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發生是個漸進的過程,在發展為胃癌之前,常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癌前病變過程,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癌,癌癥的發生和細胞癌變是分階段發展和逐漸演變的,在這個過程中,癌前疾病通過癌前病變發展成癌癥。所謂癌前病變,是指細胞異常增生具有癌變傾向的病變,這就需要病理的結果了。 但患者或家屬拿到了胃鏡活檢病理報告單后,卻往往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因看不懂病理報告,他們常常會攔住醫生不放,再三要求給予詳細解釋。為使患者對胃鏡活檢病理報告有個大致了解,現就其中的一些常見診斷術語進行簡要描述,讓大家有個基本的了解。 1,慢性胃炎 它反映了胃粘膜淺層有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而深層的胃腺體正常。根據炎癥細胞浸潤程度,淺表性胃炎可分為輕型、中型、重度或伴急性活動等類型。根據情況不同,使用不同藥物后患者可治愈。輕中重度的標志就是(+),(++),(+++)。 2,萎縮性胃炎 它是指除了粘膜有炎性細胞浸潤,還可見胃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胃粘膜不同程度的變薄。胃粘膜腺體不同程度萎縮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胃小凹殘存。依其減少程度分為輕、中、重。胃腺體萎縮的同時,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增生形成腺體并可發生腸化生,或形成息肉,甚至癌變。由于萎縮好發于胃的幽門部(胃竇),而胃體、胃底粘膜較少累及,保留著分泌功能,所以臨床上有些萎縮性胃炎病人仍會有泛酸和燒心的癥狀可以得到合理解釋。 3,Hp 它代表的是幽門螺旋桿菌,它是導致胃炎、潰瘍、癌的罪魁禍首,需要積極殺菌治療,可以四種藥物聯合口服,療程2周。 4,腸化生指的是什么? 胃炎反復,胃粘膜修復再修復,結果胃粘膜表面上皮及隱窩上皮的形態和組織化學成分發生變化,變得相似于小腸或大腸的上皮。胃粘膜輕度腸化生比較常見,是胃粘膜損傷的一種指標。完全性腸化生——胃粘膜上皮變成了正常的腸上皮。不完全性腸化生——形態仍與胃粘膜上皮相同,但粘液細胞的化學成分發生了變化。又分為小腸型化生和結腸型化生。小腸型化生可能屬于炎性反應的性質,結腸型化生在良性胃病中檢出率低,在腸型胃癌旁粘膜中檢出率很高88.2%,說明結腸型化生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不完全結腸化生,與胃癌關系密切。因此,如果病理報告中腸化生與不典型增生同時出現,就有必要作特殊染色以鑒別腸化生的類型——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小腸性還是結腸性?至關重要!臨床醫生和病人都要記住這一點。但特殊染色不是胃粘膜病理檢查的常規項目,需要另行申請。 5,需要重視的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不典型增生就是細胞增生的性質出現異常,包括細胞大小、形態、排列異常,粘液分泌減少,細胞核細胞漿比例減少,細胞核極向喪失,假多層,細胞核分裂象增多,非典型核分裂象等,,分輕中重三級。現在國際學界將不典型增生改稱上皮內瘤變,輕中度不典型增生歸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不典型增生則歸于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不典型增生有兩種類型:1、腺瘤樣不典型增生——被認為會發展為高分化腸型胃腺癌;2、增生性不典型增生——與不完全性腸化生關系密切,被認為可發展為分化差的腸型胃腺癌。 對這一檢查結果要給予高度重視,因為這可以說是一種癌前病變。據有資料報道,輕度異型增生者癌變率為2.35%,中度者為4—5%,重度者為10—84%。 但要明白的是輕度不典型增生與炎癥引起的細胞再生需要注意鑒別。臨床發現有一些病理報告為輕度不典型增生經過治療消失了,很可能原來就是炎癥性反應性再生現象,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典型增生。所以病友看到輕度不典型增生(低級別上皮樣瘤變)的報告結果,切莫驚慌。需要醫生綜合性的分析判斷、適當的治療與復查。至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經相當于原位癌,涉及手術。 6,癌 如果報告中直接報癌,那就是肯定性診斷。那么癌到底是早期、中期、晚期?一般胃鏡活檢只是確定病變性質,病變發展到哪一個程度要等手術切除后,通過癌組織浸潤的深度、分化的程度、淋巴結的轉移情況來定,當然手術之前也需要行CT或MR檢查,進一步了解病灶情況,有無其他臟器轉移。 上述的各種病理結果中,癌變病變有胃粘膜腸上皮化生、粘膜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大部分癌前病變發展緩慢,輕度可以逆轉消失,但重度的則難以逆轉,進一步發展就是原位癌,早期浸潤癌,就需要手術治療。 對于癌前病變,我們的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如果發現癌前病變,不要驚慌失措,應采取正確的態度,如有需要手術的,應積極手術,如需定期復查的,應主動定期復查,不可憂心忡忡,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因為精神上的壓力甚至比疾病本身傷害更大,長期的精神緊張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反而促進癌癥的發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