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 提起明朝的皇帝,可以說是奇葩迭出,尤其是中后期的幾位昏君,做出的荒唐事可謂罄竹難書。這位明宣宗年輕時也做過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他喜好促織,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之名。 僅僅聽這“促織皇帝”的名聲,顯然不是有德之君所為,但瑕不掩瑜,朱瞻基天資英暢,禮敬大臣,勤恤民隱,慎于用人,被譽為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鮮有作為的皇帝,因為他為大明朝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 為什么把他的功績和能力排在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之后的第三人呢?是因為他統治時期文治鼎盛,但武功缺乏,尤其是對外族的用兵乏善可陳,毫無亮點。 為政功績 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朱瞻基在位時間并不長,但他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 、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朱瞻基對這幾位重臣十分信任,對于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系很是融洽。這一歷史時期成為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美好時期。 世界影響 隨著政局的穩定,農業生產逐漸恢復,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大增,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持續發展,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朝貢貿易往來活躍,使之當時明朝成為地區中心,世界強國。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命令鄭和再次出航,載有27550人的龐大艦隊第七次下西洋, 從竹步西行,最遠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規模大為擴展。 《明實錄》記載:爪哇、暹羅、琉球、蘇門答剌、滿剌加、白葛達、撒馬兒罕、土魯番、哈密、烏斯藏、回回、阿拉伯等數十國前來朝貢明朝,并形成定制,每年來賀。當時的大明朝儼然以宗主國自居,調解各國是非,并派兵鎮壓叛逆。 雖然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影響力更是達到了“萬國來朝”的地步,甚至后世稱“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漢“文景之治”。但不可否認的是明宣宗在位時做過的兩件事,對后世影響甚大,并一直被詬病至今! 一、宦官崛起 自明朝建立以來,朱元璋下旨不允許負責皇帝文書的司禮監太監與外廷的官署接觸,以防止 宦官參與政事。建文帝和永樂帝也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弊病,都遵循這一做法,嚴密地監視著宦官的活動。 朱瞻基在位初期一改以往的方式,在宮內為宦官提供正規的書本教育。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學識, 以使他們能夠處理文件和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系。 主要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過的奴仆去處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官員集團都不能提供這樣的忠誠和機密性。 這種做法,使得那些轉遞文件的宦官就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況下上下其手。結果是,他們取得濫用皇帝特權的機遇。就朱瞻基而言,他作為明君覺得這種行為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不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但當他之后的某個繼承者寧愿怠忽職守或不問政事時,宦官濫用權力的情況就會變得空前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宦官最后便會高踞在一個無能力昏君的領導和其權力體系也處于混亂狀態的官僚體制的頂點。結果,就在他以后的繼任者在位時,明朝宦官當政變本加厲,權閹輩出危害始終伴隨著大明朝到滅亡。 明宣宗在位期間,武功寥寥,一是內戰御駕親征打贏了叔叔朱高煦;二是在巡邊蒙古時打贏了一次小規模沖突,并射殺3人。 軍事上的保守政策,使得軍隊不再像永樂帝時代那樣經常征戰,只是一味屯田防御。這種錯誤的政策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慘敗于人數遠遠少于明軍的瓦剌蒙古人之戰中暴露無遺。 當然這是后來的影響,比起直接放棄祖父辛苦打下的國土(安南)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二、放棄安南(今越南北部) 越南,古稱“安南”,自秦朝以來一直屬于中國的藩屬國,與中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 明成祖朱棣派遣30萬大軍,號稱80萬人馬,先后三次征討安南,歷經血戰,損失慘重,終于征服了越南全境。戰后,朱棣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下設15府、三36州、180余縣,依照國內的行政區劃模式設立交趾,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這意味著,當時的越南已成為明朝的一個省級行政區。 到了宣宗時期軍事制度的弱點又體現的淋漓盡致,將不知兵,兵不能經常訓練,上了戰場被越南反叛軍打的一敗涂地! 安南豪族黎利發動起義,自稱“平定王”,與明軍對抗。明軍征討數年,還未能將之消滅,使之規模不斷壯大。1426年,黎利軍進迫河內,明征夷將軍王通會合十萬大軍迎敵。 《 明實錄》記載:遭黎利軍四面夾擊而大敗,明軍陣亡者有五萬余人,被俘者萬余人。明廷派柳升再加兵十萬前來增援,結果,黎利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法,在支棱之役中擊殺柳升,明軍又陷于總潰敗的狀態。 安南人黎利明白面對明朝這個龐然大物,如果堅持叛亂,最終會像十幾年前一樣被平滅。此時經過幾次大勝,感覺有了談判的底氣,遂請求大明皇帝重新立陳氏之后為安南國王,安南人自治,但承認明國為宗主國。 朱瞻基接到信報,認為國中疲憊,遠征無益,于是答應了他的請求,冊封陳暠為安南國王,罷征南兵。就這樣永樂大帝朱棣花費了幾百萬軍資,犧牲幾萬人明朝精銳,好不容易收復的越南,不到二十年就被他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放棄了。 當朱瞻基放棄了越南,從越南撤回行政機構和軍隊后,越南的態度變得“溫順”起來。他們像以前一樣,對明朝納貢稱臣。明朝也落得一個解脫。這件事就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結語:朱瞻基不是朱元璋、朱棣那種開疆拓土的馬上皇帝,他更像是一名守成之君。在位期間國內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開創了“仁宣盛世”,但其在位期間做過的兩件事,間接的為明朝滅亡埋下伏筆,宦官無人能治權傾朝野;軍事策略改革導致的戰力低下,成為之后明朝永遠的痛! 參考資料:《明實錄》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
|
來自: liuhuirong > 《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