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父母對孩子習慣的培養。 習慣,顧名思義一個人長久養成的生活方式。 孩子的行為習慣多數是從父母、學校、老師身上模仿來的。 一個家庭中,好的行為習慣越多,孩子越優秀。相反,壞習慣越多,孩子身上的毛病也就越多。 家長的行為習慣更是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的同時,父母先做好榜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是大多數家長多多少少都會存在的壞習慣,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壞習慣一: 與孩子溝通,三心二意。 不少家長總是一邊關心著孩子,一邊忙著自己的事。 睿睿爸爸就是這個樣子。孩子放學回家,既想給孩子套套近乎、關心一下孩子,還放不下手中的手機。 三言兩語,說不來幾句話,孩子就沒了耐性。“爸爸,你到底聽沒聽見我說話!.....” 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全心全意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現如今很多家長工作壓力大,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加在一起可能還不超過兩個小時。 細數起來,每天與孩子說話超不過15句。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壞習慣二: 不在意孩子意見,自作主張。 父母擅自做決定,孩子沒有發言權。 機械式培養孩子,不在意孩子意見的現象如今尤為明顯。 現在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急切,不僅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在興趣培養上也特別上心。 領居家的孩子,五歲不到媽媽就逼迫著孩子學鋼琴,每天都能夠聽到孩子哭鬧,吵著不想學習。原本興趣的培養,變本加厲成了一種逼迫。 正視孩子意見,是作為父母對孩子起碼的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是正在發展的“人”。 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忽視孩子的意見! 壞習慣三: 給孩子傳授負能量,增加孩子情緒負擔。 一個人的情緒,會受到周圍情緒的影響,媽媽的情緒,直接影響著孩子。 父母有急事,孩子接送是個問題。你打電話給婆婆,讓她接送孩子,結果婆婆拒絕了你。 掛下電話,你就給孩子嘮叨:“這么多年,我這么照顧你奶奶,讓她接送你上學都不行,以后不要叫他奶奶…….” 生活中,兩代人的矛盾瑣事,給孩子拋出太多負能量,只會增加孩子的情緒負擔。 還可能對孩子的人格審視造成影響,甚至影響孩子與長輩的關系。 千萬不要把你的情緒,宣泄放在孩子身上,適當閉嘴,這是對孩子最深沉的疼愛。 壞習慣四: 總是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每個父母、孩子心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拿其他孩子與自己孩子作比較,這是很多家長的通病。 以為對比孩子的情況,可以激勵孩子,事實上,效果適得其反! 你王叔叔家的女兒,今年又拿獎學金了,看看人家,真是為你操碎了心。 隔壁李阿姨的兒子,英語競賽得了一等獎,家長會上,老師還點名讓他分享經驗呢,看看人家多給父母爭氣! 當你說出這些話的時候,無意間就已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學習成績也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千萬不要局限的衡量孩子,否定他的優秀。 壞習慣五: 不讓孩子與差生玩 很多家長只想讓自己的孩子與優秀的孩子一起玩,不愿意讓孩子接觸差生。 在這種思想的背后,其實是一種陳舊的教育觀念,差生不一定是真的差! 眾所周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大多數家長不想讓孩子與差生接觸,是害怕孩子接觸壞的習慣,導致自己不能更好的學習,影響孩子的成績、身心發展。 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不一定品德差,情商低。 父母如果一味地拒絕孩子接觸,過度擔心孩子,只會讓孩子產生好奇和逆反心理。 壞習慣六: 不講究個人衛生 在孩子面前不顧及自己的形象 閨蜜家孩子三歲半,元旦假期,把孩子帶到爺爺奶奶家住了三天,學了一身的壞習慣! 爺爺隨地吐痰,孩子就跟著學吐痰。爺爺吃飯后,拿手指剔牙,孩子就把手放到嘴上一直磨蹭。 這種好奇模仿的意識在10歲以下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為明顯。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顧及自己的形象,不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拘謹,形成的后果就是孩子滿身的壞習慣。 你不刷牙孩子也不會刷牙,你吃飯前不洗手當然孩子也不會有洗手的習慣。 言傳身教,是教育孩子兩種不可分割的方法,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不如改改自己的壞習慣。 孩子的成長道路不是一條筆直的馬路,時而曲折,時而順暢! 但是,家長的教育道路只有一盞綠燈,方法、習慣用的對,才不會違規,遭受處罰。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從改變自己的習慣做起吧!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120、培養民族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