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書先生 ID/ 01 前天晚上,葉子打電話告訴我:她被公司辭退了。為了慶?!白杂伞保埼疑钜钩鰜砼闼黄饠]串。我拗不過她的堅持,便收拾東西出了門。 等到了燒烤店之后才發現,原來被葉子叫來作陪的人,并不止我一個。一張不大不小的圓桌上,圍坐著一圈被她挖過來的好友。 終于等到人全數到齊,葉子才像是倒豆子似的在飯桌上憤怒地吐槽起他們老板的光榮事跡來。 原來,葉子從剛畢業的時候,便一直在前公司工作。他們公司規模小,人也少,老板就是直屬上司。 因為同是年輕人的緣故,一向比較平易近人,常常和他們打成一片,甚至周末的時候還會請他們到家里吃自己親手做的飯。 而就在前不久,老板帶著他們小組一起開會,商量給客戶的方案。 葉子做完報告之后,老板覺得還有可以改動和補充的空間,便提了幾條修改意見,無非是多加一點市場分析之類的。 沒想到葉子卻回答說:
原本輕松的氣氛就這么在老板的臉色中冷了下來。 第二天,葉子就收到了人事部的辭退通知。 葉子憤慨地說:
我和一眾好友在深夜的街頭面面相覷,卻不知道該說點什么。 或許葉子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但她當著眾人的面所脫口而出的“玩笑”,卻置老板的權威于不顧。 其所作所為恰好觸犯了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個忌諱:缺乏分寸感。 正是因為她在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缺失,才讓她喪失了“距離產生美”所帶來的益處。 朋友之間相處尚且如此,就更別提純粹建立在事業基礎上的工作關系了。 02 都說兩個人相處要“親密無間”,但在我看來,“親密”而“有間”才是最好的人際關系。 再好的感情,也要懂得分寸感。這里的“分寸感”并非是指距離的遙遠、態度的疏離,更不是傲慢和不尊重。 分寸感,是指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在相處的時候懂得為他人留出舒適的個人空間。 關于分寸感,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里講過這么一個故事: 你和關系一般的鄰居在外出散步的時候遇到了,互相寒暄打招呼,鄰居禮貌地問你:“吃飯了嗎?” 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回答“剛吃過”“正準備吃”,再順理成章地就此引出接下來的話題。而你卻偏偏要回答說:“沒啊,我得了胃癌,吃不下去飯了?!?/span> 鄰居聽到之后只會覺得無法作答,原本只是泛泛之交,此時卻不知道是應該想辦法來切實地幫助你,還是虛情假意地安慰幾句再離開。 越過了彼此之間那條象征著“分寸”的紅線,只會讓彼此陷入尷尬的境地。所謂的“過猶不及”,實際上就是這個道理。 但在生活中,把握不好分寸感的人卻不在少數,就拿葉子來說吧: 她的性格比較開朗外向,換種說法來提,也就是所謂的“自來熟”。一開始相處的時候,會不知不覺被她的陽光吸引,而一旦待得久了,就會嘗出不對勁來。 路上碰見的人,只要認識,不管關系熟不熟,葉子都會主動湊過去談天說地,不僅把自己的故事一通亂說,甚至連別人拜托她保守的秘密也不放過。 她還經常拜托周圍的人幫她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買早餐、取快遞等等,自己卻總要磨蹭半天才出門。 記得剛畢業的時候,她準備搬到新的城市里,便打電話拜托只見過一面的學長幫忙搬行李。學長第二天有很重要的事情,無法赴約,她便立刻翻臉:
她毫不顧忌的分寸感缺失,終于變成身邊朋友身上沉重的包裹,逼得大家喘不過氣來,最終只能慢慢疏遠。 沒有分寸感的人,入侵了你的私人空間,還覺得你沒有擺出受寵若驚的姿態是你的失禮。 缺乏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其實正是低情商的表現。 03 記得以前電視上的熱播劇《家有兒女》里那個熱情的胖嬸嗎? 自從在新搬的小區里遇見以前照顧過自己的護士長劉梅,一見性格十分投緣,便整日里往對方家里跑。 風風火火的她,在別人的家里也絲毫沒有任何見外。只要看到對方多余的東西,便忙不迭地拆下來往自己家拿,甚至捐給貧困兒童:鍋、鐘表、鏟子…… 而一見對方的女兒學習成績好,連反對的意見都聽不見,便將自己的女兒塞過去讓其輔導功課,走的時候還不忘拿走一個鉛筆盒。 而等到夏東海終于忍不住對胖嬸開誠布公說人和人之間交往要有距離的時候,本以為她聽了進去,結果直接將家當搬了過來,表示要住在這里,和自家丈夫分居一周保持距離。 不免讓人啼笑皆非。 就像周國平曾經在《風中的紙屑》里所說的:
維持一段感情的最好方式,便是給對方恰到好處的分寸感。互相熟悉,卻不過分干涉,切忌交淺言深。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