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時期鐵路徽記趣談
鐵路(Railway)是火車、城鐵等交通工具的軌道。是以機車牽引列車在兩條平行的鐵軌上行走的一種陸上運輸方式。它源于16世紀中葉,英國的鋼鐵工業興起。鋼鐵的冶煉,需要鐵礦石的開采,但當時礦石的運輸還停留在原始馬拉、人背的方式上,效率低下。于是,就有人發明了一種從山上向坡下并列平放兩組圓木,前后相接,首尾相連,直到山下。并將裝滿礦石的斗車,順著兩股圓木下滑,這就是鐵路的雛形,木頭軌道。軌道的運用,大大的提高了效率。但這種運輸方式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木頭軌道不耐用,易磨損。有人試著拿生鐵來做軌道,以取代木頭軌道,獲得成功。于是,世界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鐵路于1767年誕生了,后來一直被人們稱之為鐵路。
火車和鐵路在今天是一對分不開的“兄弟”。火車的發明,比鐵路要晚半個多世紀。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有火車和鐵路的國家。1804年,理查·特爾維域克Richard Teer Wei field g發明了第一臺能在鐵軌上前進的蒸汽機車。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最早的鐵路——英國斯托克頓和達林頓之間的鐵路,正式通車。這條鐵路全長雖然只有40公里,但他的建設,卻是世界交通史上一件劃時代的事件。
1876年,中國土地上出現了第一條鐵路,這就是英國資本集團采取欺騙手段,擅筑的吳淞鐵路。這條鐵路只經營了一年多時間,即被清政府贖回并拆除。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務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開始修建唐山至胥各莊鐵路,從而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然而,鐵路的修筑也不是一帆風順,期間發生了不少坎坷與爭論,不僅平民不了解鐵路的重要性,就連一些政府官員也堅決反對修建鐵路。在鐵路修好以后通車不久,清政府就以“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的理由,下令禁止使用機車,而被迫將火車頭卸下,改為驢馬拖著火車走。出現了讓世人恥笑的滑稽一幕,“驢馬拉火車”的丑劇。然而,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并沒有就此罷休,費盡心思說服那些守舊的官員們,并邀請了一批官員試乘“龍號”機車。機車載著這些官員僅用1小時就走了20英里的路程,官員們感覺火車舒適、安全、可靠。終于在1882年,火車恢復使用機車牽引,獲準正式行駛。
1894年(光緒二十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后,列強各國即開始掀起攫取中國的鐵路權益的潮流,中國近一萬公里的路權被吞噬和瓜分,他們按照各自的需要,分別設計和修建了一批鐵路,標準不一,裝備雜亂,造成了中國鐵路的混亂和落后局面。至1911年,帝國主義修建經營的鐵路約占全國鐵路總數的41%;帝國主義通過貸款控制的約占39%;國有鐵路和商辦鐵路以及贖回的京漢、廣三等鐵路僅占20%左右。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在1912年宣布“統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辦鐵路公司,把各省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用以抵借外債。從1912年到1916年各國奪得的路權共達13000多公里。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7),在關內修了約2100公里鐵路。
南京國民黨政府執政以后(1928-1948),在中國大陸上共修建鐵路約13000公里。主要是以官僚買辦資本與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合資”方式修建,從而使中國路權大部掌控在帝國主義手中。
鐵路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從其誕生的哪一天起,就引領社會不斷地發展進步,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在中國許多城市即是因鐵路而生,并伴隨著鐵路而成長。而鐵路本身,從一開始就注重對其企業文化的形成,鐵路路徽的產生就是一個典型事例。歷史上,大多數鐵路從開辦之初,都把路徽的設計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設計出具有本鐵路地域、性質、特征的符合作用對象的直觀接受能力、審美意識、社會心理和禁忌的路徽。路徽文化是鐵路具有特殊價值無形資產,它隨著鐵路的成長,其價值也不斷提升,成為鐵路經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難看出,路徽直觀、形象、不受語言文字障礙等特性,極有利于國際間的交流與溝通,因此得以迅速推廣和發展,成為視覺傳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鐵路交通的一種直觀的聯系工具。然而,舊中國鐵路路徽這一無形資產,從一開始出現就受到列強蹂躪、戰亂頻繁等諸多因素影響,失去了應有的嚴肅性和專屬的權威性。由于政府的腐敗無能,路權被眾多列強瓜分,加之各官僚買辦操縱的剩余路權。由此出現每條主干線即可為獨立機構的怪相,鐵路各據一方,自成體系。于是就出現眾多形象怪異的路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鐵路史上奇怪現象。但單從各個路徽的設計上看,都不失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它們皆來源于自然、社會以及人們觀念中認同的事物形態、符號(包括文字)、色彩等,經過藝術的提煉和加工,使之構成具有完整藝術性的圖形符號,從而區別于裝飾圖和其它藝術設計。其圖案具有鮮明簡約性、聚集性、抽象性、形象性、藝術性和共識性,構圖緊湊、圖形簡練,甚至有時直接利用現成的文字符號,但卻不同于文字符號,各具獨特藝術魅力。鐵路在中國的出現也不過就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于歷史的復雜原因,造成在我國土地上使用過的鐵路徽記,至今也無法統計全面,現就目前所搜集到的徽記進行一下簡單的解析。
一、民國時期交通部國有鐵路徽記

