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從巴顏喀喇山孕育起源,出昆侖,穿大漠,驅流沙,越草原,入河口,一路滾滾西來,奔涌東流,受到巍巍呂梁山脈的阻擋,在老牛灣幾度徘徊,幾番激蕩,最終“敲開”山西的大門急轉南下,沖過龍口,跨越“三門”,環繞鳳凰嘴,東出馬蹄窩,開辟了左帶呂梁、右襟陜北、長達725公里的世界上最狹長的晉陜大峽谷;沖刷出最適宜農耕文化生活、發展的汾渭黃匯聚的“黃河金三角”;奏響了黃河華夏文明的五千年綿延不絕之曲;孕育了壺口瀑布為代表的“黃河魂”和雷鳴般轟響的威風鑼鼓等黃河民俗萬象;留下了中華民族史上最早的“中國”見證——陶峙遺址……。 那方名叫山西的水土就是中華民族最初的故鄉,長久的文明積淀,在這塊土地上形成了異常濃厚、豐富和色彩鮮明的黃河民俗風情。這里,不僅有晉南蒲州梆子的高亢激越,柔婉細膩,也有晉西北民歌、二人臺小戲的詼諧幽默、質樸通俗,更有規模宏大、造型奇特的臨縣傘頭秧歌......



在《山海經》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夏后啟乘兩龍,云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意思是說啟乘架著兩條龍,在三層云的簇擁下,左手打羽傘,右手握玉環。啟的這一出場造型,恰和傘頭秧歌的陣勢,以及傘頭形象十分相似。據說啟把天庭離的樂章《九辯》和《九歌》偷偷帶到人間,編成歌舞表演,傘頭秧歌便是從4000多年前逐漸演化成今日模樣的。


傘頭秧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極富特色,是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其主要流行在黃河流域的晉西和陜北黃土高原,其中尤以臨縣最盛,因此又稱“臨縣傘頭秧歌”。傘頭秧歌的最初功能是祈福和驅邪,歌舞的目的是娛神祈豐年。隨著時代的變遷,秧歌的娛神功能愈來愈淡化,借娛神以娛人的目的愈來愈明顯,且在發展過程中吸收當地民間音樂、舞蹈、民歌、戲曲、雜技、武術等藝術,融合成一種有歌有舞的綜合性民間歌舞藝術。


傘頭秧歌規模宏大,小則百八十人,多則數百人。在傘頭的帶領指揮下,各自施展自己歌、舞、吹、奏才能且井然有序。傘頭秧歌的稱謂,來自于秧歌隊中的主角—傘頭。傘頭是秧歌隊的主帥,既要指揮秧歌隊表演,還要即興編唱秧歌。傘頭一般右手執花傘,左手搖響環。每逢年節,在臨縣一定能看到手舉傘花、扭著舞步、領著一隊人馬唱著秧歌的隊伍。各家各戶、老老少少聽到秧歌隊的虎撐(一種銅質響環)聲,必定跑來圍觀。隨著圍觀者的增加,舉花傘的人開始“現炒現賣”,把周圍的人和景都編成口中的唱詞,且走且唱,見啥唱啥。這一場脫口秀讓人群興奮,現場火爆。這便是臨縣有名的傘頭秧歌表演。

傘頭秧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傘頭必須能夠即興編唱秧歌,傘頭所使用的語言,基本是以臨縣方言為基礎,所述內容貼近生活,為百姓喜聞樂見,這是形成濃厚地方特色的主要因素。一個好傘頭在正月里要編唱成百上千首秧歌,一生中編唱的秧歌更是數以萬計。最能表現急才快才的要數傘頭對唱。傘頭相逢,互相叫唱,可以從日出東山唱到日落西山,群眾叫作傘頭“相鵠”,就如兩雞相斗各不相讓。也正是因為這種即興創作,讓傘頭秧歌的唱詞永遠新奇,永遠無法提前知道它的內容。


作為廣泛流傳的群眾性文娛活動,臨縣傘頭秧歌在歷史上給當地貧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歡愉和樂趣,寓意深刻,唱人唱事入木三分。許多由傘頭即興創作的歌詞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成為民間口頭文學的寶貴資料,現已積累3000余首。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文化理念的反映,政治變革的側影。2008年,臨縣傘頭秧歌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