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巖石窟位于四川省廣元市盤龍鄉東南,嘉陵江東岸峭壁上。 造像均為唐代所鑿,現存最早的造像約開鑿于唐開元初年(713年),造像最盛期是天寶十年(751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間。 摩崖造像以觀音為主,故名觀音巖石窟。又名五佛巖。 多為唐天寶十年(751年)至太和七年(853年)間造,南北長約500米,有龕窟130個,其中110個較完整。 觀音巖石窟雖不大,但雕刻精美,惟妙惟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因此最終成為新“國保”。現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巖造像主要以摩崖龕像為主,洞窟少見,龕形以外方內圓拱形雙重龕為主,另外有中心壇式窟和方形龕兩種。 崖面布局采取分層排列,布滿崖壁,雕刻細致,造像精美。 題材主要以觀音數量最多,其次有釋迦、阿彌陀、彌勒、文殊、志公、托塔天王等,另外,還有地藏、藥師佛、十一面觀音等密教題材。 觀音摩崖造像位于由陜入川的古代金牛古道上。從題材內容、造像風格以及雕刻水平等方面看,都稱得上是川北地區盛唐時期摩崖造像藝術的代表作,是廣元地區除皇澤寺、千佛崖以外又一處十分重要的石刻,對研究廣元地區盛唐至中唐時期的造像以及廣元石窟的分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