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考(722)
崔寒柏
臨帖的方法
如果在臨寫時一筆下來,既是書寫的狀態又能完成筆在紙中的起收,頓轉的動作,而最后筆畫的邊緣剛好是帖中的樣子,而沒有哪里明顯的突出,或哪里明顯的缺少的話,這種用筆就是基本達到要求了,不要想只靠練習用筆就能把每一筆都做得和原帖完全一樣,那是不可能的。很多用筆是在自主的書寫中掌握的,在不同字型的變形中才能表達得更充分。
初學寫字時執筆的要求都是垂直的,因為這樣容易看出用筆不正確時的毛病所在。而實際書寫中,毛筆很少是絕對垂直的(沒必要絕對,怎么方便怎么舒服怎么執),有的是在以字中為中心向周邊傾斜的,在一個椎形范圍內的運筆;也有的干脆就把筆斜向一個方向,甚至向蘇東坡那樣斜到接近了鋼筆的書寫角度。所以說開始臨帖時不可能加進那么多的因素,只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吻合,但不可能完全吻合,如果不是同原帖作者一樣的用筆(筆毫、角度、甚至紙、墨)就根本達不到
“逼肖”。因為書寫者的意念會引導筆在紙中做一些微小的動作,以至于會些微地影響筆畫的外廓,甚至外形都不變而只會影響視覺的效果,這些都是學不來的。(但要在讀帖時感受到)
絕不要在臨的時候描或頻作補筆,因為在練的時候哪里筆畫多出來的或少了去的,都是用筆沒到的地方,描習慣了,補習慣了,筆法就完善不了,將來一寫快了,到處都需要補,這哪里還是書寫。正常的毛筆書寫是很快的,僅比鋼筆慢些有限。這么快寫出來還筆筆完整到位,正說明了技法的嫻熟和完備,到了使用時再不經意也不留一點破綻。
掌握結構的時候可以同時練習用筆,開始臨的時候,注意力會放在筆法上多,所以結構經常會把握不好,這沒有關系,如果練到了一定程度了,每一筆的起止都絲絲入扣了,就可以減弱對用筆的要求而追求對結構的理解,此時很像用鋼筆臨帖。等到掌握了一定的結構特點以后,再去注意相應更細微、精微的用筆。這樣多反復交叉地進行,進步反而比一味地要求都同時到位要快。
用筆的把握主要在回鋒(藏鋒)入紙和回鋒出紙的習慣上,逆入逆出感覺上就像把筆通過轉圜壓拱筆腹的同時,再向行筆的方向鋪入紙中,頓轉后再利用彈的轉圜收攏并提出紙外,轉圜同時的入紙,可令筆的中段因圓轉而強拱開來,更粗的筆腹蓄了很多墨,再向某一方向拉筆的時候,有了墨的潤滑,筆毫自然會打開(鋪毫)。相反,收筆的時候一樣的趁按下的圓轉而將鋒收回,此時的筆形和起筆前一樣的圓滿,好連續地寫下一筆,而不用再去專門舔順筆鋒。正是實用的原因才產生出這種亙古未變的筆法,而不是按照字出來的效果而用筆去勾描,效果是用來領悟筆法,而不是用來復制的。用筆越正確,入、出的動作會越小,幾乎小到只見到筆的垂直出入紙面,這樣就保證了書寫的速度,因為在筆的垂直入紙和出紙的瞬間,入、出的轉圜就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行筆中些微的提按了。這時的提按也有方向性,很多不同的頓節都是在完成字的結構時,筆桿的杠桿作用或筆毫的彈動角度所產生的效果,這種連動的效果所產生出的字會有一種立體感覺,因為每一個部位的受墨都不相同,有的地方重疊,有的翻轉,有的僅是簡單地筆毫彈出,這種立體感是目前印刷品所不能表現的。這正是所謂的墨分五采,而不是后來人故意把墨分成不同的濃淡去寫字!
開始臨帖時人們很想看臨出來的效果,或者去勾描或者使勁地一遍遍地不厭其煩地寫。勾描是最壞的習慣,除了看著有些像以外沒有任何好處,長期地勾描把行筆的順序都練成了勾描的順序了,永遠也寫不出真正的書法作品來。當代就有不少所謂的書家一生都在勾描,也教出來大批勾描的學生,學習了相當長的時間,一個字要費老大的勁才寫勾描完,這哪里是書法,完全是在寫美術字。勾描時行氣不暢,寫出來的字型看著完整,但了無精神!
