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郭橐駝傳》課堂實錄(湖州市第三屆高中語文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生:《莊子》。 師:在《莊子》中記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德充符》中記載著這樣的個人物: 魯有兀者王駘(tái),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 闉(yīnqí)跂支離無脣(chún)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dòu)肩肩。 (兀者:斷足之人;闉跂支離無脣:曲足、駝背、無唇之人;脰:頸項;肩肩:瘦小的樣子。) 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畸形殘疾卻有過人的本領。我們猜猜看,他們是真實的人物還是虛構出來的呢? 生:虛構的。 師:莊子正是用夸張的手法告訴我們只要有過人的本領,形體上的缺陷就會被忽略。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柳宗元筆下的一位駝背種樹人郭橐駝。 請每一位同學出聲讀一遍文章,遇到不認識或不確定的字請你舉手向我示意。(學生自由讀文章約4分鐘。) 下面請大家一起讀一遍文章。(約3分鐘) 這位郭橐駝和《莊子》中的這兩個人物有哪些相似之處? 生:郭橐駝的身體也是殘疾畸形的,也有過人的本領:樹種得好,而且還懂政治。 師:郭橐駝的為人怎么樣? 生:他是個駝背,鄉里人給他取外號“駝”,他不僅不生氣,還說“甚善,名我固當”,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駝”。可見他很豁達、樂觀,這種自信也許正暗示著他也許是個“世外高人”。 師:很好,橐駝的為人確實是形丑而豁達,身殘而自信。 橐駝種樹種得極好,我把它概括為:天下奇絕。請一同學來讀一讀第二段,其他同學們來找一找“絕”在哪里? 生:“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無論是把樹作為觀賞的豪富人還是賣果子為生的人都爭著雇傭他,可見他的技術很全面。 生:“或移徙,無不活”,我們常說“樹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駝種的樹移植了還能活,這也是他奇特之處。 生:“碩茂,早實以蕃”,他種的樹枝繁葉茂,結果早且多,說明他種的樹質量高,品質優。 生:“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別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這是他的獨門本領。 師:看來,郭橐駝種樹有“四絕”:一絕——技術全面;二絕——樹挪能活;三絕——樹品質優;四絕——獨門本領。 郭橐駝不僅樹種得如此之好,而且還懂得為政之道,他是如何將植樹之道移之官理的? 生:他先將自己植樹和他植者植樹進行對比,然后再將將他植者植樹和官吏為政的表現兩者加以比較的。 師:請同學們將找一找寫他植者植樹和官吏為政的表現的句子,并用筆劃出來。請全體女同學讀一讀他植者植樹的表現,請全體男同學讀一讀官吏為政的表現。 誰來說說他植者植樹和官吏為政的哪些表現是相似的? 生:他植者植樹:“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與此相似的官吏為政的表現有:“旦暮來而呼”,“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并且還“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師:如此植樹和治民,結果如何? 生:他植者的結果是勤慮害樹,官吏治民的結果是繁政擾民。他們的共同點是“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勤勞反而壞事。 師:文章最后,問者說:“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你認為養樹術和養人術分別是什么? 生:養樹術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養人術應該是“順民之性以養其民”。 師:如果我把故事中的兩句話:“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抽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為從種樹到為政之道作者用了類比的方法,兩者表現相似結果才相似。如果抽掉了這兩句就不能推出勤慮害樹這個結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與此相似的官吏為政“繁政擾民”這個理了。文章主旨的出現就會顯得很突兀。 師: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由此我們知道,寫一篇文章,要從前面的一個故事得出后面的一個道理,應該寫出它們的相似點。 看來,這位種樹的郭橐駝確實厲害,能從養樹之術推知養人之術。那么,這位究竟郭橐駝是真有其人還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討論) 生:我認為是真實的。因為文章的題目是《種樹郭橐駝傳》,說明這是一篇傳記,并且有具體名號、籍貫、職業等。 生:我認為是虛構的,因為只知道他的綽號而不知其真名,種樹的水平好得太神奇了,更何況一個普通種樹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點違背常理。 生:我也認為是虛構的,它不像一篇傳記,更像一則寓言。作者痛恨繁政擾民的現象,但在古代直言進諫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所以作者借助一個種樹的故事來警示統治者要順民之性,讓百姓休養生息。 師:從形式上看,它確實是一篇傳記;但從內容和寫作方法上看來,它應該是一則寓言。所以,本文應該是以傳記包裝的寓言,或者說是寓言體的傳記。