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武都縣城南15公里白龍江畔楊虎村半山腰間。洞窟深邃,鐘乳石絢麗多姿,美妙神奇。有犀牛望月、五岳朝天、臥尤坪、煉丹井、仙人灶、上天梯、獨木僑等景,景象萬千,耐人尋味。洞內保存宋、元、明、清名人石刻和墨書詩文題記數十處。 【西峽頌摩崖】 又名黃龍碑。在甘肅成縣西10公里魚竅峽中天井山下。 建于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周圍山勢陡峭,兩山對峙,一泓中流,兩峽旁有潭,淵深莫測。俗傳有黃龍自潭飛出,因名黃龍潭。潭左側摩崖成碑。高2.2米,寬3.4米。漢隸真跡,筆觸遒勁,刀刻有力。記載武都太守李翁率眾開天井道政跡。碑文右側刻《五瑞圖》,繪黃尤騰空飛舞,白鹿引頸長鳴,嘉禾簇簇,甘露欲滴,木連理驕枝,寓意龍鳳呈祥,五谷豐登的興旺景象,構圖精美,刻畫精致,歷代視為瑰寶,拓片流傳甚廣。左下10米有漢隸摩崖,俗稱桃花碑。東1公里有耿勛摩崖碑建于東漢熹平三年(174年),記述漢武都郡太守耿勛的政績。 【黃龍碑】 即“西峽頌摩崖”。 【杜甫草堂】 又名杜公祠。在甘肅成縣城東南4公里的鳳凰山下飛龍峽口右側。唐乾無二年(公元759年)杜甫自秦州到同谷(今成縣),在飛龍峽口“修茅茨客身”。草堂重建于北宋,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筑。坐西朝東,南北寬約10米,東西長約30米。現存大門內左右廂房,二門內大殿三間。舊有杜甫塑像,早毀。古柏森森,碑石羅列。堂前山石陡峭,有二石雙對立,其形如闌,傳說有鳳凰棲息其上,故名鳳凰臺。杜甫《鳳凰臺》詩有“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句。背靠仙人崖,雙峰對峙,形似兩儒士,俗稱秀才峰。山上多松柏、古槐、海棠、斑竹。據《成縣縣志》載,杜甫詩《鳳凰臺》、《發同谷縣》、《石龕》、《泥功山》、《積草嶺》諸篇,均作于此。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中國名勝古跡詞典大全》