民國時期國有鐵路路徽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然而,民國政府成立之初,正值社會動蕩,政局不安,根本無暇顧及諸如鐵路路徽方面的事務。直至1919年,時任交通部總長的曹汝霖開始授意下屬的路政司著手設計鐵路的路徽。于是就產生了民國時期國有鐵路的路徽,即由一只直立車輪為主體,兩側配以飛翼組成的“飛輪”圖案。關于設計者及設計思想和對路徽所含寓意,由于年代久遠,加之這一時期的檔案記載的也不詳細,故對其相關說明更是一無所知。無獨有偶,該路徽的設計竟與1903年通車的東清鐵路路徽驚人的一致,主體元素幾乎沒有差別,東清鐵路路徽的出現早于民國鐵路路徽,而二者之間竟相差十幾年,不難看出,民國鐵路路徽的設計并非原創。
二、津浦鐵路徽記

津浦鐵路路徽
1898年9月,英、德資本集團背著中國,在倫敦舉行會議,擅自決定承辦津鎮鐵路(天津至鎮江)。清政府屈服于帝國主義的壓力,于1899年5月簽定了借款草合同,1908年簽定了借款合同,并將津鎮鐵路改為津浦鐵路。津浦鐵路全長1,009公里。北段自京奉鐵路天津總站以南兩路接軌處起,至山東韓莊,長626公里;南段自韓莊至浦口,長383公里。兩段分別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開工,1911年9月接軌。津浦鐵路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線通車。北起天津總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蘇浦口,全長1009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東站,正線全長為1013公里,設站85個,山東境內31個。
津浦鐵路路徽是由天津的“津”字與浦口的“浦”字和天津、浦口、線路(line)的英文字母縮寫,“T”、“P”、“L”組成扶輪,津浦2字的部分筆劃經變化處理后形象的構成羽翼。 之后的津浦區鐵路局的路徽,在原津浦鐵路路徽的基礎上,不斷的簡化和演變,先是呈翼輪形,輪心表示全局的中心站濟南,三條直線象征輻射各方向的鐵路,圓上的三個支點分別代表北端的天津站、東端的青島站和南端的浦口站,兩側的飛翼寓意高效的鐵路運輸。到后來兩翼也被簡化掉,只剩輪形。

