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自堯舜禹時期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稼穡等傳說均發生在此,素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之說。運城還是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當地關帝廟的興建歷史也非常悠久,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于解州鎮西關的解州關帝廟。 關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十分獨特的現象,中國人崇拜關帝,無論走到哪里,關帝廟也就隨之建到哪里,而無論世界上的關帝廟有多少座,都不得不提到山西運城的解州關帝廟。因為關羽的家鄉就在解州鎮東南10公里的常平村,解州關帝廟也被稱為“關廟之祖”。 據記載,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千百年來一直是世人的朝圣之地。整個廟宇占地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現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歷時十余年修復而成,是國內現存面積最大、規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關帝廟建筑群,素有“武廟之冠”的美譽。 解州關帝廟還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筑群,廟內建筑采用傳統的中軸對稱格局,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春秋樓等主要建筑依次排列,木坊、石坊、碑亭、彩塑、木雕石雕等文物基本保存完整,布局緊湊,高潮迭起,讓人目不暇接。 位于端門正南的琉璃影壁,燒制于明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由于關羽是死后被封為帝王,影壁的主體畫面是四條遨游飛動的蟠龍,與北京、大同的九龍壁有所不同。影壁前交叉斜豎的三根鐵柱,鑄造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俗稱“門檔”,用來提醒“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顯示關帝祖廟的威嚴。 始建于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的崇寧殿,是關帝廟的主殿,因宋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而得名。崇寧殿最值得一看的古跡,是環繞殿宇四周的26根蟠龍石柱,這些石柱高3.87米,直徑46厘米,數量在國內宮殿廟宇中獨一無二,古人曾有過“殿階石柱,雕龍飛騰,廟貌宏偉,甲于天下”的贊美。 大殿門楣上方的“神勇”巨匾,系清朝乾隆皇帝手書。檐下還有一塊“萬世人極”匾額,系清朝咸豐皇帝題寫。相傳,關羽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遇到劉備、張飛后,與之結義,發誓匡扶漢室。此后關羽隨劉備滅董卓、破袁紹、戰呂布、退曹操,屢建戰功,被后世封為“大帝”、尊稱“武圣”。 位于關帝廟中軸線最后端的春秋樓,高達23.41米,因樓內供奉一尊《關羽讀春秋》塑像而得名,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這座春秋樓也是關帝廟內最高的建筑,與印樓、刀樓三樓并立,藻井華美,雕刻精麗,大氣磅礴,極具視覺沖擊力。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樓第二層的26根木廊柱全部垂直倒立在下層的垂蓮柱上,底部懸空,給人以樓體騰空之勢。據介紹,這種“懸梁吊柱”建筑結構運用了杠桿原理,用腰梁外端挑成和平座矮柱支撐的方法承托樓檐,在國內現存古建筑中僅此一處,堪稱一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