郭橐駝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學者的觀點是這樣的: 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 “設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點,為了明理所設之事既可是真實的,又可是虛構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為了表明對繁政擾民的痛恨而虛構了一個橐駝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確實有那么一個駝背的種樹人而引發作者寫這樣一篇寓言。所以,認為郭橐駝是真實的或是虛構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駝。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則更進一步說它是“幻設為文”,“以寓言為本”。魯迅先生認為他是虛構的。既然是虛構的,我想把這個郭橐駝的故事進一步夸張:“橐駝所種之樹不需幾年就能長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結果”,這樣好不好? 生:不好。雖是虛構,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張,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腳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腳了。 師:我們寫文章,為了要表明一個道理,也可以學習設事明理的寫法,所設之事既可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像前面《莊子》里的兩個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沒關系,只要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這故事和所要表達的道理相似,寫好它們的相似點。 這亦真亦幻的郭橐駝能將植樹之道移之官理,我們同學們能否將所領悟到的寫作方法移之寫作實踐呢?請大家做一個小練習。請根據由事到理要寫好相似性的方法,給散文《一棵核桃樹》加一個結尾的句子。(印發講義《一棵核桃樹》,學生看文章、寫句子。) 一棵核桃樹劉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從用籬笆圈起來,邊上就長了一棵樹。由于不妨礙種菜,一直就沒動它。后來,菜地荒了,籬笆沒了,門前就多出一棵樹。 孩子兩歲時,去了一次鄉下。回來問我:“媽媽,爺爺院子里有一棵棗樹,我們家的這一棵也是棗樹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經孩子一問,就會顯得非常復雜。聽了兒子的問話,我頓時猶豫起來。我還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樹。于是每有人來,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問他們是否認識那棵樹。 一天,農校的一位朋友來了,喝茶敘舊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這棵樹你該認識吧!”他審視了一會,說:“這是一棵李子樹,一看葉子就知道。” 當天晚上,我告訴兒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們家的那棵樹是李子樹。” 寒來暑往,日復一日。李子樹一天天長大。就在孩子從幼兒園升小學的那一年,它開花了。此時,適逢爺爺從鄉下來。他看著房前的李子樹,說:“今年你們有櫻桃吃了,你看你們門前的那棵櫻桃樹,花開得多茂盛。”“老爺爺,那是一棵李子樹。”兒子給爺爺糾正。 “傻孩子,李子樹什么樣子,我能不知道嗎?你們家的這一棵是櫻桃樹。”爺爺給兒子糾正。 被我們叫了3年的李子樹,原來是一棵櫻桃樹。 爺爺走后,櫻桃花開始飄落,幾粒青色的果實開始顯露出來。 就在兒子等著吃櫻桃的時候,不知是因為當年的雨水太大,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樹上看得見的幾個果子開始脫落,直到一個不剩。那棵樹從此再沒人關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聽說開發公司要在這兒蓋一棟大樓。一位劃線員在那兒喊:“這是誰家的核桃樹,要移趕快移走,明天挖掘機就來了。” 明明是我們家的櫻桃樹,怎么又成了核桃樹?我從家里出來,說:“那是我們家的櫻桃樹。” “櫻桃樹?我沒見過櫻桃樹,還沒吃過櫻桃嗎?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掛著一顆核桃。”劃線員邊說,邊順手指向樹梢。 那兒確實掛著一枚小小的核桃。我們家房前的那棵樹,不是一棵櫻桃樹,它是一棵核桃樹。 10年過去了,每次想起我們家的那棵樹,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這棵樹多次被我們張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們證實了它的真實身份。 有時我想,這棵樹是不是上帝派來向我作某種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寫好后交流。) 生:看一個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樣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質。 生:也許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實,大家照樣會懂得你的價值。 師:兩位同學的結尾都很契合這個故事,都符合我們今天講的相似性的原則,尤其是第二位同學的結尾已非常接近作者的原文。讓我們來看一看作者的結尾:“作為一個人,你必須奉獻出自己的果實,否則在這個世界上,沒誰會真正認識你。” 今天我們通過對《種樹郭橐駝傳》這一篇寓言體傳記的學習,掌握了一種由事入理的寫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寫作實踐中還能記得,還能運用;并祝每一位同學在在自己的生命樹上結出累累碩果! 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寫作背景。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2.