演變后的津浦鐵路路徽

再次演變后的津浦鐵路路徽
三、京奉鐵路徽記

京奉鐵路路徽

路徽設計原型
京奉鐵路,原為關內外鐵路,起自北京正陽門東車站,止于奉天城(沈陽)站,干線長 842公里,另建支線數條。這條鐵路的修建,由于英、俄兩國激烈爭奪修建貸款權,清政府舉棋不定。最后英、俄兩國直接談判,以互換照會的方式,訂立謀求路權的互不妨礙協議。中英于1898年10月簽定關于關內外鐵路借款合同后,筑路工程得以實施。英國人金達任總管兼總工程師,這條鐵路的實權,由英國人掌控。1907年8月該路改稱京奉鐵路。1912年至奉天全線通車。
京奉鐵路路徽,主體由“京奉” 二字構成蒸汽機車正面圖案,包函了機車的煙筒、前照燈、進氣管、緩沖梁和排障鏟。其中駕駛棚左右瞭望窗分別由是(北)京和奉(天)的英文Peiping(北京)、Mukden(奉天)首字母“P”和“M”組成。
四、京滬鐵路徽記
 京滬鐵路路徽
京滬鐵路前身為滬寧鐵路。1898年,英國政府以最惠國待遇為由,向清政府索辦滬寧鐵路,但處于弱勢的清政府只能同意商辦。鐵路總公司督辦盛宣懷與英商怡和洋行簽訂《滬寧鐵路借款草合同》,準許英商出資承辦滬寧鐵路。1903年又正式簽訂借款合同,先后共借款290萬英鎊。1905年4月25日,滬寧鐵路分開成上海—蘇州、蘇州—常州、常州—鎮江、鎮江—南京四段同時開工建造。經過三年工程后,滬寧鐵路于1908年(光緒34年)4月1日全線通車,當時線路全長311公里,由上海北站至南京下關站,沿途共設車站37個。滬寧鐵路通車的同時也設立了“滬寧鐵路管理局”,亦即是上海鐵路局的前身,該局名義上派有華人主持局務,但管理實權仍在英國人手中。滬寧鐵路的經營管理權直到1929年后才由國民政府鐵道部逐步收回。于1928年到1949年間,曾被稱為“京滬鐵路”,這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后,是以南京市為中國首都,故名“京滬鐵路”。
京滬鐵路徽記由一只車輪為主體,兩側配以飛翼組成的“飛輪”圖案,下部為一鐵軌的橫截面和側面組合。
五、吉長鐵路徽記

吉長鐵路路徽
吉長鐵路自頭道溝(長春)至吉林省永吉(今吉林),長127公里。1910年6月開工,1912年10月竣工。 該鐵路款項由中國自行籌筑,工款允向日本借款半數。光緒三十三年三月,清外務部大臣那桐、唐紹儀與日使林權助于本日在北京簽訂新(民屯)奉 (天)、吉(林)長(春)鐵路借款合同七款。議定吉長鐵路自籌商股及向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所借貸款,均以該路產及進款擔保,所筑吉長鐵路必須與南滿鐵路連接。日本遂以借款方式,霸占修筑吉長鐵路權利。次年,郵傳部鐵路總局局長梁士治與日使館書記官阿部守太郎訂立新奉吉長鐵路借款續約,總額日金247萬元。
吉長鐵路的長春站在吉長鐵路全線通車(1912年)的前一年建成。為了和日本人的滿鐵長春站相區別,故稱為“吉長鐵路長春站”。因該車站地處市區伊通河東岸,長春府城的東北,故又被民間稱之為“東站”。在吉長鐵路長春站的鐵路用地內,除了站場以外,還有吉長鐵路局、機車庫、倉庫等設施。
吉長鐵路徽記由一只車輪為主體,兩側配以飛翼組成的“飛輪”圖案。
六、北寧鐵路徽記
北寧鐵路路徽
北寧鐵路的前身為京奉鐵路。1928年,奉系軍隊作戰失利,6月4日,張作霖回撤奉天時被炸身亡。6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統一告成”,并將北京改名為北平,從而標志著北洋政權的覆滅,京奉鐵路也隨即更名平奉鐵路。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并于1929年4月2日,將奉天省及奉天市分別改稱遼寧省和沈陽市。15日,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再次將該路易名為北寧鐵路(北平至遼寧省會)。
北寧鐵路路徽還沿用“京奉” 二字構成蒸汽機車正面圖案,包函了機車的煙筒、前照燈、進氣管、緩沖梁和排障鏟。其中駕駛棚左右瞭望窗由2個字母“P”和“N”組成,分別代表“北平”和遼寧的“寧”的英文Peiping(北平)、(Liao)Ning首字母縮寫。
七、吉敦鐵路徽記

吉敦鐵路路徽

路徽設計原型
吉敦鐵路自吉林至敦化,長210公里。1925年10月24日由中華民國政府交通總長與“滿鐵”簽署建造承包合同,于1926年6月開工,1928年11月竣工。為吉會鐵路的一部分。
吉敦鐵路路徽,主體由“吉敦” 二字構成蒸汽機車正面圖案,包函了機車的煙筒、前照燈、緩沖梁和排障鏟。機車左右分別由吉林和敦化的英文(舊文)“Kilin Tunhua”首字母“K”和“T”組成.
八、平綏鐵路徽徽記

