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一個讓人快樂的世界。” 說這話的人叫馬吉·馬林(Maguy Marin),一位編舞家。 她說,“我不接受。” “我不接受自己活在這樣一個被市場經濟、各種媒介、消費主義以及越來越多各種形式上的壓迫包圍著的世界……” 所以,她可不想讓舞蹈停留在只是探索肢體表達可能性之類的問題上。 她要用舞蹈讓人們意識到人類如何生存、如何侵犯彼此這些話題。 “舞臺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僅供娛樂的地方,” 她說。 下面是她的故事和那支近1個半小時的《May B》視頻,它被看作是舞蹈史上教科書式的作品。 “針對舞者的‘唯美主義’ 一直讓我很困擾” 馬吉·馬林來自法國。 “我討厭舞者(dancers)這個稱呼,”她在一次采訪中說。 她八歲開始學習芭蕾舞,后來加入二十世紀芭蕾舞團(Ballet du XXe Siècle)。 Maguy Marin在指導排練 她漸漸發現:跳舞并不能讓她的才能得到完全施展。 “針對舞者的‘唯美主義’一直讓我很困擾,它要求舞者必須年輕漂亮——這種理想化的理念讓很多人覺得自己被關在了舞蹈藝術的門外,只因為他們并不年輕或者他們很胖。” 馬林表示,這種‘唯美主義’把舞蹈從生活中生生地剝離出去,捧上了舞臺。 她的作品一直與這種理念背道而馳,“我認為舞蹈是屬于生活的。”她說。 “他們不是舞者,他們是表演者(performers),是在舞臺上通過肢體動作或是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演員。” 馬林說。 “一支展現人的舞” 馬吉·馬林在1977年離開了二十世紀芭蕾舞團。 她想通過編舞發掘舞蹈更多的可能性,她希望能把各種形式的肢體表達融入戲劇表演。 她對戲劇的熱愛很大一部分來自愛爾蘭作家、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塞繆爾·貝克特。 馬林在貝克特的戲劇作品中看到了非常強烈的音樂性。她認為,貝克特對于各個戲劇元素的出現順序有著十分精細的安排:臺詞,手勢,沉默,雜音,又一次沉默…… “這讓我從聽覺和視覺上都感受到了韻律性,”馬林解釋道。 她在《May B》中非常熟練地用語言和動作上的重復來表現角色面對困境時的無助感。 “貝克特塑造的人物大多是殘廢、行動困難的。所以這支舞蹈并不是在展現美……這是一支展現人的舞,展現那些行動困難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的舞。”馬林說。 舞臺上,十名表演者穿著寬松且質地相近的米白色睡衣,渾身上下都沾滿了灰白的黏土,臉上像是被戴上了蒼白的面具。 他們中有人佝僂著身體,顯得老態龍鐘;有人挺著肚腩,盡顯臃腫。 他們機械地拖著步子,鞋底摩擦地面,發出節奏整齊的“唰唰”聲…… 這部作品在1981年首次被搬上舞臺,《紐約時報》稱其為“由韻律支配的前所未有的實驗性舞蹈劇”。 下面,就來靜靜地觀看這支視頻吧,在評論區說說你的感受。 |
|
來自: 老王s73yui9ib0 > 《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