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補虛的名方
小建中湯始見于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書。
組成:飴糖30克,芍藥18克,炙甘草6克,大棗4個,桂枝、生姜各9克。 用法:將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水煎2次,混合所煎藥液,加入飴糖,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證,主要表現為腹中時痛,如進行保暖或按摩腹部,則疼痛減輕;心悸,虛煩不寧;陽虛發熱,表現為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象細弦弱。 方中飴糖味甘,性溫,質潤,能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桂枝性溫,能助陽氣,溫經通脈,與飴糖配伍能“辛甘化陽”,益氣溫中;芍藥酸甘,補血養陰,柔肝止痛,與飴糖配伍能“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生姜、大棗能補脾健胃,以助中焦生化氣血功能。諸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建“中氣”)名之。 臨床應用:小建中湯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嘈雜吞酸、食少、心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诜?,每次20~30毫升,每日3次。 小建中湯是治療中焦虛寒證的基本方劑之一,是治療腹痛的常用方劑,其疼痛特點是喜溫喜按,得溫按則痛減。也常用于治療心悸不寧或陽虛發熱之證?;颊甙橛忻嫔珶o華,舌淡苔白,脈象細而弱者,方可應用。 據臨床報道,用小建中湯加減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氣血兩虛、陰陽失調者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加減:小建中湯有健脾胃、扶正氣、調陰陽、補氣血的作用。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黨參、黃芪、當歸、地黃、阿膠等益氣養血藥物均可酌情加減應用。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可增強原方的益氣建中作用,側重于甘溫益氣升陽,使陽生陰長,尤適于治療氣虛自汗,時時發熱之證;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增強其溫補氣血,緩急止痛作用,主治產后氣血虛弱,腹痛不止等。 注意事項: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辨證施治,不可單憑病名用藥,否則效果不佳。 中醫認為個體有異,應辨證施治。本版諸方僅供參考,不能代替醫生診療。如應用,務必參考醫生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