平綏鐵路路徽
清光緒二十九年,由商人李明和等先后呈請鋪設京師至張家口鐵路,未得清廷許可,后議官辦。至三十一年,始由京奉鐵路余利項下提款開辦,同時有商人請筑京西運煤鐵路。三十二年,由商部奏定,并歸京張接修,名曰京門支路。宣統元年,京張將次竣工,郵傳部復奏準展筑張綏鐵路,均援照京張例,仍提撥京奉鐵路并京張鐵路余利興修。民國五年,改京張、張綏兩鐵路為京綏鐵路。民國十年全路通車,路線途經河北、察哈爾、山西、綏遠四省,全長一千零六十五里。東與北寧平漢兩鐵路相聯絡,西與綏包鐵路相銜接。為我國鐵路中,唯一由國人自行經營之線路。京張鐵路于1909年通車后,繼續向西延展,1916年修筑到綏遠省(1954年已撤消該省,劃歸內蒙自治區)。該路自北平市西南之豐臺起,至綏遠歸綏縣止,舊名為京綏鐵路,1928年更名為平綏鐵路。。
平綏鐵路路徽設計奇妙,路徽圖案由北平和綏遠英文Peiping、suiyusn首字母“p”“s”與鐵軌斷面以及機車連接部分掛鉤圖案組成,充分體現出鐵路的特別之處。
九、東北鐵路徽記

東北鐵路路徽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7月25日,在哈爾濱成立東北鐵路管理總局。總局局長陳云,政委李富春、陳正人,副總局長呂正操和郭洪濤、馬鈞、陳大凡??偩种苯宇I導在東北組建的各鐵路管理局。同年8月,東北鐵路管理總局改屬東北行政委員會,呂正操任總局長兼政委。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后,東北鐵路管理總局遷至沈陽。 東北鐵路局路徽,由鐵軌斷面、繁體字“東”和“北”字疊加組成,渾然一體。
十、沈陽區鐵路管理局徽記

沈陽區鐵路路徽
沈陽區鐵路管理局,是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交通部為了便于恢復交通和易于接收,按日偽原劃分各區分別接收。接收工作告一段落后,路局按照交通部制定的鐵路分區管理辦法,以原有干線為基礎,將毗連線路悉數合并,成立的區域鐵路管理局。
沈陽區鐵路管理局路徽,主題元素為車輪和飛翼。
十一、京滬區鐵路管理局徽記

京滬區鐵路管理局路徽
京滬區鐵路管理局,也是抗日戰爭勝利后,按照國民政府交通部制定的鐵路分區管理辦法,成立的華中鐵路管理委員會,并于民國34年10月接收日偽“華中鐵道株式會社”所轄的鐵路。民國35年3月,交通部下令改稱“京滬區鐵路管理局”。 京滬區鐵路管理局下設工務、機務、運務、營業、材料、總務、會計、警務等八處。所轄京滬、滬杭甬兩干線和虬江碼頭、日暉港等支線,線路總長1103公里。
京滬區鐵路管理局路徽為機車的正面輪廓,除有緩沖梁和鋼軌外,還設計了帶有輪緣的車輪,除此之外,路徽整體形狀還可看成為一個漢字的“京”字。這一路徽的設計,已經非常近似現今的鐵路路徽了。
在一部1947年拍攝的,由張駿祥導演,白楊、張雁、金焰等主演的電影《乘龍快婿》片尾中,就曾出現過該路徽的圖案。由于1947年就出現的京滬區鐵路徽標已經涵蓋了新中國鐵路路徽的全部內容,由此而產生了新中國鐵路路徽為后來者“抄襲”之作的說法,現在看來此說法也不無道理,至少是借鑒了該徽記的部分元素。

電片《乘龍快婿》截圖
十二、平津區鐵路管理局徽記

平津區鐵路路徽
抗戰勝利后,全國鐵路實行干線區管理制,平津鐵路遂改為平津區鐵路管理局。該路徽圖案1946—1949年使用。該路徽的設計,很難與鐵路產生聯系。平津區鐵路管理局路徽由代表北平的中心圓與表示區域內的長城垛口狀組成,中心圓內輻射出的三條直線,分別代表京山、京包、京古(古北口)三條穿越長城的鐵路。
十三、新寧鐵路徽記

新寧鐵路路徽
新寧鐵路由歸僑陳宜禧倡導、投資和籌款并自任總工程師修建的新寧鐵路,于1913年竣工。新寧(現廣東臺山)——江門,包括支線長133 km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新寧鐵路便成為日軍空襲的目標,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后,國民政府為防日軍利用鐵路推進,下令拆毀鐵路。
新寧鐵路路徽采用繁體字“寕”經藝術變形而成,也是頗具特色的設計。
十四、東清鐵路(中東鐵路)徽記

