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章是講運行真氣時,無為自然的妙處益處的。在解釋該句意思前,先分享與該句有關聯的一個故事。 佛考驗甲乙丙三個信徒的悟性,便拿出一個器皿,問三信徒如何裝滿?甲以碎石裝滿;但乙在此器皿中碎石沒倒掉的情況下,又裝了些沙子,以為滿了;丙繼之又裝了些水。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老子對水推崇備至,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幾近于道”,還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其意是水之至柔,卻能以柔騁堅,沒有能勝過水的,其功用是無法替代的)。頃刻的瓢潑大雨,比整天的毛毛細雨量要多,但只流于堅硬大地之淺表,毛毛細雨卻達膚入里,此亦可視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一種解讀。 但水只是幾近于道,老子以水喻道,只是水能看到,易于大家理解罷了,但水不等于道。 “道”充塞宇宙,至大至廣、至微至細,無處不在,無所不至。中醫上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百脈暢通則身體康健,在體悟行氣時,是以柔持續運功,打通經絡,非逞于一時,此乃真正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道”雖曰“無”,并非真無,是謂“真空妙有”,“道”只是無象無形、無色無臭、無聲無息、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的混沌狀態罷了,妙在它能感而遂通。所謂“無有”,并非真的啥都沒有,只是至微至細罷了。“道”能無所不在,無所不至,哪會有什么間隙呢?故曰“無有入于無間”。何能見“道”?無為之為可也!萬緣俱捐,無思無慮,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即為無為。“兌”:悅也,所指情思,有思慮故用“塞”;“閉其門”,閉其出入通道也;“終身不勤”,也并不是說一輩子不要動,而是說修道體悟時,全身如同身若槁木、心如死灰罷了。唯其如此,才能進入“道”境界,故曰“吾是以知無為之益。” “道”貴不言,有言則落于有思,有思便于“道”遠矣,“道”之修煉,全在體內進行,“道”又不能饋贈人,每個人想學“道”,都得靠自己去體悟,故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一個修道之人,在你旁邊,即便他在運功,也只是他自己而已,是故列子居鄭圃,多年不為人所知,無所知是不知其修道也。故曰“天下希及之”。“希”通“稀”、罕有;及:知“道”。道不遠人,人自遠道,日用而不知,此不謂“希”、不謂罕有爾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