一遍遍地寫,或者每次都寫字帖中頭幾頁的人,很多人本著多寫一遍多進步的想法,也有不少人用螞蟻啃骨頭的方法非要寫好一個字再去寫第二個字,這兩種方法都是機械的,事倍功半的方式。書法的進步固然需要練習,但一定是在領悟下的鞏固,沒有領悟的不斷重復大多是在浪費時間。而領悟是要在很多不同的參照學習中對比產生,只寫幾個字、幾行字遠遠形不成對比。
每寫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獲,通過同道或明師的指點,在筆法上和結構上得到點拔,進步會很快。如果沒有別的外力支持,就要靠自己去分析和對比了,這種自己的分析和對比是要把自己的臨本和原帖放到一起,一筆筆地對照,一字字地計較,不是非要做到一絲不差,但是每一筆的主要因素和要領要對得上。結構也是一樣,不可能去要求一點都不差,但是原帖的平穩的結構特點要有,要通過檢測去發現結字的原理,用筆的正確與自然,結字的合理與奧妙通過這種對照理解會產生深刻的理解,這種對照觀察就是讀帖的開始,要用眼睛去做到心領神會,這種分析也是建立自主書法審美的開始,非常重要。
沒有必要寫好一個字再去寫下一字,因為不可能在不熟悉大多數字的情況下只把幾個字寫得很好,即使把這幾個字寫得像個模樣了,也不一定能舉一反三地寫好其它的字。反過來講,只練好這幾個字卻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尤其是長期去寫幾個字的枯燥乏味很容易令人寫厭,很多人停止學習書法就是這個原因。
像背英文單詞那樣,循環著學,書法的循環學習只要用心,不是走過場地練的話,下一次再回頭寫時就會因為感悟其它的字而進一步感悟到這個字。
臨時的進步既在于寫,更在于思考,臨寫是要練習手本身的肌肉以及眼與手、心與手的配合。自主書寫就是要把思考過的用毛筆隨意表達出來。
臨時的重復有些像小孩子的學話,大人怎樣地發音,小孩子看著大人的口型,聽著大人的聲音去咿咿呀呀地重復,重要地是音的準確而沒必要要求音色、音量的完全一致!
每臨一個字都要先仔細地讀,讀的時間甚至要長于寫的時間,最好能用眼看到字的筆畫內(好像看到當時書寫者怎樣在寫),用心跟著帖的筆畫走上幾遍,令心上有了感覺了再下筆,下筆時,筆要隨心去走而不要全靠眼睛去量度(眼的量度是在分析結構的時候去用,寫的時候要多用感覺),感覺到的是字的書寫脈動,是活生生的字;眼睛量出來的是形態,是固定的型。不要小看這一用心和用眼的差別,用心學到的是精髓,用眼學到的是外形,外形學得再好,將來不過是背得下種種字形,寫到頭還是個匠。用心量,會的是古人的意,會到意后隨手寫出時就是自己的型了,這才是藝術!這就是自我!
臨寫的捷徑
摹是用筆在帖上蒙上薄紙,單勾下帖中字的邊緣,再用筆填上墨,現代的條件完全可以把勾下來的勾本多復印幾份,再一筆是一筆地填墨中學習用筆和完善用筆,摹的目的是感受古人用筆的微妙之處,哪里入的筆,哪里頓出的節,什么樣的節,哪里在行筆中邊緣有什么樣的起伏,加深印象。在這里要強調的是,筆畫的邊緣并不是走過的筆毫的邊緣,而是墨的邊緣,而很多墨的邊緣是筆擠出去的而不是筆帶過的。所以不會擠,而用筆去刮填墨跡的做法是機械地理解古人運筆的錯誤做法。擠是立體的結果,厚,刮是平面的結果,薄。
臨帖時的汲古
書法中的“古”很像我們語言中的成語,一個簡短的詞組,會給予人們一個深刻的感受,那是一個典故,如果使用恰當,這幾個字的含義就相當于幾十字、上百字的故事。
寫出古意,不是照搬這些東西,是要在書寫中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成份,靈活地加以發揮,不要求和古人寫得一模一樣,但是要讓人感受到那個意味。當然,首先自己先要吃透那種意味,不要原封不動地搬型,搬型容易,再變就難了。
古意主要體現在一些經典的字或之中的某些部分,或者幾個字的連帶具有經典的美感,歷代的書家都會在自我的理解中發揮的運用它們,運用和找到古意不難,難在把古意融匯在我們自己的本意中,且天衣無縫。
“古”還表現在古人的氣息,在很多時候,他們的書寫狀態是那么寧靜、安閑,沒有那么多功利,也沒有那么多想法。靜中出真——這種“古”學不來,但是如果把心態放平,就不信當今沒有“古賢”。
臨帖其它要領
初臨時最好不要用軟筆,太軟會影響操控,還要花很多時間在控筆上,又要注意用筆的方法還要盯著結構就忙不過來了,效果也不是很好。
每臨幾篇字后最好留一張紙自己放開去寫,寫自己的感受,感覺到的東西就是學到的東西,常放開寫寫也會在開始自主書寫時容易上手,不至于臨是臨,寫時再使勁地“創”,這時的“創“說白了就是“作“。
主、副臨