明確本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過程與方法:大聲誦讀、積累歸納、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預測】: 1、本文寓意的理解。2、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種樹之理來談為官治民之道的。 【教具】:多媒體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學主張,對當時的“古文運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他的許多作品,體現了這個主張,為當時散文的寫作樹立了榜樣,我國散文史上,他的貢獻是很大的。 2、體裁 傳:文體的一種,即人物傳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 本文:——郭橐駝“順木之性,以致其性”的養樹方法,說明順民之性以養民的道理 3、寫作背景: 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學習過程】 一、課前自學,基礎過關(A級) 大聲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理解大意,借助課下注解,獨立完成文言知識積累題目,并在課本上做好批注。 二、導入新課:由中國古代文人的愛好導入。 晉朝陶淵明愛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朝大詩人李白愛酒,杜甫有詩云“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蘇軾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唐朝的柳宗元愛樹,他不僅愛種樹,更能從種樹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篇《種樹郭橐駝傳》。 三、誦讀作品,整體感知(B級) 1、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要求:仔細聽,認真看,心里讀。)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課文。 四、合作探究、小組展示(C級) 第一段:交代郭橐駝名字的由來 1、本段寫什么? 2、介紹身世側重介紹名字,“駝”并不雅, 為何駝要自稱? 3、重點字詞: 故鄉人號之“駝”。故:所以 因舍其名:因:于是 第二段:郭橐駝種樹的特殊技能 1、駝種樹本領如何,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2、本段寫駝種樹本領全面高超,是種樹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3、重點字詞: 駝業種樹 早實以蕃 第三段:暢談種樹經驗 1、郭橐駝總結的種樹方法是什么? 2、他認為種過后應采取什么態度? 3、他對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如何評價的? 4、其他種樹的人往往怎樣做?結果如何? 5、本段用了什么方法? 6、本段分幾層意思?(自己、他人) 7、重點字詞: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凡植木之性 其蒔也若子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碩茂:使動,使之高大,使之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日:一天天地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不若我 1、“問者”問“養樹”后,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2、駝是怎樣評價,描述官吏煩令擾民的? 3、“他植者”的種樹與“長人者”擾民的有何相通之處?(對比) 官:名做動,做官 煩:使動,使……繁多 聚:使動,使之聚合。 病:窮困。類:類似。 第五段:問者意外收獲 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 (傳其事以為官戒) 主題:本文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民治道,但文章卻不是進行理論上的辨證,而是巧妙地通過給郭橐駝立傳,通過駝介紹養樹的經驗,再把養樹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養樹”與“養民”聯系起來,形象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 五、課堂小結與梳理(從知識、學法、情感等方面談自己的收獲) 以寓言的方式進行諷諫,是中國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層統治者提意見的傳統做法。文章用“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養樹方法。委婉含蓄地說明順民之姓以養民的道理。揭露并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煩令對百姓的搔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 六、當堂檢測: 閱讀下文,寫一段評析文字。 出示投影: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已病矣。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參考答案: 本文借一種善于負重而好爬高的小蟲,辛辣地揭露和嘲諷了那些達官貴人覬覦高位,貪婪成性,惟利是圖的本質。抨擊了當時腐敗的吏治。全文描寫生動,諷刺尖銳,社會意義深刻。 七、課后反思 1、同學們,這這節課我們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識? 2、還有哪些地方比較難懂或者沒有學懂?是什么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