1896年,滿清朝廷與沙俄政府簽訂《中俄密約》,俄方攫取了在中國東北的鐵路修筑權.
1898年8月,東清鐵路破土動工,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由六處同時開始相向施工。北部干線(滿洲里到綏芬河)和南滿支線(寬城子至旅順)及其他支線,全長約2500多公里,采用俄制1524毫米軌距,干支線相連,恰如“T”字形,分布在中國東北廣大地區。
1903年7月,東清鐵路通車,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得以穿越中國境內而便捷抵達終點—遠東重要城市海參崴,為今后調集軍力、運送各類物資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俄戰爭(1904 年)后,沙俄把南滿鐵路的長春至大連段轉讓給了日本。
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國,由于政體的改變,寬城子(長春)以北的中國東清鐵路路段遂改稱“中國中東鐵路”,簡稱“中東鐵路”。
蘇聯十月革命后,中東鐵路一度為沙俄在東北的殘余勢力所盤踞。他們利用鐵路上的軍隊,反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這時候的蘇維埃政府,因內憂外患,無暇東顧。1920年3月,中東鐵路的工人發動罷工,要求沙俄原來任命的鐵路局長辭職,斗爭非常尖銳激烈。在這種情況下,這年10月,中國政府下令接管中東鐵路,限令舊俄局長去職,宣布與舊俄斷絕一切關系,并將“中國中東鐵路”改稱“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路”。同時聲明:中國政府暫時代替俄國政府管理中東鐵路,直到中國政府正式承認蘇維埃政府,彼此商定該路辦法后為止。中國政府的這一態度雖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反對,但受到蘇維埃政府的歡迎,為以后兩國關系談判和恢復邦交創造了條件。
1924年5月31日,中蘇通過談判在北京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以及《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大綱協定”簽訂后,蘇聯在中東鐵路上的權益得到正式恢復,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了東北,中東鐵路處于日軍包圍之中,使蘇聯感到極大不安。蘇聯為了緩和同日本的矛盾,于1933年5月2日,提議把中東鐵路賣給“滿洲國”(實際上是日本)。雙方進行了近兩年的談判,于1935年3月24日蘇聯以1億7千萬日元把中東鐵路及其一段支線賣給了“滿洲國”。
1945年8月,中東鐵路改稱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由中蘇共管。
1952年12月31日,結束中蘇共管,中東鐵路完全由中國收回,歸中國所有。
東清鐵路的路徽是由一條代表清政府的龍和代表沙俄的車輪與羽翼組成的飛輪,飛輪則取自沙皇俄國鐵路路徽之一部分(沙俄鐵路路徽是在其國徽的基礎上加一翼輪而成)。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國,東清鐵路后改為“中東鐵路”。1915年8月29日,沙俄政府單方面公布了新的中東鐵路路徽,該路徽將原東清鐵路的路徽中的龍去掉,直接改為代表沙俄路徽中的飛輪。1924年,蘇聯在中東鐵路上的權益得到正式恢復后,遂開始采用蘇聯鐵路的路徽,即體現的是以工業為主導的含意,在黨徽映照下,一對相交的鐵錘和卡尺圖案。1935年3月24日后該路段屬“滿洲國”。1945年8月,東北光復后,蘇聯又恢復了該路段的經營權,于是,這一時期的路徽又改為蘇聯鐵路路徽。之后中東鐵路又改稱中長鐵路,由中蘇共管,路徽遂又改為由漢字“中”和“镸”,與一對相交的鐵錘和卡尺圖案以及俄語中國長春“Китай , Чанчунь” 首字母“К”“Ч”共同組成中長鐵路徽記。
十五、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徽記

