中湯,人們說到黃芪的時候,就會想到它的補氣作用,其實黃芪這味藥,作用于體表,我們所說的黃芪證,如多汗畏風,肢體麻木易浮腫,身體多風多濕,出現這些癥狀的人群,女性比男性多,我們可以把這類人群概括為黃芪體質,黃芪體質的人體形偏胖,身上的肉都是松松軟軟的,面色發黃沒有光澤,眼神沒精神,腹部整體柔軟而膨滿,身體沉重,動作遲鈍,渾身倦懶,什么都懶得做,整天喜歡窩著不動彈,一干點什么就會氣短乏力出汗,因為身體多濕多風,有很多黃芪體質的人主訴關節痛,到了晚上雙足腫脹,覺得雙腿水腫。我們常用黃芪類方,改善這種體質表虛而兼濕的狀態。 如果是產后虛羸,百脈空虛,加補血和血的當歸,即當歸建中湯,但我們用到當歸建中湯的時候,并不拘于男婦之分與是否產后,而是看其證屬于勞倦內傷,而且用到當歸建中湯時,我還發現這一類人群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根據當歸養血活血補血的藥性總結為當歸體質,這類人面色又黃又暗,缺乏光澤,氣色憔悴,皮膚干枯發黃發暗,多見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營養不良者,或極度疲勞者,一副貧血貌。 所以在小建中湯中加入當歸調理脾胃的同時,又能養血補血活血,治療一些婦科月經不調氣血不足面色憔悴等虛勞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