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盛澤中藥鋪甚多,諸如養和堂、養生堂、保和堂、太和堂、仁壽堂、益壽堂、存天德、同心德、萬源堂、天和堂、天生堂、泰山堂、介壽堂等十余家。此中規模最大者當首推百年老店養和堂。 養和堂藥店是盛澤鎮上的百年老店,系浙江寧波人洪北堂所創設。按照1950 年7 月盛澤鎮工商登記冊的記載,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始創。另據老職工施永福回憶,他15 歲(虛齡)進店當學徒時適逢該店六秩生辰,2004 年 而養和堂第三代業主洪賢廷之妻 ![]() 養和堂坐北朝南,門面高大軒昂,用巨磚砌成,磚縫間嵌水泥。墻身厚實堅固,中為拱形石庫門,裝有兩扇鉚有鐵釘的鐵皮門,甚是牢固。門旁懸掛七尺金字招牌,上書“洪養和堂”,店名取自“養其天和”,其前再冠以洪氏家姓。門框兩側裝有鐵柵。店之四周高筑風火墻。進門為面闊三間的石板天井,其上為隔絲玻璃天棚,雨天可以不濕腳。夏日里張掛薄綢縫成的天幔,遮陽防曬。
在大店堂里,面對天井設一高大柜臺,為病家贖藥的飲片柜臺。店堂內掛一副楹聯,上聯是“修合丸散無人見”,下聯是“良心自有天知曉”,以示其經營作風和商業道德。 飲片柜臺東側為一寬闊過道,沿墻放置靠背長椅供病家候診取藥時休息。墻上掛有“西洋人參”“朝鮮別直”“四川銀耳”和“南海燕窩”等名貴藥材的金底黑字小招牌。 過道盡頭又一天井,亦有天棚構筑,面積略小,之后是小店堂,其柜臺略見低矮,專賣丸散膏丹,堂內懸掛“不二價”橫匾。小店旁設財神堂,兼作洽談室,接待前來兜銷的各路藥商。冬季則成為看參房,接納顧客看貨購買人參、阿膠等滋補藥品。財神堂內擺設紅木太師椅和茶幾,墻上懸掛大理石山水掛屏,甚是雅致。 大小店堂之上均為樓房,前樓供職工住宿,后樓為店主內宅。后樓之后為堆棧、制藥工場和煎藥房等輔助房屋,其上建有面積頗大的木板曬臺,用以晾曬原藥。另設廚房供全店膳食。 養和堂恪守商業道德,講求信譽,每月初一、月半按招牌上言明打九折外,其余均不二價。對于藥物質量,首先嚴把原料關,對各地藥材行商前來推銷的原藥,留樣訂貨,到貨后由把作師傅驗過,若與來樣不符則退貨拒付。養和堂亦派員外出采購,也得貨比三家,擇優購入。其柜上配出的飲片和成藥、滋補藥品不降等、不摻雜、不克扣分量,贏得了顧客信任,其包藥紙角上蓋有松鶴圖案的朱砂印章,以示識別。湯藥還可免費代煎,裝于小型保暖瓶中,派學徒于當日送往病者家中,最多時日送二百余方。養和堂常年自制成藥如紫雪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鵝毛管眼藥、白玉膏、狗皮消腫膏、枇杷露、雪梨膏、益母膏、猴棗散、豆花露、八珍糕、癬藥膏和小金丹等。夏季應時吊制金銀花露、地骨皮露、菊花露等清涼解暑飲料。入冬后則熬制阿膠及十全大補膏。亦可應顧客之邀,備料派工到主家代煎代熬各類滋補品,稱之為“出合”。由于養和堂之飲片、成藥及滋補藥品質量上乘,所以在民國時期盛澤鎮10 多家國藥店競爭中占有優勢,執同行業之牛耳。除盛澤本地外,近處的壇丘、南麻、嚴墓、梅堰,以及浙江虹陽、桃園、王江涇、新塍和下塘各鄉鎮的病家亦慕名前來,甚至委托航船主持處方代為贖藥。養和堂還邀擅治傷寒癥的中醫楊勤之父子坐堂,便利病家,所開方子是否在店內抓藥不予強求,然一般處方大多在店內配制。 20 世紀20 年代末,養和堂業務極為興旺,便在十字弄增設分店,取名“洪養生堂”,二開間石庫門面,建筑式樣如養和堂,但店內僅設一只柜臺,不設工場,原藥及成藥均由總店派送。 ![]() 全盛時期養和堂有職工二十七八人,養生堂有六七人。鑒于老板是寧波籍,賬房是南潯籍,鄉緣所系,店員中亦以該兩地人為多。職工論資排輩,店堂分頭柜、二柜、三柜等,工場則分頭把(刀)、二把、三把等。除此還有廚師二名,一名兼司磨(藥), 一名兼送飯(送至養生堂)。另有學徒多名,三年滿師,滿師后若留在店里,起點月薪銀幣六元。店員本人生病可自行抓藥,店方不收費。店內貴重藥品如麝香、羚羊角、犀牛角、牛黃及劇毒藥砒霜等均指定穩健店員專職保管,收發均有賬可查。 養和堂營業時間較長,從清晨一直到晚上戌亥之交(20 時之后)。打烊之后有店員在店堂內值班,病家有急病可以敲門,店員打開小門框接過方子抓藥。如病人告以癥狀,一般店員也能應急,先配一些急救藥,緩解病情,使病人延至翌晨就診。酷暑天氣,痧氣流行,日夜免費發放痧藥是養和堂的善舉之一。養和堂值堂店員在柜臺內小桌上就餐,如有顧客則立即放下飯碗接待,從不怠慢顧客。 1956 年養和堂實行公私合營,改稱為吳江縣醫藥公司盛澤商店養和堂門市部。 1927 年壽山藥房首設于東廟橋南堍,至20 世紀40 年代全鎮西藥房發展至12 家,除售賣西藥外還有代理注射業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