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作者是子思,子思是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因為他是孔子的孫子,姓孔名伋,“作《中庸》,子思筆。”孔伋的父親就是孔子的兒子孔鯉,因為在孔子二十歲,他兒子出生的時候,魯王送給他一條黃河大鯉魚來祝賀,所以孔子把他兒子起名叫孔鯉。 子思在歷史上的分量不僅僅是孔子的孫子,更重要的是他在儒家道統(tǒng)的傳承上是承上啟下。上面孔子曾子,下邊是孟子,孟子往下是荀子,雖然荀子的東西不純,有儒家、墨家、道家三者雜合起來的,但荀子仍然是大儒。我們后面要提到一部《中庸》影響了兩位大儒,《中庸》的前一半影響了荀子,后一半影響了孟子。所以孟子作了七篇文章,終的是他的后半部分《誠明》篇,荀子做的書叫《不茍》,他受的影響是《中庸》的前半部,兩代人都受了子思的影響。 關(guān)于子思的著作,歷史上有二十三篇著作叫《子思子》。在《隋唐志》里也提到《子思子》,隋唐時《子思子》這部書還在,但今天就沒有了,流傳到今天的只有《中庸》、《表記》、《坊記》、《緇衣》這四篇了。但是我們知道還有《五行》等共二十三篇文章,都失傳了。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帛書,很幸運在帛書里面發(fā)現(xiàn)了一篇子思的文章叫《五行》,但是帛書是蠶絲上寫的,年長日久,蟲吃鼠咬,都已經(jīng)稀爛了,《五行》已經(jīng)沒法讀了,知道有這個東西,但是字跡已經(jīng)缺失的很厲害了。但是二十年以后到了93年,在湖北郭店發(fā)掘了一個楚墓,里面發(fā)現(xiàn)了竹簡書,里面有儒學(xué)十四篇,里面就有《緇衣》、《五行》。很幸運我們現(xiàn)在又把《五行》找回來了,這五行是“仁義禮智圣”,后世說的“仁義禮智信”是從子思的五行發(fā)展出來的,形成后世五輪的思想,所以子思是承前啟后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 我們從這五篇文章來分析,分析子思的思想,分析子思思想的演變過程,大概子思經(jīng)過了兩個階段,初期和后期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子思的作品有《中庸》的前一半、《表記》、《坊記》、《緇衣》,每一章前面都是子曰、自言之、仲尼曰。都是孔子說的話,所以在初期階段,子思宣傳儒家的理論還是不敢偏離孔子的言論,不敢偏離祖宗的思想,真正他自己的思想,這種完整的思路和獨立的思想還沒有形成。 我們看《中庸》前二十章都是子曰,所以《中庸》前一半都是用孔子的原話編綴而成的,這在文章的題材上叫記言體,子思的第一個思想是著述孔子的言論,所以記言體的文章比較多。到了《五行》這一個階段,談“仁義禮智圣”,《中庸》第二十章以后是沒有子曰了,只有兩處是子曰,剩下完全是子思自己的思想。 好了,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感謝大家的收聽和支持。 劉宏毅老師編著《“四維國學(xu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套裝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