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戰爭并不是無緣無故,大國占領小國,除了利益別無其他。但縱觀歷史,有些地區本來就是雞肋,資源貧乏,但卻成了大國的“香饃饃”,著實讓人不解。 比如有個小國,國內資源并不豐富,而且氣候干燥,遍布沙漠荒嶺,并不是人們向往的生活之地。但近百年來,有三個崛起的帝國,在這里爭來爭去,卻沒能征服此小國,令人詭異。 從地緣上看,有些國家由于瀕海臨江,地理位置很重要。但這個小國“四不靠”,純粹的一個內陸小國。為什么這些大國還爭來爭去呢? 其實回過頭來看,之所以大國能揪住這樣的“雞肋”小國不放,最終目的還是利益。而大國在這里用兵,也能看出小國的地理位置比靠海的國家還要重要。 這小國就是我國“小鄰居”阿富汗。之所以稱為“小鄰居”,就是因為連界線最窄,只有一條狹長的走廊相連,而且面積不大。 別小看阿富汗,這可是一個古老帝國,當年這里曾形成一個很大的帝國貴霜帝國,這個帝國崛起于公元1世紀,在我國史料中都有記載。公元5世紀,一個令人生畏的游牧民族嚈噠人擊敗斯薩珊王朝,以阿富汗為中心也建立一個強大帝國,后來嚈噠人被波斯人和西突厥所滅,但不屈不撓的嚈噠人后裔卻留在這里,并與不同民族相融合,成為另一個好戰尚武的人種帕坦人。 阿富汗歷史雖然歷經各個王朝爭奪與變遷,但那時還沒有所謂的地緣之說,只是兼并與被兼并的關系。但近代以來,特別是歐洲日不落帝國英國崛起后,開始把目光盯向這里。 英國殖民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后,英國人認為阿富汗位置絕佳,因為向西就和中東及非洲連在一起,向東就也能把中國西部納入殖民地,向北可以與俄羅斯爭奪中亞。 英國人來了,阿富汗人抗爭,并在19世紀時,三次擊敗英國的殖民入侵。英國并沒有放棄,進入20世紀,英國人與沙俄在阿富汗展開的爭奪,但沒分出勝負,二戰結束后,蘇聯介入阿富汗。 1979年,蘇聯干脆直接派兵占領。同時,美國也不甘示弱出錢出武器支援那些抗蘇阿富汗人。 10年后,蘇聯也如英國一樣無功而返,灰溜溜的回到蘇聯。蘇聯撤出后,阿富汗總算出現沒有大國干預的自由空間,但美國并沒有忘記這塊地方。 又過了10多年,美國總算找到一個借口,發起了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進軍阿富汗的目的。但現在15年過去了,依舊陷在里面沒能脫身。 縱觀這三個大國在阿富汗“折戟沉沙”,既有自身的戰略考量,也有阿富汗人那種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中國在歷史上與阿富汗交往很多,但作為鄰國與阿富汗并沒有任何沖突和矛盾,也沒有陷進阿富汗內部紛爭,這就給了阿富汗留下好印象。現在阿富汗依舊戰亂沖突不斷,但阿富汗也渴望和平穩定,無論臺上的還是臺下的都信賴中國,希望中國在阿富汗重建發揮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