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我國的鐵路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根本性質,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技術上都嚴重制約乃至打擊著中國鐵路的發展,下面我們看到的著四個有代表性的舊時“路徽”無一不在向我們訴說著那一段段塵封的歷史 平漢鐵路平漢鐵路,又名京漢鐵路,原稱盧漢鐵路,由盧溝橋至漢口,是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準備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由天津海關道盛宣懷為督辦大臣,統籌盧漢鐵路的修建。當時國庫空虛,為了修筑盧漢鐵路,湖廣總督張之洞1889年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撥款200萬兩銀子備修路之用,得到了允諾。隨后,為生產盧漢鐵路所需要的鋼軌,張之洞開始籌辦漢陽鐵廠等一系列重型工廠。 平漢(京漢)鐵路北京前門站 俄、法兩國在取得東三省和滇越鐵路的直接經營權益之后,又串通、拉攏比利時合股公司出面套取盧漢鐵路(盧溝橋至漢口)的貸款權。盧漢鐵路的盧溝橋至保定段,原已于1897由清政府按合同規定,將以上兩段于1897年10月統交比利時公司接辦。比利時公司接辦后,南端終點改為漢口玉帶門;北端起點改為經北京西便門至正陽門(前門)西車站。1898年底,從南北兩端同時開工,1905年11月15日黃河大橋建成。1906年4月1日全線竣工通車,全長1214公里,改稱京漢鐵路。長江南側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稱為“粵漢鐵路”,于1900年7月動工到1936年4月建成。新中國成立后,在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后,兩條鐵路接軌,并改名為京廣鐵路。 平漢鐵路徽記 中心為鐵軌、車輪元素,兩側為張開的翅膀并書寫“平”、“漢”二字,象征著列車在平漢鐵路上飛馳。其原型為國民政府時期交通部國有鐵路徽記。 民國初年交通部國有鐵路徽記京奉鐵路 京奉鐵路是中國于清朝末年修建的一條鐵路。起自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南側的京奉鐵路正陽門東站,終至奉天省的奉天城站(竣工后更名為遼寧總站,今沈陽北站),全長約862Km,是今京哈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奉鐵路上最早建成的路段是1881年建成通車的唐胥鐵路(唐山至胥各莊),這一段鐵路最早于1877年開始修建,最初以騾馬作為牽引動力。1888年8月底延長至天津東站,本有延長至通州的計劃,后因清政府頑固勢力的阻撓最終擱置。后經過廊坊、豐臺延長至北京。京奉鐵路從1877年始建,1930年隨著遼寧總站(沈陽北站)的落成而竣工,前后經歷了53年的時間。 1916年拍攝的京奉鐵路和東便門火車站(直線)及環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京奉鐵路更名為京沈鐵路,經過大規模的修繕與擴建,如今成為北京通往東北各地重要的鐵路動脈。 京奉鐵路徽記 該徽記由“京奉” 二字構成蒸汽機車正面圖案,機車駕駛室左右分別由是北京和奉天的英文Peking(北京)、Mukden(奉天)首字母“P”和“M”組成。 平綏鐵路 清光緒三十二年,由商部奏定并歸京張接修,名曰京門枝路,宣統元年,京張將次竣工,復奏準展筑張綏鐵路。京張鐵路通車前,清政府已決定展修張家口至綏遠(今呼和浩特)段。 1911年11月,通車至陽高時,因武昌起義而停工。1914年展修至大同。1916年京張、張綏兩路合并,改稱京綏鐵路。1921年通車至綏遠。1923年1月通車至包頭,全長817.9公里,新中國成立后改名京包鐵路。 平綏鐵路徽記 圖案由北平(北京)和綏遠英文Peking、SuiYusn首字母“P”“S”與鐵軌斷面組成。 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國元年)全線筑成通車,是中國南北的要沖,一條重要的南北干線。是中國向英德兩國貸款修建的鐵路,全長1009公里,僅用4年多時間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 列車運行中的津浦鐵路 津浦鐵路北起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車站,全長1009.48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東站,正線全長為1013.830公里,設站85個。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使用,南京成為連接京滬的中間站,津浦鐵路也延伸更名為京滬鐵路。 津浦鐵路徽記 津浦鐵路徽記中間由天津(TianJin)、浦口(PuKou)、線路(line)的英文字母縮寫T、P、L組成車輪形狀,兩側由漢字 津、浦 構成兩個翅膀,象征著火車在津浦鐵路飛馳前進。 新中國鐵路路徽1949年1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軍委鐵道部)根據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電令在石家莊成立。5月,軍委鐵道部發出通知,在全國征集新中國鐵路的路徽圖樣。 號召發出后,應者云集,一個月內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應征圖案3200多件。鐵道部就在大院里舉辦了一次展覽。1949年6月,鐵道部將全部應征作品加以編號,在鐵道部舉行展覽會,征求職工意見。當時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北平市文委的領導同志,以及聞名的美術家都曾參觀過。經過多次審查與評審,交通部業務處陳玉昶的作品獲得了最高的票數。鐵道部對篩選出來的圖案進行審查后,呈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暨財經委員會批準,才確定了所選定的圖案式樣。 1950年1月19日,鐵道部發出“制定中國人民鐵道路徽圖案式樣分發全國各鐵路一律制用”的鐵道部令。這項部令頒布了中國人民鐵道路徽標準式樣圖案和胸章、帽徽、紐扣、會場及建筑物裝飾圖式的比例尺寸,并對路徽圖案的含義專門作了說明,整圖意義:表示人民鐵道。“工人”點明鐵路行業之屬性,即鐵路是屬于工人階級的,而工人階級又是國家的主人,它洋溢著鐵路工人當家作主的自豪感責任感。“人工”:在建國初期,中國處于一窮二白的階級,而這一標志的含義恰在說明廣大鐵路工人乃至中國人民勇于戰天斗地,不畏艱難險阻,誓與“天公”一比高的豪邁之氣,歌頌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精神。在具體形象上,“工”字取鐵軌橫截面之形,整個構圖外形上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火車頭形象,它奪面而來,蘊含了磅礴的氣勢,孕育著無窮的力量。 路徽設計者 1950年1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鐵道部公告,確定采用交通部業務處陳玉昶設計的圖案。陳玉昶:1912年生,遼寧沈陽人。在交通部任職后,1961年調吉林省交通廳工作,1966年調省汽車修配廠工作,1969年去世,享年57歲。陳玉昶設計的鐵路路徽,構思精巧,構圖精美、意蘊深刻,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經典的設計之一,也曾評為中國十大經典LOGO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