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2 22:59:51 管建剛,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在小學作文教學方面的泰斗級人物。我們常常會在雜志上有意無意看到他給孩子的作文指導,還有他們班孩子鮮活的作文。今天,又看到了《“故事力”:兒童作文的核心素養》一文: 一、學生作文寫什么?(抓住“故事”這個“牛鼻繩”) 管老師在文章一開始就指出:兒童寫作文,常常馬不停蹄,一種題材的沒學會,另一種體裁的文章接踵而來。他認為:學文章不是讓孩子一上手就“全面展開”,“全面展開”的“全面發展”,產生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恨”。教師作文教學就要從“全面展開”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來,要在內心的“核”上做文章。文章的“核”就是——“故事力”(即讓孩子講清、講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個人最基礎的,也是做重要的作文能力)。 小學三到五年級的作文教學,要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學好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寫故事”的功底。抓住“故事力”,兒童作文就能從“千頭萬緒”中解放出來,會記錄自己故事的人就一定會寫各類題材的文章。 讀著管老師的這句話,我突然就回憶起了自己四、五年級學寫文章的歲月。當同齡的孩子正在為不會寫作而發愁時,我們班的作文課竟是那么的讓我們期待。對于我們而言,每節作文課都是那么快樂,盡管到現在已經過了整整20年了,但是陸老師給我們所上的一節節作文課依然清晰:作文課上,陸老師給我們一次次做實驗——《燒不壞的手帕》《杯底朝天水不流》;給我們精心組織一次次活動——《五分鐘坐姿比賽》《成語大賽》《蛋食博覽會》,還有陸老師通過從小事揭示生活道理的作文練習——《未來科學家》《咸水不咸》…… 現在回想,小學時的作文課,竟成為了我成年后小學生涯最快樂的回憶。其實,陸老師做的就是讓我們的文章從“故事力”出發,記錄快樂的生活。我們在一次次真實的體驗中,愛上了記錄,學會了寫作,記下了快樂的學習生涯。“逝者如斯”,時間很快就會像流水一樣離我們而去。當我還在回憶自己小時候作文的情景時,我現在搖身變成了陸老師的角色。我希望自己和我們的陸老師一樣,教會孩子記錄成長歲月。所以,自從接這個班級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孩子們進行了晨誦和寫話。開始的寫話很簡單,或是連詞成句,或是教會孩子有順序的看圖,之后便和孩子一起記錄平凡的日子,記錄大自然的變化。回首走過的兩年多,我欣喜地看到班上大部分的孩子漸漸養成了記錄的習慣,即使不催促,他們依然愛記錄;孩子們也學會了從平凡生活中取材。盡管目前為止,可能孩子的寫話還不是特別好,但是我知道我正帶領著孩子走在正確的寫作之路上。其實不僅是寫作水平,我正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當若干年后再次回首這段時間時,孩子們一定也會擁有很多美好的記憶。而我也在教孩子記錄中找到了教育的樂趣,很多我不知道的在教室里悄悄發生的故事一次次出現在孩子們的隨記本中,我開始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 (二)學生作文怎么寫?(“故事力”訓練從“對話”入手;關注內心語言;學會構思) 管老師說:大凡寫不長的文章,故事里的人都是不開口說話的“啞巴”!“故事力”訓練要從“對話”入手,寫好了“對話”,故事也就“有聲有色”了。作文中的“對話”練習,大致分為以下步驟:1、認識文章中的“人”原來會說話。2、“說話語”的五種形式。3、表示“說”的詞語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語”中。5、提示語位置的細微變化。6、說的話要符合身份。7、各種說話句的綜合使用。8、“直接說話句和“轉述”的區別。9、哪里寫對話,哪里不寫對話。10、返璞歸真的提示語。管老師還說:與“外部語言”相對的是“內部語言”,有了內部語言的關注,看似無聲無息的故事也能講得繪聲繪色。內部語言練習,大致步驟為:1、講故事:認識到內部語言和相對外部語言的真實存在。2、猜謎語:體察活躍的內部語言。3、比起60秒:感受并不做內心的心理感覺。4、誰寫的:有一種語言叫“推理”。5、選哪個:內心無處不在的隱形選擇。6、突然襲擊:有層次的寫出內心體驗。7、一次特殊的聽寫:作文要真是的內部語言。8、經常性的練習:和內部語言對話。 當我摘錄下以上文字時,我真的被管老師的思想光芒所折服。三年前的這個季節聽過他在實驗學校所上的一節習作講評課。當時,管老師就引導孩子寫作文時關注自己的內心,在那節課上我們發現孩子的進步是顯著的,好像一下子就學會了寫文章。那兩段文字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真正寫作的人必是勇敢的人,不勇敢的人是不能進入寫作狀態的。自己的內心,你看得見嗎?你摸得到嗎?我們看不見,也摸不到。當你能把自己的內心捕捉出來,就已經進入了一個小作家的境界!”“我們每天的精力都在關注我們的所見所聞,卻忽視了我們的內心。我們一天要經歷3億多次念頭,但我們卻很少在意。…………請不要只用我們的眼睛關注外界,我們要關注自己的內心!因為寫作是心靈的活!” 以上是管建剛老師在那節習作講評課上說的,在那節課后,我也開始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記錄自己的生活,因此記錄了很多難忘的教育故事。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形容自己課上聽到這兩段話時的震撼。真的是這樣,三年之后再次看管老師的關于“內部語言”的詳細描述時,又一次被他的思想徹底征服。他真的是那樣一個既敏感又思辨的人,因為、敏感,他感受到了內部語言在兒童習作中的作用;因為思辨,他知道如何教會孩子記錄自己的語言。“敏感的人寫出文章的溫度,思辨的人寫出文章的深度”,敏感又思辨的管老師在作文教學上有了那么多的發現,成就了那么多的教學方法。 文章最后,管老師提到文章也需要“化妝”,需要構思。好的構思,能補救故事的不完美。如何幫助孩子構思,需要進行適當的訓練:(1)構思,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情。(2)構思,彌補故事的不完美。(3)構思,有一定的游戲規則。(4)起步,讓讀者看出你的構思。(5)升級,立正擁有幾條“構思線”。(6)高明的藏起你的構思。(7)構思,發現內在的關聯。(8)構思,把“布”做成“衣服”。(9)構思,才來哦的整理和取舍。(10)構思,尋找故事的“曲折點”。(11)構思,只是一種新習慣。 關于構思,我似乎在寫作教學中提及到的很少,但確實也困擾了我,之前讓孩子們想象作文《肉被騙以后……》,本以為孩子們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有話可說,結果發現交流時好像還聽到一點聲音,結果請學生交流時,舉手的孩子少之又少。當兩位思維比較發散的孩子發表自己的構思后,我在查閱孩子的作文時,竟然發現80%的孩子的結局和情節仿照這兩位學生的。確實,教會孩子構思這樣的練習太少,需加強引導和練習。 聽說這兩天管老師正帶著他的關于想象作文的講座來如東,估計也會提及到文章的構思吧。不能身臨其境真是遺憾呀,否則又該是一場饕餮大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