1905年,日俄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俄國遂將中東鐵路長春以南至旅順段讓與日本。于是日本于1906年(日本明治39年)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并在6月7日,以日本天皇名義發布第142號飭令,公布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之件》,11月26日在東京正式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みなみまんしゅうてつどう),簡稱“滿鐵”。英文名字 South Manchuria Railways Co.,簡稱為SMR。資本金2億日元,日本政府以實物投資承擔一半,另一半股份主要來自日本皇室、貴族、官僚。首任總裁為后藤新平男爵。1907年,總部從東京遷往大連。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在偽首都新京設特別本部,成為實際上的總社。
滿鐵路徽是1907年由日本東京遷抵大連后設計的。滿鐵路徽的含義是由英文“滿洲”一詞Manchuria的首字母“M”,與鐵道道軌的橫截面,組成的形似火車機車正面的圓形圖案。
后來的滿鐵社員消費組合徽記,在滿鐵徽記的基礎上,加以修飾,用一變形的漢字“消”字,將滿鐵徽記圈于中間,表示其為滿鐵消費組合。
十六、“滿鐵”鞍山昭和制鋼所徽記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政府在其軍部的支持下,將鞍山制鐵所改組為鋼鐵聯合企業“鞍山昭和制鋼所”,隸屬于“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為“滿鐵”全額子公司。因此,在徽記的設計時圍繞著“滿鐵”徽記的設計思想,充分考慮體現“滿鐵”的特色,圍繞著“滿鐵”徽記而設計,于是在“滿鐵”徽記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將代表“滿洲”的“M”改變一下形式,加以藝術化,與原來滿鐵標識中鐵軌的橫截面從新結合,設計出滿鐵鞍山昭和制鋼所新徽記。該徽記為英文“滿洲”單詞Manchuria的首字母“M”的形狀加以藝術化(另一含意馬鞍形山),與一鐵軌橫截面合成,意為服務于鐵路。
十七、滿洲鐵路總局徽記

1933年3月1日,“滿鐵”在沈陽設“滿洲鐵路總局”,經營偽滿“國有”鐵路和新建、在建鐵路、港口、水運、及其所有附屬的土地、礦山、學校、醫院、旅館等事業。1936年10月,滿鐵又將原來的鐵道部以及其經營的鐵路總局、北鮮鐵路管理局等合并,成立了“滿洲鐵道總局”,下設經理、營業、輸送、工作、工務、建設、警務7個局,并管轄5個鐵道局和兩個鐵道事務所以及鐵道學院和鐵道研究所。局長由“滿鐵”副總裁兼任。
偽滿洲鐵路總局徽記,由一鐵道道軌的截面圖案與一祥云組成一漢字“王”的形狀,其意為“王道平平”。取《尚書·洪范》中:“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十八、偽華北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徽記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大舉入侵中國,在占據控制華北大部分地區后,拼湊了偽華北傀儡政權。并于1938年11月設立了華北開發株式會社,作為其統治華北經濟的總機關。1939.年4月,又宣布鐵路歸偽華北政權“國有”,在北平成立了以日偽政權“合辦”的所謂的“華北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金為3億日元,其中,偽華北政權3000萬日元、華北開發會社15000萬日元、“滿鐵”12000萬日元?!皾M鐵”雖占40%的股權,但實際控制著包括人事技術的大權,并且從總裁到職員均由滿鐵轉入。
華北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的路徽,采用一只疾駛的車輪圖案,意欲其不斷擴張的野心。
十九、偽華中鐵道株式會社徽記

華中鐵道株式會社是抗日戰爭爆發以后日本在上海設立的壟斷華中地區鐵路事業的組織。1939年4月在上海北四川路新亞旅館設立。資本5000萬元,中支那振興會社投資2500萬元,偽維新政府投資1000萬元,其余部分由日本制鐵、日本車輛、日立、住友等22家日本企業投資?!熬S新政府”特殊法人,主要經營華中地區的鐵路和公路的交通運輸事業。經營的鐵路有上?!暇?,蘇州—嘉興,南京—蕪湖,浦口—蚌埠,上海—杭州,上海—吳淞,南上?!埲A各線。經營的公路主要有上?!獮g河,上海—嘉定—太倉—常熟—無錫—常州—句容—南京,太倉—昆山,常熟—蘇州,蘇州—嘉興,蘇州—光福,南京—淳化,南京—溧水,蕪湖—當涂,杭州—余杭,浦口—六合,共11條線路。日本投降后,該路由國民政府交通部成立的華中鐵路接收,1946年3月1日,改稱“京滬鐵路管理局”,管轄京滬、滬杭、京贛等線。
偽華中鐵道株式會社徽記,由一鐵軌橫截面與一飛翔的翅膀形狀圖案組成一漢字“中”形,代表華中鐵道株式會社。
二十、新中國的鐵路徽記