臨要有主臨、副臨之分,不能每天都臨,也不能見什么就臨什么,主臨就像我們學習作文時的精讀,那是通過一些經典的著作來了解文章的來龍去脈,組成和分配。因為所有文章都有其共性,然而天下的文章又有各自的個性,了解了共性后再用共性的特點去比較和分析個性,這樣分析起來就有了脈絡對比,這時對個性的了解就更準確和深刻。個性的東西太多了,只能去泛讀,泛讀時主要是要感受共性以外的東西,如果隨便拿一篇文章都要精讀一通的話,主要的部分就會放到個性上,把個性當作重點的話,學一個就會被感染上一個,而最后感受不到自己需要的根本部分。那種見帖就臨的人就是這樣,什么都能臨,臨誰像誰,就是沒有自己。
主臨時要臨到一定的深度,字只有理解到一定的深度時,自己寫起來才能有書寫到感覺,而不停留在字形和筆法上,筆法有許多小的變化,字形也因人而異,但這些變化都是因為不同的人去使用以及對字的不同的理解和審美而產生出來的個體差異,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差異,就沒必要去照搬別人的差異。
字型就像是我們自己的長相,不用去刻意做什么整容,沒必要非要照看誰去整容。藝術上的長相就是風格的外在表現,都整成了一個樣了,就沒有風格了。
臨帖本身就是令自己的個性去盡量趨近于共性,去經過一個系統化的培訓,以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到最后寫出來的字要有一定的和諧度,這種和諧下的美感,可能就是原帖的翻版,可能帶有明顯地古人的痕跡,也可能是學到古人的方法以后,完全脫離開古人的形態后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最后這種才能稱家,才能存世。
讀帖
這里講的讀帖并不是在臨帖前去讀熟讀懂馬上要臨的字,也不是臨好以后用臨本去與原帖去做的對照,這里講的讀是隨時隨地端起一本帖來就讀,讀的時候也像讀文章那樣有精有泛之分,也像大家平時讀書、讀報、讀雜志那樣去讀,區別的是書法的讀帖主要是讀帖中書寫的過程,眼睛要跟著帖上的筆,看到眼里的筆畫都能夠或力圖去感受。通過眼的掃描,重現出當時的書寫狀態。作者當時書寫的狀態,用心去讀懂,用意念去跟原帖作者的筆觸。開始讀的時候要一筆一筆地跟,就像開始讀書時要一字一字地在腦里念,慢慢地看多了,就可以讀快了,可以幾個字,一行行,甚至一目十行地向下遛。
所謂快,一是眼快;跟得上帖的書寫速度;再者是得到的信息快,一看就能感知。平時臨習時,楷書好臨,因為古人寫起來也不是很快,但是臨起行書、草書時就無法臨起速度來了,臨得快了,很多地方都會照顧不到,就是照顧到了,也因為只顧照顧了,而不能記住和感知到。而讀就不同了,有了一定書寫的基礎和能力以后再讀,眼看到的心里就能感知,手就能跟到。眼有多快,怎么也比古人寫得快。所以不論是寫多快的帖,眼都可以讀到。讀到以后,自己寫的時候手就要試著去寫,這種從感覺建立的知識吸收鏈,可以令人對字的感受建立到感覺上,不是字型上。而臨寫過多時,往往容易把字形的臨仿變成了主要的吸收方式,因為臨的是具象,而讀相對要抽象得多。
二是量大;那么多字帖,那么多字型,那么多有些微差別的用筆,靠一個個地去臨永遠也臨不完。而讀不但能看完,而且還能重點地讀,有選擇地讀。比如說可以只讀一個書家所寫的某一類偏旁,可以抽出一批你自己認為連帶性比較強的書家的字帖,去專門去看、對比,去看他們字中上下的連接;甚至只看一種點、一種撇。這種橫向的比較最好要靠讀,通過這么大的量的比較去總結規律,只有感知這些規律以后,才能運用這些規律才能寫出合乎規律的和諧的作品來!
三是要靠讀形成潛意識;手上臨出來的是習慣,是由手到手再滲透到腦。而讀是由眼直接到腦并直接用技能表達出來,這就是讀的優勢。當協調書寫不再是有想法的意識時就是在使用潛意識。讀的時候不可能像臨的時候那么具體,這在學習書法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恰恰是一個大大的優點。所謂大家常講的透過現象看本質,要去看,要學會看,這種抽象得到再抽象發揮的方式,正是書法具有一定書寫基礎以后的主要吸收方式。這種感受到“似乎”的感覺,又“似乎”
的方式應用出來,這種抽象吸收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指標意義的,這是書法升華式的練習,改變了由具象到具象的基礎學習方式,上升到由感覺來學習書法,進而衍生到吸收字以外的感受,比如吸收生活中的感受,把生活中所理解的萬象通過這種抽象的“似乎”升華并融冶到書法中來。否則人一直停留在臨的過程里,永遠都是具象的吸收,是無法提升書法的境界的,字中學字,一代不如一代!
可否讀懂,也是一個分野,智力水準的分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