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中國幾乎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古代周邊的小國,要么被直接征服,要么附屬稱臣。而歷朝之中,以明朝的附屬國最多,這其中并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功勞最大,而是明成祖朱棣功不可沒。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除了有八次征伐北元的軍事行動外,對外很少有戰爭,這與朱元璋的思想有很大關系。據《皇明祖訓》記載:朱元璋稱明朝周邊的蠻夷小國“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洪武二年,朱元璋為了防止后世子孫好大喜功,將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等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 朱元璋“不征之國”的法令頒布后,明朝基本就失去了對外開疆擴土的野心和動力。往北打不過,往南不能打,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 朱棣 由于朱棣是奪了侄子的皇位當上皇帝,因此需要各種功績來向世人證明他比朱允炆強,是老爹選錯了繼承人。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無一不是彪炳千秋的功績。除了這兩項之外,朱棣軍事上也一改保守,他北征蒙古,南征安南。 安南就是如今越南的古稱,得名于唐代的安南都護府,自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獨立成國。元朝末年,安南趁亂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余里,朱元璋剛建立明朝時,天下剛剛太平,不愿再起干戈,于是對安南越界之事置之不理。 朱棣當政時期,安南再次不服“管教”,不僅不聽命令,還殺了明朝的使臣。一怒之下,朱棣派兵遠征安南。雖然是客場作戰,但是當時明軍戰斗力強悍,一番奮戰后,明軍大勝。朱棣在消滅安南政權后,將其改名“交趾”,安南也從屬國變為明朝的直屬領土。 但是朱棣想不到的是他辛苦打下的安南,在他孫子朱瞻基當皇帝時,竟然主動放棄了統治權!為什么好好的一片國土卻不要了呢?難道明宣宗朱瞻基是個昏君,“崽賣爺田不心疼”嗎?答案并非如此!明宣宗是明朝皇帝中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而他主動放棄安南的統治,也是當時的兩個原因令其不得不這樣做。 明宣宗 朱瞻基 第一個原因是明朝在安南入不敷出。原來朱棣在打下安南后,安南人民由于長期獨立已成習慣,因此并不心甘情愿成為明朝的子民,反抗運動始終不斷。明朝為了平定叛亂,每年在明朝都要投入大量的軍隊和金錢,與安南的稅收相比,嚴重的入不敷出,安南成為明朝的一個負擔。 第二個原因是明宣宗時期已經無力同時拉開南北兩條戰線。對于北方的蒙古,明朝始終不敢松懈,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為了便于防御北方,而這也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由來。到了明宣宗時期,明朝軍隊的戰斗力有所下降,為了保證北方萬無一失,明宣宗不得不放棄消耗國力的安南,將兵力用于加強北方的防守。 雖然按當時的情況來看,明宣宗朱瞻基“棄置交趾”是明智之舉。但是從后來的歷史看,也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安南是由于挑釁明朝被直接消滅,對周邊各國有著很大的震懾作用,放棄安南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其次安南有著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放棄安南便等同于放棄經略西洋的跳板,由此可見朱棣“郡縣安南”絕不是草率之舉,而是有著長遠的戰略意義。 明成祖朱棣“郡縣安南”,明宣宗朱瞻基“棄置交趾”,兩人都有各自的理由,你認為誰更高明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