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由此可見,不要吃太多,以防積食,對于小兒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快過春節了,爸爸媽媽們尤其要管好自己孩子的小嘴,千萬不要吃太多哦~ 不過萬一吃多了,蕓菱也給寶爸寶媽們準備了方案,先留著,以備不時之需~ 小兒食積,是指小兒傷于乳食,損傷脾胃,而致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于中,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等為特征,為小兒常見病癥之一,發病率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小兒食積的病位在脾胃,根據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及五臟相關、相傳理論,本病還可涉及到肝、心、肺、腎。《素問·玉機真臟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根據小兒食積的特點及與經脈臟腑的關系,治則為消積導滯,制定推拿處方:(以下經驗來自劉氏小兒推拿流派) (1)開竅 開天門(兩手拇指末節橈側交替從印堂推至神庭)、推坎宮(從眉頭推至眉梢)、推太陽(從眉頭推至眉梢)、按總筋(按揉掌橫紋的中點)、分陰陽(兩拇指并列在總筋處向兩邊分推),各24次; (2)推五經 清脾經300次(拇指螺紋面上做旋推),后補脾經100次(拇指端直推至指根),清肝經100次(示指端直推至指根),清心經100次(中指端直推至指根),補肺經200次(無名指螺紋面上做旋推),補腎經200次(小指螺紋面上做旋推); (3)配穴 清大腸150次(從小兒示指第1指節正面向上斜行直推至虎口); 掐四橫紋4~5遍(拇指甲掐小兒掌面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清三關(從陽池至曲池)、退六腑(從曲澤至大陵)各100次; 揉按足三里100次; 摩腹10次; 揉中脘300次(行消導法,先在腹部做順時針方向揉轉,繼用示、中兩指從小兒劍突下,輕輕直推至臍,次數為揉轉次數的1/2); 分腹部陰陽20次(沿肋弓角邊緣,向兩旁斜向下分推),捏脊5遍; (4)關竅 按肩井(用拇指指腹按揉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5次。 此外,也有人用捏脊的方法治療小兒積食: 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 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二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二提一法”最強。 具體小兒捏脊方法為讓孩子俯臥,用雙手的食指和拇指提捏小兒脊柱皮膚肌肉(可以在后背抹上一點滑石粉,防止擦傷皮膚),一般捏二次提一次,先從頸椎到尾椎,再由尾椎到頸椎反復10次左右,直至皮膚潮紅為止,手法一定要輕柔,不要讓孩子感覺很痛不配合。 每天晚上睡覺前,或者其他空閑時間,孩子空腹的時候捏一次。每次捏完之后,再在脾俞穴上用拇指按壓2min。一般來說,這樣按摩2d,就會感覺到孩子的食欲有所增進。(本文摘自湖湘針推學術流派“推五經、調五臟”論治小兒食積,作者唐樂平等;捏脊法治療小兒食積的體會,作者 高丙南 胡浩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