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臥云岡。在山西運城市南2公里土垣上。坐北向南,面臨銀湖(鹽池),別具風光。唐大歷間以神賜瑞鹽。遂建廟奉之。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奉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大觀二年(1108年)進爵為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賜廟號“宏濟”,大德二年(1299年)加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正號鹽池之神,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萬歷十七年(1589年)改廟號靈祐,十九年重修,清順治、雍正均有補葺。現存主要建筑為明嘉靖十四年遺構。廟前有山門、過殿、中部三座戲臺并峙,東西左右配殿套院,后部三座大殿并列,規模相當,形制類同,殿前月臺順聯,構欄雕刻精致。元明碑石,高可6米,矗立在階前兩側。殿身寬深各五間,四周環廊,重檐九脊頂,殿內梁架規整,檐下斗栱密致,出檐適度,翼角翚飛,勁健壯觀。三殿所奉下一,按明嘉靖碑文載,中殿奉東池神與西池神,東殿奉條山(即中條山)風洞之神,西殿奉忠義武安王之神。 【泛舟禪師塔】 在山西運城市西北5公里寺北曲村報國寺遺址上。寺于早毀,古塔獨存。泛舟為唐代報國寺禪師,圓寂后筑塔祀之。據塔銘記載,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節度使曲環建造。塔為圓形,通高10米,塔基為圓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身有束腰須彌座,磚雕壺門用隔柱相間,中空,正南面開門,門檻、立頰、門額全為石雕,內室六角形,上部為藻井。門側雕有破子欞窗,比例與木構實物近似。塔側鑲有塔銘,記述泛舟生平及其建塔經過甚詳。塔檐逐層疊澀而成,兩層山花蕉葉與覆缽之上為寶珠塔剎,造型古樸,雕刻粗細相間,為我國唐代圓形古塔中的典型實例。 【常平關帝廟】 又名關帝祖祠。在山西運城市南25公里常平村。三國蜀將關羽,山西解州常平里人,鄉人慕其德,于故居建祠奉祀。創建于隋,金代始成廟宇。后關羽歷代追封,廟堂亦隨之重修或擴建,現存建筑多為清代遺構。規模宏敞,布局嚴謹,古柏參天,殿宇壯麗,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廟前牌坊三座,左右木構,中為石雕,兩廂配以鐘鼓二樓。廟內中軸線自前至后,有山門、午門、享殿、關帝殿(又稱崇寧殿)、娘娘殿、圣祖殿等六進殿宇,兩側配以廂房、配殿、回廊,主從有致。在總體布局上,沿襲“前朝后官”之制。關帝殿面闊五問,四周圍廊,重檐九脊頂,殿前古柏分峙左右,殿內本雕神龕裝飾富麗,關羽頭戴冕旒,身著帝裝,凝神端坐于龍椅上,龕內外侍者四人,恭謙微謹。娘娘殿前有垂花門,左右配殿分峙,自成院落。殿寬深各五間,重檐歇山式,前有插廊,內有神龕,關夫人鳳冠霞帔端坐其中,侍音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而立。各像比例適度,面形清逸,衣飾柔麗,神態自若,在清代塑像中此為佳作。圣祖殿位居最后。五開間,懸山頂,內供關羽始祖忠諫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裕昌公、父成忠公及其三祖夫人像,為其他武廟中所未見。廟內東隅八角七層磚塔一座,是為奠祭羽之父母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建造的。廟南古柏蒼翠,石碑林立,乃關氏祖墳。廟內石碑數十通,對關羽封號、關族世襲、廟堂沿革記載甚詳。 【解州關帝廟】 在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背靠銀湖(鹽池),面對中條山,景色秀麗。解州東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原籍,故解州關帝廟為武廟之祖。創建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于火,經十寺年始修復。現廟坐北向南,總面積1.8萬多平方米,內外古柏蒼翠,百花爭艷。平面布局分南北兩部分。南為結義園,由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等組成,亭內有線刻結義圖案一方。四周桃林繁茂,大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北部為正廟,分前后兩院。前院以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為中軸,兩側配以石坊、木坊、鐘鼓樓、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鐘亭等;后院以“氣肅千秋”牌坊為屏障,春秋樓為中心,刀樓印樓為兩翼,氣勢雄偉。前后院自成格局、但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前后有廊屋百余間圍護,形成左右對峙而又以中軸線為主體的我國古建筑傳統風格。布局嚴謹,規模完整,建筑以春秋樓和崇寧殿最為精致。 【春秋樓】 在解州關帝廟后院北部。與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等垂直排列,并以矮墻相隔,自成格局。總體設計沿襲“前朝后寢”的古制。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寬七間,深六間,二層三滴水,歇山式屋頂,總高約30米,雄偉壯麗。上下兩層皆施回廊,四周勾欄相聯,可供憑依。檐下木雕龍鳳、流云、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置關羽金身坐像,樓上閣形龕內塑關羽觀《春秋》側身像一軀,右手扶案,左手■須,神態逼真。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三十六級,可供上下。樓身結構奇巧別致,上層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外觀上給人以樓閣懸空之感。登樓遠眺,鹽池白似銀湖,中條山翠若屏障。廟內古柏參天,藤蔓滿樹,名花異草,爭芳競艷,風來樓上鈴鐸齊鳴,極富廟堂之趣。 【崇寧殿】 在解州關帝廟內御書樓北側,是把奉關羽的主殿。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現存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遺物。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屋頂,殿前月臺寬敞,勾欄齊備。檐下額枋雕刻富麗,斗栱密致,殿頂脊飾瓦件全為琉璃。殿同回廊,有石雕盤尤柱二十六根,碑文謂“殿階石柱,雕尤飛騰,廟貌宏麗,甲于天下”。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云尤金柱,自基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圣之威嚴。龕上有康熙帝手書“義炳乾坤”橫匾,門楣上方有咸豐帝手書“萬世人極”匾額,檐下有乾隆帝欽定“神勇”二字。三匾迭置,更增莊嚴肅穆的氣氛。 【文廟】 在山西聞喜縣城內。古柏參天,殿宇巍峨,規模宏偉壯麗。創建于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晉南大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1491年)重建,有欞星門、乾門、大成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學宮、廊廡等二百余間。門前五龍影壁,用五彩琉璃燒制而成,形態生動,光澤純樸。大成殿瑰麗莊重,結構規整,琉璃脊飾光澤奪目。廟內石刻甚多,有宋司馬光撰書宣圣廟碑、明代孔子線刻石像及其他碑碣百余通;元大德七年地震碣記事尤為重要,是研究此次地震的震中、震級和波及范圍的重要資料。 【裴祠石刻】 在山西聞喜縣城東北25公里札元車站北隅。禮元鎮古名木蘭鎮,相傳為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抗擊侵略者的鐵柵關。裴氏祠建于此。裴族人才輩出,享有盛名。裴秀創“制圖六體”,裴松之注《三國志》;裴度平藩鎮,恢復唐中央集權。祠建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迭遭兵火,歷代重修,現存古碑數十通,在史料與書法藝術上多屬有價值的石刻。北周《裴鴻碑》,書法穩健:唐玄宗書《裴光庭碑》,行筆豪放,字體俊美;殷令名書《裴鏡民銘》,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金大定至清代譜序,書法勁健,刻工洗煉,為氏族遺物之精華。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中國名勝古跡詞典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