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我國的使用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許多人認為中藥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以長期服用。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藥藥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國內外對中藥中毒事件的報道,中藥的安全性被重新審視。那么,中藥到底是否有毒?毒性又從何而來?下面就跟大家說說該怎么理解中藥的“毒性”。 “中藥毒性”是怎么確定的 毒,《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進入機體后能跟機體起化學變化,破壞體內組織和生理機能的物質。這也是現代人對“毒”的理解。然而早在先秦時期,《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中藥的“毒性”理論,認為中藥之所以能夠治病,正是因為它具有“毒性”,能夠以毒攻毒。由此可見,這種“毒性”應該更多地被理解為中藥的偏性,而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都是其偏性的體現。以中藥的偏性糾正患者身體的偏性,通過調理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這就是廣義上的中藥毒性。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藥的毒性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本草綱目》則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級。在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中,收載有毒中藥共83種,分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個等級。這里的毒性是狹義的毒性,就是我們平時認為的毒副作用了。 中藥毒性是如何產生的 品種來源 中藥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其品種來源、用藥部位都可能發生變化,于是逐漸出現了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情況,導致了一些中藥品種發生混淆,極大地影響了中藥的藥效,甚至產生毒性。此外,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方尚有自己的習慣用藥,也可能存在品種的差異。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統一規范了中藥的基源與用藥部位。如《藥典》規定木通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莖,而不使用具有腎毒性的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因此,在此提醒大家,應盡量避免自行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以免買到偽品,不僅延誤治療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炮制加工 炮制是中藥使用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經過炮制的中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療效或減少毒性。如苦杏仁有小毒,炮制后能夠減少毒性物質氫氰酸的釋放。而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的中藥直接使用,不僅會使療效大打折扣,更有可能引起中藥中毒事件的發生。 配伍禁忌 中藥的“七情”配伍理論,對中藥的配合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配伍得當,能夠增強原有藥效、降低毒性;配伍不當,則可能產生毒性。如“十八反”、“十九畏”,就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中藥配伍禁忌。雖然對于其中提及的諸藥配伍歷代醫家各有論述,意見也是不一,但在藥理毒理仍待進一步研究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采取慎重態度,沿用古醫家留下的傳統經驗,避免“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藥物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中藥用法通常分為內服、外用。對于毒性較大的藥物往往以外用為多,如輕粉制成生肌玉紅膏,巴豆多外用治療癰腫膿成不潰等。此外,用量也是引發中藥毒性的重要因素。《藥典》與《北京市中藥飲片調劑規程》中,對有毒中藥的用法、用量都有嚴格的規定,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 煎煮方法 采用正確的煎煮方法,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效,并且能夠減小有毒中藥的毒性。如黑順片,《藥典》中的用法用量為3~15克,先煎、久煎;有時因病情需要,個別患者用量較大,更應適當延長煎煮時間,避免中毒。 減輕或消除中藥毒性的方法 減輕或消除中藥毒性的方法,除避免以上引發毒性的各種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對癥下藥。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前面我們提到中藥治療主要是以偏糾偏、以毒攻毒。如熱證多選用寒涼藥物,若用了溫熱藥,則可能火上澆油,使病情更加嚴重,產生“毒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藥時,務必要對癥治療,有的放矢。 此外,現在有許多人聽說某種中藥或某個偏方、秘方效果好,在不清楚自身的體質或病情是否適合的情況下,就開始盲目跟風服用,不僅發揮不了中藥治療調理的功效,還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引起中毒,反而得不償失。 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在這里我們提醒大家,中藥不等于保健品,長期服用需謹慎! 作者:姜維依 中日友好醫院藥學部 藥師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歡迎關注“中老年保健雜志”頭條號,更多健康信息等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