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氏郡望有濟陰,弘農,隴西,范陽等地。它的形成,與董氏族群聚居遷徙有著密切關系。而聚居遷徙的歷史背景卻十分繁蕪叢雜。通過學習《兩譜》結合對歷史資料的復習,筆者成文如下,以茲與同宗研討。 四個郡望與歷史進程密切相關。濟陰弘農隴西范陽四個郡望的順序是歷史進程的明確標志。濟陰是堯舜時代的董氏棲息地;弘農是濟陰后遷徙之董氏聚集地;隴西是戰國后期董氏聚集地;而范陽則是兩晉及五代以后乃至明清時代的董氏聚集地。 1),濟陰董氏郡望:這要從堯舜說起。 帝堯姓伊 董父,《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傳》:“蔡墨對魏獻子曰:‘昔 2)弘農董氏郡望:弘農地盤很大,弘農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范圍歷代有一定變化,以西漢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陜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歷代軍事政治要地。西漢元鼎四年,設立弘農郡,設郡治在秦國名關函谷關邊,縣名也是弘農,故址在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東北,轄11縣,118911戶,475954人。東漢、三國沿置,但今商洛市范圍劃規京兆尹,只領有河南省西部范圍。西晉時,郡南部析置上洛部,其區域進一步縮小到黃河流域今三門峽市范圍。南北朝時,為避諱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名曾改為恒農郡,隋朝恢復弘農,但郡治弘農向西南遷到了今靈寶市中心,且失去了黃河沿岸的轄地。 說起弘農就要說說三門峽董氏。宗親董振民通過董好賢董耀武二位宗親多年努力,發掘出洛南董栓軍家珍藏的《竹木簡董氏家譜》。該家譜與東南各省董氏家譜記載截然不同。他是以公元前2882年一位叫立耶的先人為肇始祖記世系,截至目前已經繁衍到225世(或更多)。據竹木簡董氏族譜記載,《第一次續修序》:“自古以來,人之進化,時而久之,由母系氏族開端,逐步發展到父系氏族。五帝之時,發展部落,推選首領。帝堯史傳,姓氏劃分,創造應用文字制造工具,發展部落生產。據祖先傳說,吾董姓先祖居住最早的地方在山東泰安,后由山東泰安遷居甘肅隴西臨洮,居住六百余載。董氏后裔按統一排字起名,六十年登記一次,為一小續,六百年續修一次,為一大續,并開吉日喜會。 整續者:36世,量才量學量文量字量佳量佼量觀 撰書者:36世,量文。 唐堯七十六年季春月(公元前2281年農歷三月庚寅吉日)。本文引用該家譜的用意在于說明豫西與其周邊地區董氏族群的祖先淵源概況。其中中心地帶就是郡望靈寶市(三門峽市轄)。由于靈寶距山西河東比鄰(靈寶與芮城隔河相望,與解州不足30公里),河東董氏與靈寶董氏基本可劃為一個郡望。他們的家譜記載是古代從山東因地理變遷而遷徙到河東,當時聞喜的董澤湖面積達到四十里,是董父從濟陰攜鱷魚西遷后的繁殖基地,專供唐堯虞舜娛樂烹享。他們的家譜又多記載先祖來自晉南的趙城。《史記·秦本紀》:”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董趙因緣從晉靈公時代的趙盾與董狐;趙簡子時代的趙鞅與董安于始,延續到趙匡胤的宋朝,或更遠。 三門峽董氏始祖叫董全(201世),洪武二年由洪洞趙城遷徙澠池。214世董德信遷徙至郟縣十里鋪村。洛陽白塔村董氏高祖董奉(196世)太鵬(197世)。山西忻州董氏亦按竹木簡董氏族譜派世系;而萬榮聞喜則沒有遵守以上規則。董振民氏主編的《董氏史傳》較詳細的記載了洛陽三門峽洛陽等地董氏世系。 3),隴西董氏郡望:董氏遷徙隴西要從戰國末期說起。秦將王翦滅趙幽繆王趙遷,他兒子王賁滅代王趙嘉。趙遷流放到房陵(后遷徙河間博野);趙嘉流放天水。此兩地趙氏郡望也是董氏郡望。說明董氏是在趙國滅亡后跟隨趙王共同遷徙到天水和涿州的。隴西是甘肅元明清時的省會。天水與隴西古代曾為一地,隴西董氏在秦后期部分遷徙去了蜀鄂與江浙。有的返回河東進入曹魏兩晉宮府,成為北上勁旅,成就一番事業。 4),范陽董氏郡望:范陽就是現在的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治所在北京城區內。同樣“薊”或“薊人”也是指古代的北京市區,治在房山(良鄉)琉璃河(也是董氏祖塋所在地)。這與現在的天津薊縣有區別的。廣義上講范陽與幽州同義,地盤當然很大了,不過治仍為現在的北京。現在的北京名字是1949年9月27日開始實施的。范陽董氏是在“安史之亂時由于特殊表現而被唐憲宗和林寶注意,從而將范陽名字寫進《元和姓纂》之中。 從家譜史料中獲悉,北京地區董氏是在西晉懷愍之亂時由洛陽與西安被遣送過來的。嗣后隋朝立國后又再次遣送來京地。唐代安史之亂時范陽董氏再次南下,散播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范陽代表人物有董秦,董宗本等以及廣川王壽村的先人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