現行的中國的鐵路路徽,是當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于1949年5月,向社會各界公開征集的鐵路路徽圖案式樣,在1個月的時間里共征集到應征稿件達3200余件。并在鐵道部舉辦展覽會,邀請專業美術工作者和鐵路職工投票評選。鐵道部還專門成立了路徽圖式審查委員會,經過反復審查后,經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篩選,呈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財經委員會批準,最終,陳玉昶設計的鐵路路徽被采用。陳玉昶(1912年———1969年),滿族,遼寧沈陽人。1938年畢業于日本山口高等商業專門學校,1949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任職,1961年調吉林省交通廳工作,1966年調吉林省汽車修配廠工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日,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成立。1950年1月19日,鐵道部發出《制定中國人民鐵道路徽圖案式樣分發全國各鐵路一律制用》的鐵道部令。這項部令頒布了中國人民鐵道路徽標準式樣圖案和胸章、帽徽、紐扣、會場及建筑物裝飾圖式的比例尺寸,并對路徽圖案的含義專門作了說明:路徽整體圖案代表機車正面;外圈人字形代表人民;“工”代表鋼軌的橫斷面,進而代表鐵道;整圖意義表示人民鐵道。
二十一、臺灣鐵路徽記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臺灣單獨設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1887年初,劉銘傳以加強防務、開展商務為由,上奏朝廷請求重建臺灣鐵路并獲準。1887年春,劉銘傳正式主持修建,選定臨時省城臺北西約8公里的大稻埕作為鐵路樞紐,往東北到基隆,往南經過彰化(計劃中的新省城)直到原先的舊省城臺南府。由于筑路器材主要購自英、德兩國,工程設計也聘用英籍工程師,所以鐵路采用的是英國標準。3月,臺灣的第一條鐵路終于破土動工了。 1891年秋,臺北基隆段完工;1893年,又完成了臺北至新竹的線路。從基隆到新竹共設車站15處,開辦了直達班車,使用命名為“騰云”、“御風”、“超塵”和“掣電”號4臺機車牽引。 臺灣鐵路路徽的設計,是由一個漢字“臺”字與一鐵道道軌的橫截面圖案,共同組成一圓形圖案。
縱觀我國鐵路徽記的歷史,從中不難看出,徽記與徽記之間都有著內在本質的聯系。難怪有人質疑現行的鐵路徽記有剽竊解放前京滬區鐵路局徽記的嫌疑,因后者“已經涵蓋了新路徽的全部元素”。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國有鐵路的路徽與中東鐵路徽記,二者圖案也驚人的一致。從時間上看,中東鐵路徽記的出現早于民國國有鐵路徽記八年多的時間,也難免被誤認為有抄襲之虞。關于這一問題,由于舊中國鐵路分屬于列強各國的勢力范圍,加之不斷受外族侵略、國內軍閥連年混戰,史料的記載缺乏連續性和準確性,使人難以對此問題作出具有說服力的結論。但單從各個徽記圖案之間表面的主體元素來看,這其中確確實實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F且不說“抄襲”,但從其間的相似或近似的設計圖案中,都存有各自的借鑒演化痕跡。對原有方案進行總結和改進,并施以部分添加、增減,汲取其精髓,亦可視其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正確對待外國文化成果,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也不失為再創作的過程。
關于中國鐵路徽記的創作及演化的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四個系列:
一、純中國式,特點:均由漢字及英文字頭組成機車圖案。

京奉鐵路徽記 京寧鐵路徽記 吉敦鐵路徽記
二、日殖滿鐵式,均有軌道橫斷面圖案。

滿鐵徽記 新寧鐵路徽記 平隨鐵路徽記

京滬區鐵路路徽 新中國鐵路徽記 東北鐵路徽記

滿鐵鞍山制鐵所徽記 “滿洲”鐵路總局徽記 偽華中鐵道株式會社徽記

滿鐵消費組合徽記 臺灣鐵路徽記
三、沙俄式,特點:均有飛輪或車輪圖案。

沙俄鐵路徽記 東清鐵路徽記 中東(東省)鐵路徽記
民國時期國有鐵路徽記 津浦鐵路徽記(1) 津浦鐵路徽記(2)
津浦鐵路徽記(3) 京滬鐵路路徽 吉長鐵路徽記

偽華北交通(鐵路)徽記 沈陽區鐵路徽記 平津區鐵路徽記
四、蘇聯式,特點為:均有一對相交的鐵錘和卡尺圖案
 蘇聯鐵路徽記 中長鐵路徽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